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依托“读”来培养学生语感
2014-04-29曾秀芬
曾秀芬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其发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和重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经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得到逐步应用。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其核心是语感。也就是说,语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准更是展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但语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建立在语言知识的积累之上的一种能力,他必须要通过必要的途径和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
由于小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掌握的句式也不多,因而对语言积累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学生能通过“读”,理解領会并积累文章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从而达到培养语感,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
那么,教师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多媒体,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朗读,学生才会用心去读,用情去读,而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滥竽充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大部分不是靠理性分析去驱动,而是由兴趣牵引自己去学,因而只有当“读”成为了学生自己内在的需要时,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
如,我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这一课时,为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上课开始,我就先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上古筝曲“高山流水”,然后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身穿长袍,黑须飘飘的,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就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想不想知道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想!”“那就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吧!”当学生看着图画,听着优美的乐曲,了解文章内容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自然而然就会大声地读课文。这样让学生充分地读,把课文读通了,读熟了,才能整体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一种感悟能力,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地让学生有“我想读”的欲望后再去读,这样的读才会对语感的培养更落实,更有效。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读”的情境,培养语感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也许会听到一些这样的语言,上课的教师对学生说:“你能带着痛苦的感情去读吗”,或者“如果你能读得再激动点会更好”,又或者“谁能读得比他更快乐一点”,在老师的暗示下,学生照着要求去读书,但在展示朗读时却读得不尽人意,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学生游离课堂之外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是学生缺乏对文本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没有与作者、主人公进行心灵碰撞、情感共鸣。的确,学生没有感情的酝酿,又怎能读出感情,读出这种那种语气呢?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带着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源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笔者认为:创设适合的朗读情境,不仅有利于揣摩文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笔者在教学《月光曲》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学生能体会人物心理,进而读好盲姑娘和哥哥的这段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笔者先通过网络下载了《月光曲》的情景剧,再通过“会声会影”这个软件进行剪接,链接到做好的幻灯片中,讲到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看一次情景剧,情景剧中的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这部分内容。然后问:这段话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被打动了,让他走进了这间茅屋,弹了一曲又一曲?学生通过看剧后读课文,体会到盲姑娘内心的向往,体会到姑娘喜欢音乐,体会到哥哥对家庭贫寒的无奈,对妹妹怀着的一份内疚,还体会到姑娘的善解人意,带着这些理解,学生入情入境的角色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借助情境理解、领悟、熟读的基础上,语感也得到了培养。
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这样,语言文字才能在头脑里固定下来,形成语感。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读”的技巧,培养语感
选入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散文,有诗歌,有童话,有故事,大多文质兼美,有利于学生练习朗读。可文中生字不少,句式也多样,对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还是有些困难。因此培养学生“读”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朗读技巧强了,水平高了,说明学生的语感也增强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完全可借助多媒体进行。如,教学《有的人》这首现代诗时,以传统方式教学,教师往往要在讲课时花一些时间进行“示范朗读”,或者用录音替代的准备,上课过程中,又要就有关停顿、重音、词语、速度、节奏等诸多问题向学生一一口头提出。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可以把诗文在画面上做上标记,并在各种符号旁加注说明,背景用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画面和反动派欺压人民的画面作对比,再加上绘声绘色的配乐朗诵,这样学生不仅会从中学到停顿、轻重、速度等的朗诵技巧,还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使教材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发展,语感得到培养。
四、利用多媒体,拓宽“读”的视野,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积累。换句话说,语感是在语言文字的逐步积累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只有积累达到一定量,语感才逐渐敏锐。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共享和资料的搜集、检索、运用,借助多媒体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增加学生“读”的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多媒体利用文字的闪烁、图形的缩放与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比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故乡的图片,再出示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含,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教完课文后,链接配乐朗读鲁迅作品《故乡》片段,同时又再一次在电脑上展现鲁迅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村落田野,故乡一些人物的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气息,故乡的萧条与作者所着力渲染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课堂上掌握的知识量增加,同时也激起学生去阅读《故乡》,甚至是鲁迅其他作品的欲望。长此以往,自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与日俱增,语感也会逐步形成。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钻研,乐于实践。在网络环境下,把多媒体教学更好的利用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内容,有选择的运用多媒体,抓好“读”这一块,让学生从积累语言到发展语言,并逐步形成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