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书唱主角让孩子精神偏食
2014-04-29何勇海
何勇海
据媒体报道,就读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俞家小学四年级的梁茜雅家里有一个书柜,书柜中摆满她喜欢的图书,其中《绿山墙的安妮》《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亲爱的汉修先生》《格列佛游记》等国外读物占了半壁江山。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2013年至今的借阅档案显示,少儿借阅排在前20名的均为国外读物。
国外读物在我们的少儿读物中“唱主角”不是新现象。据报道,《哈利·波特》当年引进中国时,曾连续27个月名列全国少儿读物发行排行榜之首。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正式上市发行时,有记者走访各大新华书店发现,占领少儿科普畅销榜前列的多是翻译引进的国外书籍,国外的童话、故事书在少儿读物中也占有很大市场。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少儿读物市场比较繁荣,市场需求量也较大。但在受读者欢迎的程度上,国产少儿读物为何就不敌国外读物,让“洋书”成了绝对的主角?
这需要从国产读物自身找原因。一些国产少儿读物内容陈旧、主题沉重,偏重于说教,缺少阅读趣味,难以吸引喜欢新鲜的少儿;另一些虽然外表光鲜但没有多少頗具分量的实质内容,让孩子大略翻一会儿可以,让家长花钱买回家供孩子细读,则要好好思量;甚至还有一些充斥着恐怖、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低俗化倾向明显。
而国产少儿读物的质量问题,自然与出版商和创作者有关。如今我们的少儿出版门槛较低,水平自然参差不齐,据说个别商家竟然随意找些在校大学生改编少儿名著,还有盗版商以“剪刀加胶水”的拼凑方式,出版非原创的低品质少儿读物,正应了那句俗语“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使整体国产少儿读物在读者中失去了公信力。至于作者,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优秀作家是凤毛麟角且产量有限,新人又成长不够,“洋书”自会乘虚而入。
反观“洋书”,大多数让孩子们觉得“有想象力”“有神秘感”“十分幽默”等等。就连国外一些简单的绘本故事书,也让一些中国家长觉得“都是作者经过生活、学习的沉淀总结出来的,而且他们的绘画都非常贴近故事,色彩、线条、情节等比较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当我们的少儿读物作家,还全力打造形象丰满、性格完美的“好孩子”时,“高大全”的“好孩子”其实已远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和现实。
现在,必须根治国产少儿读物缺乏想象力、没有浪漫情怀、编创心态浮躁、滥品多而精品少、重复出版多而创新少等“综合征”了!眼看着我们的孩子对“洋书”津津乐道,却不知道“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中国神话,让我们痛心不已。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中国孩子不能没有中国文化的滋养。本土文化的缺席,会让我们的孩子严重“偏食”,影响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家长在给孩子选购图书时可以适当多选择国产优质图书,引导孩子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