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乐章
2014-04-29陈博
摘 要:虽然音乐没有色彩,绘画没有声音,艺术家却要超越物质媒介的局限,从事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音乐与绘画在很多审美构成方面是异质而同构、相异而相通的。实践证明,绘画中音乐的感受或是印象可以激发对绘画更高的表现能力和意识。音乐中节奏、旋律等因素对画面的构成以及表现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 油画 同一性
绘画是视觉艺术、二维空间艺术,也是静态艺术。画家用线条、色调及其他形式描绘出能够解读画家感受的图像,并从视觉上予以观者某种印象,引起各种情绪的反映,产生审美刺激。音乐是听觉艺术,又是时间艺术,还是动态艺术,它以音响在持续或间断的运动中体现、表达感情或形象,使欣赏者的心灵产生或忧伤、或愉悦、或平静、或心潮澎湃等各种各样的感受,引起欣赏者在情绪上的共鸣。
表面上看,音乐与绘画是两个门类的毫无关联的艺术种类,但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人们在谈论艺术作品时,时常会说,这首乐曲美得简直像一幅画,或者说这幅画简直像音乐一样感人至深。这些用语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或比喻,而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且也说明了音乐与绘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表现其内容。
一、音乐中的绘画性
(一)音乐中线条的形体表现
线在绘画中的存在是灵魂性的,是我们表达和认识绘画最基本的元素。在音乐中也处处存在着线的痕迹,它体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运动方向,不仅可以象征某些具体的情绪和状态,同时还承担着构成旋律重要作用。音乐中的旋律我们可以看做是一种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线性运动,音乐中的旋律线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人们不太可能从音乐的旋律线中感知到某种具体的形象。但使用绘画中对线的认识和想象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中旋律线所要表达的形象、情绪、感受进行理解。
(二)音乐的色彩
音色与颜色之间有着天然的共性,从物理角度上说,它们都是一种波动,但在性质上和在频率范围上相差甚远。然而,科学家们还是试图在音色与颜色之间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早在17世纪,著名科学家牛顿在研究色谱的时还得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恰好相当于C、D、E、F、G、A、B七个音。根据是,七度音之间的比例为1:2差一点,七种颜色中红与紫的比例也正好是1:2差一点。当时指挥家高得弗来提出的见解是: 长笛——蓝色;单簧管——玫瑰色;铜管——红色。这种比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三)音乐的造型
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的造型虽然不太可能像绘画那样,使用线条与色彩在二维平面上绘制出具体的结构与形象。但它可以使用不同的声响组合营造一种声场空间体现出三维的空间感受。比如,音程体现出一种局部的空间,音乐作品的音区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间范围,复调体现出旋律线之间的位置,主旋律与和声伴奏体现出前景与后景的前后空间关系,强和弱的对比也能造成远和近的空间感。
(四)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的标题音乐
历史上有一些音乐名作直接取材于绘画作品。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这部作品的创作产生,直接来源于一个绘画展览。原作是为纪念画家哈特曼,根据他的遗作画展上的11幅作品辅以4次“漫步主题”作为间奏连接而创作的钢琴组曲。直接取材于瑞士著名画家波克林的同名画作,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死岛》。而英国现代作曲家沃尔顿所写的管弦乐《朴茨茅斯的一角》则取材于英国画家罗兰孙的衣服风景名画画中描写的是英国朴茨茅斯港口船舶作业的忙碌景象。
二、绘画中的音乐性
(一)绘画中的节奏
画家要赋予画面以感染力和生命力,而一幅作品之所以传达出种种不同的视觉感受、心理共鸣,其画面中的节奏感至关重要。
如何理解绘画中的节奏呢?美术家李桦在《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中提到:“一件作品的最终节奏是这两种契机充满矛盾斗争的统一的结果。”在绘画作品中,透视的变化、色彩的关系,点的聚集、线的长短、面的转折,以及画面的虚实等等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矛盾都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节奏。节奏是画面的生命象征,合理地运用和安排画面的节奏能增强画面表达的能力、扩展表达的可能性、提高画面氛围的感染力。让我们来看一下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那幅著名的《自由引导人民》中那强有力的画面节奏感。
在构图上,画面中最主要人物象征自由女神的姑娘手中高擎三色旗与画面左部带礼帽的学生、持长刀的工人,以及画面右端手持双枪冲锋的少年,三组人物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金字塔型,体现出了画面中的最强音也可以理解为音乐中的强拍,画面第二层构成中自由女神身后举起大刀的工人以及远处硝烟中的建筑物恰似音乐中由弱渐强的节奏趋势将重拍又凝聚到了高擎的三色旗。自由女神高举的右手被安排到画面最顶端的最中心位置,体现了画面中至高无上的统治象征,将“自由引导人民”这一主题的感染力推到了高潮,略微左倾的身体恰好平衡了画面右侧大面积的空旷,同时身体的动势和姿态又产生出了“引导”“冲锋”的视觉效果。这一巧妙的画面经营使得稳定的构图中因节奏感的强调而充满了动感和戏剧化的冲突。而且画面中有几组强烈的对比这也是节奏的关键,奋勇冲锋的革命者和倒在地下衣不蔽体的保皇党产生了强烈的强弱对比,画家把画面中最亮的部分集中在自由女神的身上及其周围,犹如灯塔般地与画面四周的黑暗又形成对比,将画面的节奏和感染力推向更高的境界。
(二)画面中的旋律
旋律一词是音乐中的一个术语,是音乐的首要要素。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在绘画中旋律又是如何被应用,如何被观者所欣赏的呢?
第一,从技术层面上,主要是指在创作中从画面的组织构图开始利用线条、色彩、空间等技术手段在画面上构成一系列相互间有联系的,组成某种合乎创作意图需要的视觉符号或是图像序列。如鲁本斯的《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作于1615—1617另说作于1618—1619),其画面中人物富有张力的动态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正方形的画面构图,本来是极其稳定的画面比例,但四个主要人物和战马复杂的位置和形态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中人物之间的肢体,体位的交错形成了两条明显的旋律线,大致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动势及关联,有曲直、顿挫、力量之感,由此可见类似于音乐中的旋律在画面中的优秀表现。
第二,精神层面上体现出的绘画旋律感。画面是画家向世界传达思想,讲述内心情感的语言,在绘画布局节奏中旋律随之而产生。它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绘画欣赏和创作时,作品的主题、题材的安排中.在色彩、线条表现的启示下,联想和想象就会使人们的心灵与之共鸣.这种感应的结果是仿佛“听到了它”,就象一种幻觉声音,有种音乐的旋律颤动在画面上。它使绘画具有音乐般的抒情性、感染力和情调。
三、完美的结合
绘画与音乐作为姊妹艺术,共同服务于人的感官和精神世界,由古至今,不断地有人尝试在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间往来探索,通过形象、色彩、乐音的各种韵味去感受纷繁多彩的艺术世界。
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是俄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是他很多绘画作品的来源,他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如作品《作曲》、《格赋》、《粉色的音调》等等,有些标题是音乐专业用语,他却用画家的笔法来描绘它。康定斯基还将抽象绘画中的色彩和构成运用类比音乐中的音符,他将画布作为乐谱,色彩视为音符以感受为旋律在画面上奏响交响的乐章。他说:“音乐是最能感人肺腑,动人情思的,如果一个画家没有音乐的诱导力量,他只能凭着强制的方法迫使他的观众沿着自己的路径进入‘它的画面”。正如康定斯基画中描绘的那样,他完全摒弃了似与不似之类的传统绘画观念,甚至,他是在用耳朵和心灵作画。
伟大的画家保罗·克利与康定斯基处于同一时代,也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他同样把音乐的灵感和激情倾泻在绘画创作中。保罗·克利很完美地结合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不一样的美,这种糅合音乐与绘画特质而产生出的另外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1932年的《前往帕那苏斯山》作品上有很好的体现。整个画面由一些钢琴键似的物象,两黑一黄的三条线条组成,当我们感受这些色块的时候,就像是在听着一曲交响乐。轻重、浓淡的色块调子都化成了快慢、强弱的视觉音乐。克利还把"复调音乐"的概念引人到绘画中来,他将色彩和音符,线与旋律,统一、融合来创作歌剧式绘画。并且用一生去感悟音乐与绘画将诸多音乐理论、意识融入绘画中虔诚地在绘画中表现自己无法压抑的音乐感,这似乎又在告诉人们有的时候,绘画与音乐近的像是在共用一个灵魂一样。
虽然音乐没有色彩,绘画没有声音,艺术家却要超越物质媒介的局限,从事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音乐家要谱写出有色彩效果的音乐,画家要创作出有音响效果的画面,欣赏者则要从乐曲声中“看”到色彩,从绘画色彩中“听”出声音。如佛家所说的:“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两门艺术的融合为它们各自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音乐与绘画在很多审美构成方面是异质而同构、相异而相通的。实践证明,绘画中音乐的感受或是印象可以激发对绘画更高的表现能力和意识。音乐中节奏、旋律等因素对画面的构成以及表现力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陈博,宁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