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感培养
2014-04-29金青玲
金青玲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促进老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1. 走进课文激发情感。语文朗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回归课本,让学生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教师必须教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朗读之中,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字读出情感,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抒发当时的情感,不但要了解作者在写什么,还要做到和作者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如,在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朗读教学中,对于“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一句的朗读时,教师可以采取句式转换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不同句式的朗读,来对比选出最符合课本情感的读法。通过“但是,在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和“但是,在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两种语气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当时的情境下对于中华不振的愤怒与悲哀。所以,只有将朗读作为理解文章的手段,通过读来代替讲解,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感悟文章中的情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文字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运用。
2. 透过朗读把握情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同类型的课文,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朗读的基调也就不尽相同。要想准确的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就要对这篇课文进行细致、通透的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情感的把握,边读边思考,作好记录,再接着往下读,这样读完全文,学生就会充分的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朗读的把握也就会有自己的力度。如,讲解到《桂林山水》这一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桂林山水的画面,或者配上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课文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并由此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还能让学生的朗读热情得到释放,从而获得良好的朗读教学课堂效果。
3. 通过语气体验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把感情融入课文,通过表情来表现出文章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讲解,为学生具体说明不同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语气的表达上应该要进行怎样的转换,要配合怎样的感情等朗读方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把握。在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中,阅读和理解通常是分散的,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朗读,讲解后再朗读一遍,就算完成了课程教学,这种方式根本不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也无法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将课文读出规定的语气,让朗读变成了课文的陪衬,但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朗读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课文而出现的,其既能够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又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感性的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现,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不同情感和看法。
4. 在疑惑中尋找情感孙中山破陋孙中山破陋习在疑惑中寻找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神态,让学生学会在朗读课文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心中的疑惑,并对这些疑惑进行深入的思考。如,在课文《穷人》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就要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自己的疑惑,通过对疑惑的解答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首先了解了桑娜的家庭情况:她和丈夫从早到晚的干活,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生活已经很贫穷的她后来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学生自由朗读下面的课文,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并通过朗读来提出疑问,像“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她为什么会变得忐忑不安?”“丈夫回来会怎么样呢?”等等这些问题,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要先表扬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然后再带领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本上来,并跟随教师的脚步去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使教师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反馈。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重视朗读教学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作用,让学生用心体会课文,准确把握课文朗读情感,在悦耳的书声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够培养学生情感认知和表达的能力,使朗读教学贯穿小学语文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