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孩少阳刚家长要引导

2014-04-29陈红琴

中华家教 2014年12期
关键词:女性化男孩家长

陈红琴

时下,不少中小学生把韩剧中被称为“花样美男”“小鲜肉”的青春派演员作为自己的偶像,并将他们的一些语言和行为复制到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模仿,有些男孩的言谈动作还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女性化的行为。有调查显示,男孩到了一定年龄缺乏阳刚之气和男性应具有的责任担当、独立勇敢等品格,已非个别现象,很多家长也对此表示了他们担忧和焦虑。本期我们就“男孩女性化”这个话题,请儿童教育专家丛中笑谈谈她的看法。

在尊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

本刊:近年来,“男孩女性化”的现象一直备受关注。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丛中笑: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比如一些男生在服饰打扮、行为模式和说话方式上比较女性化,性格上也相对胆小懦弱,遇事容易选择性退让等等。现在军校、男孩训练营特别火,恰恰也说明了这个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改造孩子比塑造孩子难得多。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男孩和女孩有着各自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幼儿园和初中两个性别认同阶段,家长和学校如果能适时对孩子进行适度引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

在幼儿园时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四五岁的孩子就开始认识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比如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小便方式,男女生着装上的差异等等。在这个时期,家长就应该在日常行为上给孩子一些提示,比如男孩就应该独立、勇敢等等。

到了初中,青春期的孩子进入了真正的性别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阶段,父母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男性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比如要有责任心、有担当等等,同时也可以引导他去看一些书。孩子如果表现出一些女性化的行为,如娘娘腔、走路的姿态像女性等,一定要做到尽早引导和纠正,必要时可以找专业人士来帮助解决。

探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环境影响

本刊:在您看來,“男孩女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怎样的关联?

丛中笑:我觉得环境因素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来看:

家庭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长教养方式上。现在的很多孩子生活在缺乏“男子汉”榜样的家庭环境中,比如有些是由单亲妈妈抚养,有些是父亲忙于工作在孩子生活中角色缺失;另外,隔代抚养也容易在生活中给孩子过度的保护和溺爱,这就难免会让孩子生成一种文弱气质;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把男孩当女孩养,仅凭自己的喜好对男孩做了不恰当的引导而让孩子有了错误的性别体验。比如,有些家长因为特别喜欢女孩,生了男孩也给他梳辫子、穿花衣服,这些男孩也因此特别关注女孩的东西,喜欢娃娃不喜欢汽车。家长可能当时意识不到这是个问题,但等问题出现了就不好解决了。我就知道一个案例,家长从小把男孩当女孩养,男孩长大后不交女朋友,都想要做变性手术了,家长这时才觉得特别痛苦。

学校方面,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男孩心智等方面成熟得也比女孩晚,成绩可能会相对差一些。一些家长和老师对这一成长规律的认识不够准确,就会觉得女孩行、男孩不行,并因此对女孩多正面刺激,对男孩多负面刺激,有时候还让女孩去管着男孩,这些对男孩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有可能就会让男孩产生女性化的倾向。

从社会层面看,一些流行文化如“中性化”潮流会给男孩的性别认同造成一定冲击,一些“中性化”娱乐明星的榜样作用,也会使一些男孩对传统男性的认识产生偏差,觉得“中性”甚至“偏女性”才是美的。

请勿错过男孩气质塑造的重要阶段

本刊:“男孩女性化”现象存在哪些危害?家长怎样做才能做到提早预防,避免这种现象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生呢?

丛中笑:我们看到,一些女性化较为严重的男孩常被社交圈当成“伪娘”嘲笑,可以想见他们承受着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在步入社会后,这些带有女性化特征的男孩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障碍、角色紧张等。因此,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男孩女性化”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学校教育方面,针对“男孩女性化”这一问题,部分教育机构已经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市崇文第三幼儿园在小班孩子做游戏时分设男女两组,有意识地为孩子灌输性别意识,也会让一些有女性化倾向的男孩多参加小足球等运动,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会有四到五次心理课,其中有一节的主题就是“我是男生、我是女生”,该校还定期请心理专家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学生做青春期讲座,其中一期就是性别意识教育。

家长也要意识到:在青春期产生自我意识的时候,性别认同对孩子是很重要的。如果发现男孩有一些女性化的倾向或阳刚之气不足,家长就要对孩子有一定的引导,比如可以带他参加一些拓展训练,锻炼孩子的胆量,也可以让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有心理专家建议:因为自己一直和孩子在一起,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没有敏感性,不妨问一下周围人的印象。

不要过早地把社会化特点强加给孩子

本刊:俗话说:矫枉过正。您认为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性别认同的时候应该如何把握好度呢?

丛中笑:从理论的角度讲,性别不只是生理性别,更多的是由文化、环境等后天因素带来的社会性别。像我们认为男性就应该大胆、勇敢,男人作为一家之主就应该是有担当的等等,这些并不是天生带来的品质,而是社会环境、角色要求等形成的对男性的认识。

对孩子来讲,对生理性别的认识要很早就告诉他们,但是我认为不应该过早把孩子的社会性别认识定式化,比如男孩就应该是粗犷的、勇敢的,女孩就应该是安静的、守规矩的等等。男孩也应该跟女孩一样守规矩,同时我们不反对勇敢也应该是女孩固有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彰显每一种性别里最美的东西,还应该吸收异性的优秀品质。

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如果把社会性别过早地强加给孩子,刻意定格“男孩应该怎么样”,对男孩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来讲,可能会是一种缺憾。特别是在能力的发展上,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的是一个中性的环境。比如一个小女孩想从高坡上跳下去,当她年龄允许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家长完全可以让她这么做。如果家长说一个女孩子这么淘气不好,某种程度上就是限制孩子去尝试。再比如男孩学舞蹈其实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对自身发展也很好。如果学校的舞蹈室不准备男孩的服装,男孩就可能认为舞蹈应该是女孩才跳的,这对男孩来说也是一种误导。

猜你喜欢

女性化男孩家长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男孩今年六十岁
油画创作中的女性化语言分析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家长请吃药Ⅱ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