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4-04-29倪丽敏
倪丽敏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因学生学习水平和学科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有的甚至很微弱。但对多数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成绩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
在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许多老师认为,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且普遍关注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这是必要的,但不能停留于此。需要下功夫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有了需要兴趣才能稳定。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学生每时毎刻都与数学接触,只要老师细心观察就能启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比如,学校校车在一位学生家附近有两个停车站,这位同学步行到这两个车站的时间分别是3分钟和6分钟,该同学问,从哪个车站上车到校时间最短。另一位学生想一想之后说,这还需要考虑,校车在这两个车站之间的运行时间以及校车从一个车站到学校的时间。此时,老师要立刻肯定这两位学生的思考。实际上,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和发现这个问题缺条件,就是启发他们产生学习数学需要的一个契机。老师的鼓励、引导就可能激发学生的需要并发展为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计算存款利息、根据汽油实际消耗量估算行车里程、购买装潢材料等,都有可能把需要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少的。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在其他活动中都会出现一闪而過的优秀表现,抓住这一时机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义重大。在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问题时,老师出示一道题:一个数的五分之三是12,求这个数。一位平时不太愿意发言的学生马上回答:20。问他是怎么算的,他说:三份是12,一份就是4,那么5份就是20。这是“纯”算术法,这就是闪光点。他既没用方程法,也没考虑老师反复强调的“单位1”,而是心算法,这反映了他有学习数学的潜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闪光点有可能被老师忽视,也有可能即使发现了却没有继续培养和巩固,这是老师的失误。在上述例子中,当学生发现个位数是5的数自乘的运算规律时,老师在肯定的同时,再讲一讲少年高斯发现计算啤酒桶数量的故事,这位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成就感,而可能是学习数学的终生兴趣和钻研问题的精神。这就给老师提出一个任务: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言,教师的主要着眼点应是学生自身的纵向变化。有经验的老师懂得,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近期要求。体现在作业上,就是把作业分成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对各种测验的试题也做这样的处理。这样,所有学生都感觉不到过大的压力,又能产生成就感,对发展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是有益的。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不一定总是借助于老师的表扬,特别是经常使用像“你真棒”、“你是一个小数学家”之类的枯燥乏味的语言,这没有什么积极作用。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产生“我能行”的自信。
学生最怕遭到老师的冷遇,一遇到这种情况就有一种被抛弃感,学习兴趣可能丧失殆尽,还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有责任心的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一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的过程,良好的氛围是师生互信的基础。当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时,就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由喜欢你到喜欢你的课。实践表明,学生“讨厌”的老师,对这位老师教的课也难以产生兴趣。二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小学数学有许多知识能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几何性质的奥秘,如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点阵规律等,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自己得出正确结果,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还提高了探究学习的兴趣。这里强调一点,决不能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三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沟通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对学生而言,获得了一种自尊,对老师而言,有利于全面了解情况。那种只忙活课上40分钟的老师,是教书匠行为,课后除了指责学生,就是向家长告状,是失职行为。老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看学生的表现,然后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在某一时间学习成绩突然明显下降明显,就值得重视了。通过沟通找出主要原因,给予及时纠正和弥补,就可以挽救颓势,否则,学生可能破罐子破摔,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