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
2014-04-29李社
李社
关键词:领会精神实质
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的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很形象地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中国梦。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一道最亮丽风景。从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现在越来越出彩,几乎所有的讲话都少不了它。提出中国梦,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要为中国社会树立精神旗帜。中国梦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追求与夙愿。但是十八大以来如此的“大放异彩”引发中国社会的集体共鸣,这背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中国梦”正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这样一个与伟大事业融为一体的目标,给我们的奋斗赋予了意义与价值。大旗树立起来了,人民群众就知道该往哪里走了。所以,中国梦的内涵十分确定也十分清晰。就其基本意蕴来说,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个宏伟的目标,伟大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版。中国梦就是从话语体系上进行的创造性转换,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中国梦就其实质来说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正因为“崭新”,如何做到复兴而不是复古,崛起而不是威胁,中国梦必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其界定内涵、塑造灵魂、彰显本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达的同一的事业。讲中国梦不可能不提到美国梦。这就难免要有一个比较的问题。比如,美国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个人成功梦”,来到美国这块土地上的任何人经过奋斗就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与美国梦不同的是,中国梦首先体现为是民族梦、国家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什么我们的中国梦要首先体现为民族梦、国家梦呢?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社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改革开放。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什么是颠覆性的错误,就是在改革中迷失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的第一条就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述与邓小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同志讲,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党的各项制度。既然是“完善”和“健全”,改革就不是全盘否定,改革更不是连根拔起。如果改革改到最后连中国社会近百年奋斗的发展道路、宗旨信仰都否定了,这还是改革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为目的。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改革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人民群众在这里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十三亿全体中国人民。改革还要让人民改革。如果改革仅仅是由少数人把持的,或者只有少数的“能人”与“精英”参与到过程中,那么这样的改革既不民主,也不公正,改革的结果只会对少数人有利,让广大的群众冷漠与质疑。这种改革只会导致贫富分化、群体冲突不断发生,最终是政府、干部、少数人与广大群众的对立日益加深,党和群众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以至于撼动我们的执政基础。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他还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从严治党。打铁还得自身硬,从严治党就是今日中国共产党的新“赶考”。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到河北省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化,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90多年来,优良作风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与标志,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拓展,也潜滋暗长了一些不良的作风,这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22日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于这项工作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与行动。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腐败风险客观上也更大。因此旗帜鲜明反对腐败,保持与腐败的水火不容尤为必要。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為我们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当年苏联共产党被解散时,两千多万党员竟无一人是男儿,根源就在于失魂落魄,名为共产党员但却不再信仰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清除不合格党员。不合格党员,首先是思想上不合格,思想上不合格行为上就会潜移默化,政党的旗帜就会变色。我们讲三个自信,其实三个自信归根结底是信仰自信。只要像总书记所讲的“永不动摇信仰”,我们的道路事业理想就不会动摇。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信仰、宗旨、理想是连在一起的。真认为好就会理直气壮去宣示,真认为对就会坚定不移去做到,真认为珍贵就会心甘情愿去牺牲。
关键词固然关键毕竟不是全部,只是我们学习总书记讲话的入手处。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原原本本去认真学,并把所学变为实践遵循。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历史轨迹来实现历史使命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贯穿到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越来越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语富魅力:极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做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
探究和总结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见面时的那次讲话初见端倪,那篇演讲可谓既语惊四座,又波澜不惊,字字句句叩击着心灵,显现出一种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稳健、朴实平和的风格特点,之后的一系列讲话特别是出访国外的多次演讲、考察工作时的多次讲话,以及在纪检、组织、思想宣传、外交等诸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集中展现了他鲜明的话风和语言特点。
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让事例来说明,这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经常运用,尤其是他在国外的多次演讲,都会讲一些故事,或者举一些具体事例。
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大家普遍感到,习总书记讲话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是口语化、接地气。他经常用一些很直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包括还经常会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会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等等,这样的大白话俯拾皆是。
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但不居高临下,他经常用一些近乎唠嗑、拉家常似的聊天、谈心式话语触及人的心灵,话语中充满着亲和、温和、随和,以及平等、平易、平实的风格特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不经意中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
比如,令大家记忆犹新的是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一股理解人、关心人的暖流悄然涌动,浸润心田。
善于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总书记的讲话站位高、立意高,思想深邃、思路开阔,既有很强的气场,又有很大的气势,这种气势首先表现在语言气势上,他面对广大青年阐述中国梦时大开大合地讲道,“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这种气势又往往贯穿于时空上的大跨越、大穿越。
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做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总书记的讲话为什么很解渴、很过瘾,总会引起强烈共鸣,产生巨大反响,甚至让人拍案叫绝?关键在于了解实际、深谙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地讲问题、摆现象,敢于亮剑、敢于“唱黑脸”。
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山之石为我用,这在总书记的讲话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特别是对于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运用堪称驾轻就熟、画龙点睛。他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论述理论学习也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更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在“灯火阑珊处”去领悟真谛。
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无情未必真英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个讲话或一篇文稿,高低深浅在于字里行间有没有流淌着一种真情实感,无论是个人情感抑或是家国情怀,有了感情在里面跃动,语言文字也就活了起来,就会充满了灵气,有了一种“会说话”的生命力量。
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肢体语言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习总书记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表情,使他的讲话更多了一份亲和力和感染力。
学习总书记讲话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更加增添语言魅力,避免当年毛泽东所说的“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让自己的讲话真正说得上去、说得下去、说得进去,增强讲话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专家解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
系列讲话精神引向深入
王晓晖(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纵观党的历史,始终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坚持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个巨大理论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思想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必须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坚持不懈抓好理论学习,不断拓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前一段的学习和培训,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讲话精神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和把握,但这些学习培训还是初步的,对讲话精神的领会理解也是初步的,要真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需要有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和关键,推动讲话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扎地生根。在学习内容上,要着力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原原本本地学,逐篇精研细读,做到读懂、读透、读通,从整体上把握讲话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内涵,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学习对象上,要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的学习,从各级领导班子抓起,使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做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表率,同时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学习载体上,要着力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推动学习扎实深入进行。
要持续深入做好宣传引导,营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广泛深入地宣传引导,是推动讲话精神走向大众、影响社会的重要途径。要开展好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在全面系统宣传报道讲话精神的同时,着重在分领域、分专题解读上深化,重点围繞讲话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推出一批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特色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宣讲活动,推动讲话精神进机关、农村、企业、社区、学校,不断扩大学习宣传的覆盖面。要创新宣传阐释的方式方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群众接受习惯,采取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的方法,切实改进文风话风,增强宣传阐释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运用各种网络传播方式,加强网上宣传解读,引导广大网民增进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要加强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引导,研究有效引导社会思潮的方式和办法,提高引导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意识,辨明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最大限度地增进人们对讲话精神的理解认同。
要加大理论研究和阐释力度,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供学理支撑。深入的理论研究,是搞好学习宣传贯彻的基础。要进一步动员理论界各方面力量,不断深化对讲话精神的研究。把讲话精神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选题方向,充分发挥全国七个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选好一批重点选题,力求推出一批高水准的研究成果。要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理论传承、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讲话所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及其内在联系,深入研究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方略、举措、风格,不断从理论上深化对讲话精神的认识。要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创新和拓展研究方法,把人文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起来,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力争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指新的思想观点,又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本身就是良好学风的典范。学习讲话精神,很重要的是要学习总书记的良好学风,以良好的学风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做好结合、转化、提升的文章。“结合”,就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转化”,就是把学习讲话精神的成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政策和实际行动,转化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问题的新进展,转化为解决“四风”问题、转变工作作风的新成效。“提升”,就是通过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提升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提升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对于全党全国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阶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导推动改革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既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的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行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向新的发展目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需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适逢其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含极其丰富的重要思想观点,是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宣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论彻底,旗帜鲜明,方向明确,是非清楚,态度坚决,文风质朴实在,道理明白易懂,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政治结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发出了明确无误的政治信号,更加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和政策选择。
二、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明确回答,做出深刻论述,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讲新话,有新意,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论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論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关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论述,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提高从严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对策,讲新话,有新意,创新和发展了党的理论。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这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产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掌握客观规律的创新产物。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住实事求是精髓,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说明问题,导引出解决当前中国一切复杂难题的良方益药。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透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反复强调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唯物史观的远见卓识科学地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又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指出,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所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同时又实事求是地看到资本主义现在还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总体上还是资强社弱,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他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正是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转变作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