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我国上古时代至近代社会音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4-04-29张惠源

商业2.0 2014年12期
关键词:时期音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J9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纵观中国音乐发展史,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我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音乐的发展是一个规模由简到繁、形式内容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究极各个朝代及我国近代的代的音乐发展,按照现当代普遍的音乐史观,可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性时期,即:上古时代至周代、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和近代的新音乐时期。四个阶段性时期的音乐发展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反映我国上古时代至近代社会整个音乐文化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音乐;发展;时期

一、 上古时代至周代

自炎黄开辟华夏文明的先河,以及继其后的尧、舜、禹,至周代出现了以歌颂上古君王为内容的音乐。与西方古希腊音乐相仿,这种原始音乐通常由歌唱、器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是由当时的少数社会统治者——部落首领或宫廷贵族所掌控的音乐。无论用于宴饮娱乐还是宗庙祭祀,“六代乐舞”当时被视为华夏正统音乐的代表。

“六代乐舞”多为上古流传的古乐舞,其中包括以崇拜天神为内容的《云门》、《咸池》,以宗教性乐舞为主题的《韶》,赞颂大禹治水的《大夏》和歌颂君主武功的《大濩》、《大武》。直至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亦有贵族文人、士大夫品评“六代乐舞”的记载,如:孔子观《韶》曰“尽善尽美”,吴公子季札观《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等。这种宫廷、贵族音乐极受君主诸侯、大夫士族的维护,在“礼乐”思想的作用下,音乐服从于政治,被社会的统治阶层所垄断。庶人没有欣赏正统音乐的权力,“郑卫之音”的民间俗乐被视为“淫乐”加以排挤,因此平民阶层也不可能直接参与到社会音乐文化的建设之中。

二、 秦汉、隋唐时期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大一统的朝代,秦代在社会文化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修建运河、修筑驰道等,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汉承秦制,在继承前朝政治、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先后出现“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为音乐文化的繁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相和大曲。相和大曲结构复杂,以三段式歌舞曲为原则,包括艳、曲、解、乱等结构因素。这种音乐形式上承汉初相和歌,下启清商大曲、隋唐歌舞大曲,歌舞艺术开始走上音乐历史的舞台。

隋唐时期,燕乐大曲的繁盛标志着歌舞艺术的成熟。作为宫廷艺术的主流,燕乐大曲具有更为复杂的节奏、速度和情感变化,其三大基本结构:散序、中序、破,速度由“散序”的舒缓到“破”的急促、情绪由平和到激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并在音乐形式上不断加以变换。燕乐大曲在继承前代的大型歌舞结构的同时,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还吸收了部分外来音乐,如,著名乐舞《秦王破阵乐》在汉族音乐曲的基础上“杂有龟兹之声”、《霓裳羽衣舞》在浪漫主义元素中融入印度曲调。歌舞艺术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

三、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促使音乐开始逐步融入商品经济行列,伴随市民音乐的繁兴,歌舞艺术乐曲结构庞大、排演过程复杂、投入成本过高等缺点不能够适应商品经济的快速流通,因此逐渐被形式上更灵活、综合性更广、艺术性更强的戏曲艺术所取代。元代受宋戏曲、杂剧的影响,传奇(南戏)、杂剧艺术的逐步繁盛使得戏曲艺术在地域上得到广泛传播,并与各个地区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其中以昆山腔最为著名,即昆曲的早期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昆曲盛极一时。随着清代“四大徽班”进京,以“徽腔”为基础综合各派唱腔艺术的京剧取代了日趋衰落的昆曲,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皮黄腔”。西皮腔音色明朗、曲调流畅,二黄腔音色沉郁、曲调柔和,皮黄合流既保留了二者的原有风格特色,又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在首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京剧引领整个社会的戏曲风尚,在历经艺术形式的不断改进的和诸多优秀演唱家的推动下,逐步成为我国音乐艺术的精粹。

四、 近代的新音乐时期

清末民初,伴随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两次思想解放潮流,西方先进文化的涌入和民主思想的啟蒙使得戏曲艺术备受争议。在新文化阵地《新青年》刊物上曾引发关于戏曲艺术的辩论,革命派认为京剧是封建社会的文化残留,而守旧派认为京剧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结晶,双方的观点均具有片面性,但辩论本身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戏曲艺术发展缓慢,在音乐道路的逐步探索中,依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成为社会音乐的主流。受这种新音乐潮流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萧友梅、赵元任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并确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专业音乐教育院校——国立音乐学院,有目的的培养专业的新音乐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兴起,左翼爱国主义人士创作了诸多优秀的抗日爱国歌曲,代表性的曲目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饱含抗战爱国精神,风格富于斗争性和号召性,揭露侵略者的残暴,有力的支援战斗前线。同时,“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历史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新音乐运动,对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的发展、进步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结语:我国上古时代至近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由古乐舞到歌舞艺术,由歌舞艺术转向戏曲艺术,至近代由戏曲艺术转向新音乐。古乐舞、歌舞、戏曲、新音乐,四个阶段性时期的音乐特征贯穿整个中国音乐史,造就音乐历史经典,推动音乐文化向高级艺术形式演变。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孙继楠,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D].山西大学.2003,06

[5]刘心韵.论宋代音乐文化在民间的繁荣与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4(04)

[6]刘心韵.论宋代音乐文化在民间的繁荣与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4(04)

作者简介:

张惠源(1988.07-),男,籍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工作于山东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音乐系,从事音乐理论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时期音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圣诞音乐路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音乐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