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
2014-04-29泪安
泪安
那个我五岁时眼里的高楼,跳跃着也够不到的篱笆墙,我不断长,它却一直是老样子,被风化被洗礼却一直没有变化,安安静静地等我回来寻它。
[1]
桑淮,桑淮,幼年里我总这么唤他。
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江淮抑或是蒋淮,我是真的分辨不清了。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就站在那棵桑树底下,孤零零地不说话,瘦小是脑海里唯一可以搬出来的形容词。第一句对白好像是:我说那个谁,你帮我摘些桑葚下来,我够不着。
我的记忆笨拙到他的样子我都记不得了,迁居五年,新事物层层叠叠等着我的大脑去负荷,记忆好像只截留下那个午后,然后反覆,他和桑树,就成为我多年后每每回忆都抓不全的影子,只是模糊地有个绿色视野和一个清瘦的轮廓。
“三淮,三淮!”我常站在高高篱笆院门口扯着脖子喊他的名字,调嗓子般扯着绵长的尾音,那时候发音还不是很明确,小孩子学不会卷舌,桑淮就变成了三淮。
他从门口一路小跑过来,面红耳赤,从屋前绕过篱笆院,踉踉跄跄。
我说你慢些跑,别摔成大花脸。
老远见着我就呵呵地笑,露出两个大白牙白又白,而籬笆,好像是常年的绿。
奶奶过世后,爸妈叫来了三轮车,拖着我一路退,房子和路,篱笆和树,统统变成不断离我远去的景物,当然还有他,在我视线中央。
他最后只缩成了一个芝麻大的小点,后来我想,肯定是有谁趁我不注意将芝麻点塞进了我脑子里,以至于每想起那天,我心上都有些不舒服,就像,公主硌上了20层鸭绒被下面的那一颗小豌豆。
[2]
那是我的童年,有芳香味泥土香,屋子前的花花草草,还有奶奶慈眉善目招徕着我傍晚归家。我的名字好像被化进夕阳的风里,一到日暮,奶奶熟悉的喊唤便随着穿堂风停留在我耳畔。
故事好像就在那个分别之后被搁置了,新书包新文具盒新课外资料,以及唯恐赶不上的新课程。生活是崭新的,我穿梭在霓虹之中,偶尔会上高楼去吃那些父母眼里不健康的速食品,洗手成为父母每天叮咛的话茬,不记得曾经手里有过的泥巴渍,也开始淡忘,那些放在袖子口擦两下便急不可耐塞进嘴巴里的桑葚到底是什么滋味。
忽地一下,我就成为了大家眼里讲普通话懂礼貌的好学生。
只是那个芝麻点,却一直都硌着我。好几次我都想认真地看清楚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可是当我就快要靠近时,闹钟忽然叫醒我,于是忙碌的一天就在我上衣口袋的左边,轰隆隆地跑了过去。
[3]
国外的姑母带来一盒特别的礼物,我以为会是如同往年学习机之类的文具,拆礼物的时候父亲示意我要表现得十分喜悦,这是对客人的尊重。挤着笑容打开一看,脑子里忽然飞奔过那个少年的影子,他颤颤攀在那棵桑树,脚腕扣紧了桑树的枝桠,假装镇定地说:“你还要不要,我都摘给你,可好吃了。”可余光却在偷瞄脚下的高度。
少年明明是恐高的呀,可那些长在高枝头的桑葚,才红得发紫,咬一口口水都是甜的呢。
我忽然会心一笑,然后思绪被父亲打断。
姑母说:“是一本用桑叶做成的本子哦,你闻闻看,还有没有桑叶的味道?”
“桑……纸吗?”我不敢相信地问道。
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桑纸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桑树,伫立在我的回忆中央,像一位翘首以盼的故人,我走近它,然后忽然心尖上越来越难过,那个芝麻点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情绪又被一点一点地的撕扯开。
那是少年和模糊一大片的绿色桑叶。
[4]
我终于决定要回去看看,那些盘根错节在我生命里的究竟是什么,头一次鼓起勇气翘掉了一个下午的音乐课,我怀揣着姑母送给我的桑纸坐上回奶奶家的客车。
师傅说,那已经不通车了,以前是个煤矿,倒了之后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一些走不动的老弱病残。
我默默地听完师傅讲的一些话,然后串联起那个嫩绿的篱笆墙,那里的天空星星格外明亮,奶奶爱唱的童谣,月亮常来我的梦乡作客。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手牵手。
师傅打断入神的我,操着一口乡音说,“我把你放这吧,丫头朝着这条小路走,到顶头就是了。”
我站在两排挺直的梧桐树中间,笔直的一条大马路,两岸是绿油油的稻田,那种沁人心脾的绿色,夺目且温煦。
我朝着师傅示意的小路往下走,路埂边昨夜寒露未退,小水珠挂在叶片上亮晶晶的,有风摆过荷叶边,不知名的鸟儿从水路飞出又是一片叽喳叫嚷。
鞋边都是泥渍,小路的顶头,还要弯弯曲曲地转过一片低矮的平房。
然后我就迷了路。老房子空荡地搁在杂草里,还有一个枯朽了的木头桩子。
在路边望了很久,有老人家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和我搭茬,老人家牙齿都掉光了,剩下几颗大门牙,发音也不太准确。
几番交流,我还是没能打探出篱笆墙和那棵高高大大的桑树到底在哪儿。
我自嘲地笑笑,手里紧攥着桑纸。
[5]
日子更迭,向来不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日复一日,普通却也扎实,成绩优异的我作为校代表去参观省里的民俗展,都是些旧年画,烧制的古窑。
展览的中央位置,是一面用桑纸绘制的手工画,边缘有些破碎,却被精致地摆在丝绒毯上,讲解员说,桑树是就是劳动人民的瑰宝,农桑一说由来已久,蚕织品和生计挂钩。
我迎上他的目光,少年爽朗的笑容还有眼神中的顾盼神飞。
年轻的讲解员大概是志愿者吧,我礼貌地笑了笑,在桑画的展览本上留下了自己的信息。
三天后,我收到一封桑画的明信片。
信上写,传说古代人民的房前屋后种满桑树和梓树,而桑梓就变成了故乡。
民俗馆那天,少年的志愿者工作证,上面的名字,是江淮。
我忽然记起那些个低矮的平房,那个被砍至半截枯朽的木桩,那些用一辈子守着故土的人们就连乡音也怕惊扰了这世外人,所以独行,成为自己的一脉方言。那个我五岁时眼里的高楼,跳跃着也够不到的篱笆墙,我不断长,它却一直是老样子,被风化被洗礼却一直没有变化,安安静静地等我回来寻它。
只是我在原地一直兜转,也没能认出。
砍掉的木桩,便是记忆里那一大片浓稠得散不开的绿色吧。而少年到底是谁都不再重要,原来一直盘根在我记忆里的,是扯不掉的,撒在低矮篱笆上,我剪不断的,年幼时光。
我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认出你来,却一直未醒。
编辑/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