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困境与展望

2014-04-29刘东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当代工笔展望

刘东方

摘 要:当代工笔人物画具有清晰的传承线索。从20世纪80年代接纳西方现代主义及日本画等新的材料、画法、构图乃至观念的影响,当代工笔人物画出现各种革新,其中学院派画家一直在尝试改变渲染的方法以及传统色彩关系;而以70后、80后为主的 “新工笔”艺术家更多接受了微观革新中的观念和造型等形式处理技巧与传统工笔画的材质、画法进行融合。当代工笔人物画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优秀的工笔画时下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文人气质,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的体现。但也存在一些创作困境。

关键词:当代 工笔 人物画 创作 困境 展望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困境

(一)过于图式化,重外在,轻内涵

很少作品能够直接触及人类心灵或表现出对当代社会现实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绘画应该是画家潜心经营出来的一种完整的“联合体”,是只属于画家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是包含作者生活体验和情感感悟,而不是画家对于客观对象的图式化的被动描摹,或者为迎合某种题材口味而麻木机械地创作。

(二)表面的模仿大于真实的创新

这一类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对现实生活或具体物象的客观再现,缺少绘画主体对社会以及人文的情感关怀。如果作品过于偏重西方写实角度,忽视工笔画传统对造型意蕴和心灵写照的追求,照片化、模仿化的出现在所难免,渐渐失去了情感,工笔的传统感受也显得薄弱。如果缺少诗意化的中国文人传统底蕴,一味追求表层的“像”,画面的精神内涵必然会流失。

(三)强调制作感与较空泛的装饰性

技艺的精工是为了情意的表现,技艺本身并不能成为终极追求。恰恰在这里体现出工笔画家匠心与匠气的区分,体现出作品的文化品位。“制作”和“绘画”只能是艺术创作的手段,不是审美和艺术的最终目标。倘若往往陶醉于材料技法以及出现的变化感,不能理解材料和肌理为作品的附着物,过于追求各种装饰效果,忽视书法用笔,远离自身的传统文脉,就远离了工笔人物画的传统意蕴。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展望

(一)创作主体的直觉性和自发性

艺术家对一个民族生存状态准确把握之后,有感而发,形式的创作就是画家感觉升华后获取的形式。作品生活化,生动传神、独具风采,读者往往可以感受到画面中蕴含了画家浓浓的主观情感。画家在处理人与背景关系的场面上倾向于注重寻求造型的差异,并在造型感觉、造型意识和造型趣味上进行比较,发现和确立当代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使之作为文化主体进入艺术审美领域,传递了画家的主观艺术态度与评价。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张艺的《沐春》情系西双版纳,通过亲身感受傣族姑娘沐浴、戏水的情节,表达现代傣族人民幸福生活。画家描绘的每一个人物均贯穿着充分真实的重量感,人物表情神态真实而自然,动态形象而优雅。少女娉婷的姿态、平淡闲暇的生活,在读者眼中恰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不沾世俗红尘。画家很好地把握住对象的整体形和结构形,人物被安排在丛林溪水旁,她们忙中有乐,好似一粒粒的明珠,画家借用这种真实的生活场面,表达了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细腻恬静的笔调,灰紫梦幻的色彩,使画面充满青春的朝气,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何彦萍的《暖暖的冬天》,运用写实造型绘画具有体积感的形象,运用工笔淡彩的写实细腻手法,比例舒适而得当,写实技巧纯熟,把现实生活作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把朴实亲切的老农形象塑造的形象传神,富有浓浓的北方农村生活的乡土气息,透露出较为浓厚的人文情怀。

(二)多介质、开放的细绘性形式结构语言的运用

多介质的、开放性的细绘性形式结构语言推进了工笔画语言的写实深度与表现强度。一幅好的作品必须有一个好的形式结构关系,当代许多作品都试图进行了形式语言的探索,例如如何将深空间的写实造型转化为中国画传统的浅空间造型等。在当下又不仅仅是一种西方的造型方式,而是读图时代一种最习以为常的由凸透镜成像造成的图像经验。工笔画借此加以图像的修正,并通过细绘性的形式结构语言勾染形成一种精致的时代美学。从作品层面上看,细密性语言呈现为精致的艺术状态,优美的美学内涵包孕在画面构成中的图形、色彩和材质。

1.具有形式语言结构的造形关系

造形,不同与“造型”,是指创造图形。造形意识是人脑对于图形的本能敏感运用造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语法,将自然的物理结构转化为图形的形式语言结构。

造形关系是指画面中点线面、黑白灰、方圆角以及横直斜的对比与和谐的关系,因为形的本质就是抽象几何形,或者说是含有几何意味的形,不是概念化的形。打破抽象和具象的区别来观察事物,在二维平面上进行抽象,借助现代平面构成法则来进行画面布局是越来越多的当代工笔画家观察事物的方法。正如“面”与“线”,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同一个东西,线就是面的轮廓,一根线实际上就是分割成两个面,许多的线又组成了面……例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作品运用平面形描绘生动的情趣,注重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栾雪雁对造型语言的探索是以色相接近的邻近色的明度和纯度来分割画面,以此来重新表现物体形象、分割画面。作品《城市之光》中对画面的黑白灰骨架的构建,对点线面等语言结构的摆布是清晰的,产生具有装饰意味的形式结构。

2.具有对比和谐规律的色彩关系

唐宋以后,水墨写意逐步兴盛,文人士大夫诗文之余,多以兼善书画水墨为风雅,色彩浓郁的工笔绘画不再为主流。潘絜兹先生是20世纪倡导复兴中国工笔重彩画坛重要的画家之一,对工笔重彩画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不仅在当时工笔重彩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画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色彩的主要关系包括:补色关系、冷暖关系纯度关系和明度关系。色彩的魅力来自色彩的关系。判断一个色相,是由周围的色彩决定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最能打动人的色彩不是通过明度表达,而往往是运用互补色和冷暖表现。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形式规律、个性化的色彩倾向越来越成为当代工笔画家追求的目标,被当代艺术家继承发展。它不以追求客观真实再现为目标,其对色彩抒情化的追求,契合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作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表达方式,它是画家传递精神与内涵的操作手段,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设色规律,凝聚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画家们始终都在追求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和装饰性,以独特的视觉效果表现自我的情怀,使作品具有“画面情绪”,保持创意的最初感受,又万变不离其宗。色彩始终围绕传统文化精神之核,使绘画成为凝聚了个性、时代和传统精神的当代性艺术。例如画家胡明哲系列作品《空》的色彩结构,强调了色彩的冷暖、鲜灰、明暗对比,出自主观的直觉、想象和感情,借物抒怀,写其意象,抒发心性,同时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刘山花的作品《声音》色彩随着意象而改变,或者随画面色彩环境需要而调整,画面黑白灰韵律明确,同时有红绿弱对比,也有邻近色并置,具有不似而似、强调情感、理性与想象统一的特点,体现出一种深层表现力和文化性。

3.具有生命肌理语言的材质关系

近几年工笔绘画展览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普遍使用矿物质材料。所谓的重彩绘画就是以矿物色为主,辅以其它色形成画面,把中国艺术的审美精神与材质美感相融合而形成的绘画种类。当代工笔重彩画以色彩为中心的笔墨语言,是从“材质”出发,追寻中国传统绘画本真的表达语言和传统观念,重新拉近了中国绘画长久以来形成的情景与语言的独特审美,体现材质自身的启发性,追求矿物颜料天然品质的独立审美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创作者审美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去发现和选择材质。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感动,是感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至此形成了一种以肌理语言为表现力的独特审美,同时形成了当代重彩画的特征——开放与包容的重彩笔墨语言观。

材料是重彩工笔绘画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绘画,但并不是说绘画的本质在于材料,而是依托于材料传达情感。重彩画是使用矿物色为主与植物色结合的方法,有阴阳的搭配。这种应用勾填技法源于古代壁画,基本没有用植物色打底色,石色上面也很少有用植物色来分染(一般石黄的颜色有分染的痕迹)。比如石绿色,明代的石绿色都变成了墨绿那么深沉的色相,天然矿物色原则上是不会变色的,由于潮气和尘土的原因,表层色彩会有变化,实际上表层下面的颜色,还是如新画的一般鲜艳。当代画家借鉴吸收了古代壁画的基本技法,平涂上去的矿物色细微颗粒形成肌理感,但这种色彩强烈而缺少微妙的变化,缺少阴柔之美,之后的处理成就了壁画现状阴柔的一面,制作出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效果,有剥落、翻粉、开裂、流淌、冲粉等等,还有很多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效果,颜色的色相也发生了比较丰富的变化。例如金瑞的《铁马冰河之战图》中人物形象运用植物色和水彩色分染罩染,把绢本最细腻的一面展现出来。而背景的古埃及壁画则用矿物质颜料和其他综合材料进行沥粉、贴箔、刮擦等做出肌理效果,使作品运用材质肌理语言表达情感,达到薄与厚、透明与不透明的对比与和谐。

(三)工笔绘画现代性的探索

当代工笔人物画站在当代,作为一种“具象写实”的艺术,其“现代性”特征往往体现在:一是如何在创作上形成学术的精进,以形式表达的创作性和真挚性而成功的;二是如何将其的文化精神提练出来,引导社会通过理解“工”的精神底蕴。这是工笔画可以体现的社会价值所在。

画家们在创作中“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越来越在关注工笔画艺术和工笔画艺术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力量。画家大都生活在信息繁杂、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多样化的都市社会,新的空间观、价值观、未来观决定了新的绘画结构与形式。工笔画将写实造型与当代图像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现代人的感受,反映了生命的热情、顽强与活力,抑或体现一种现代人可以感知的私密化。它在形式上不仅可以是写实的、写意的、装饰的、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印象的、表现的、观念的,在内容上以私密化个性情感的表达或者一些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文化生态中的存在及其面对的挑战、进行的探索。

作者单位:

泰山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工笔展望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