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情·知教学” 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29赵月欣
赵月欣
【关键词】情知教学 有效性
在教学方面,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概括的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只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在认知目标上,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往往忽略了情感目标。“情·知教学”与之不同的是,教学目标主张应该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因素,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把情与知巧妙的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境中激情,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冷老先生强调把情.知教学的切入点放在教学问题的创设上。“创设情境”已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使学生可以在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学习研究数学。身为一线教师,应尽力去发掘和收集有用的情境素材,在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关键是要创设学生参与事件的情境,并置身其中承担某种任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造愤悱状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很重要。
我在教学《旅游费用》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我们学校马上要组织秋游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要去秋游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呢?由于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事,所以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很快就想到了租车、买门票、买吃的……于是在愉悦的环境下,学生们先算了全校的人数,确定了要租的车的种类及辆数,并且根据教材所给的数据得到了全校租车要用的费用;然后又根据教材给出的A、B两种方案计算了买门票的钱数……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在其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数学。
再例如曾经看过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跌倒,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教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学生回答:“撞在了角上。”教师又说:“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的生活情境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调动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兴趣体验。
情境能帮助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认知结构,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除了创设生活化引入新知识外,还要重视在巩固提高中的生活化,多鼓励学生到实际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重视各教学环节中的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的头脑”。总之,教师这个“引路人”,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境中激情,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评中生情,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情知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激励机制。教学进程中生成的思维火花往往是不自觉的,有时甚至是表达者自身也未必能意识到其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这就更需要教师充分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借助教学评价的引导性、暗示性和激励性,促进深度的课堂教学朝着有利的方向生成、推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时,教师赞叹道,这种想法多好呀!而这种肯定,恰恰鼓舞了后面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勇气,促使他们就这一问题给出更为多元化的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在学生认识了这几种形状后,出示了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哪几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我就适时地评价,“你象孙悟空一样长了一对火眼金睛”,学生听了之后高兴极了,而其他学生也受到了影响,后面的题做得更起劲了,积极性高涨。可见,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在课堂的整体推进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因素,甚至于说,它左右着有效课堂构建的质量和前进的方向,成为制约有效课堂构建的核心力量,适时恰当的评价也能催化学生的灵感,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作滋情,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情知教学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创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方法,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将小组合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实效性差,有的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分钟、两分钟嘎然而止,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讨论不深入、不透彻。学生很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不易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时间长了反而成为教学中的一种负担。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是这样做的:在学生进行了猜想,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比较多,小组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也就比较明显,他们在这一环节中既体会到了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并且經过自己的验证,得到了正确地结果,体验到了成功地喜悦。当然,在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中,教师还要仔细观察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及时收集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生成点,以真正滋生灵感,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