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教学中物理概念生成
2014-04-29李淑芹
李淑芹
摘要:物理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 物理概念生成 类比 对比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理定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物理概念非常重要。下面就新课程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谈一点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标上如是说。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顿悟出物理知识,引入物理概念。如力的概念,教师可从人们常用的“力”字说起,通过对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进、踢球使球运动、压缩弹簧使其形变等生活、生产中具体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阐述物体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为了描述这类活动的共同特征,人们就引入了力的概念。
2.运用旧知识进行的类比和旧概念的深化引入新概念
物理知识是比较系统的,我们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错误的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引入,我们从已学过的“二力平衡”出发引入“浮力”概念。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静止在台面上的木块,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类比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和向上的托力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比较“木块能浮在水面”和“船能浮在水面”等生活中的事例,找出共性,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在旧概念不能确切描述已有的物理现象时,可利用学过的概念,进行诱导深化,引入新概念,如利用“速度”引出“加速度”来。学生学过匀速运动后,他们对于公路上速度不同的车,都能做出某个速度快,某个速度慢的判断。如教师问汽车、火车急刹车时,“速度”怎样呢?学生回答:“慢慢减小”。显然,它不能确切反映“速度”的变化量,那么怎样准确描述这个变化量呢?引入“加速度”概念,问题就迎刃而解。
3.由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概念
利用生动的演示实验,恰当地启发性设疑,引入新概念,使一节课从开始就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如 “杠杆”概念的引入,上课时讲台上放着一个大木块上钉着小木块、一根铁棒和一个三角形木块,请哪位同学试着能用手将小木块拔起来?前一个同学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拔出来,而另一个同学很快将木块撬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通过观察、思考,积极讨论,同学们很快认识到“利用铁棒能省力”、“在力作用下,可绕支点转动”的结论。教师这时点出新概念:“我们把这根在力作用下绕支点转动的铁棒叫做杠杆”。最后讲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的故事,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询,将会回味无穷。
4.纠正原有错误概念,引入新概念
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同时引入新概念,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概念,而且对新概念理解比较深刻。如纠正“路程”概念引出“位移”概念。
二、概念的形成
1.通过实验,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透过现象,抽象出本质的东西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的本身,就是描述有关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的。对这一类概念,必须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找出其起主导作用的、具有决定其本质的东西。如电学中“电阻”的概念的形成。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對于同一导体来说,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流强度之比是个定值,不同导体,比值不同。”使学生认识这个定值反映了一种导体不随它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强度而改变的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再进一步做实验,把几段阻值不同的导体分别接进电路,并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让学生观察到U与I比值大的导体,通过它的电流强度就小;反之,则大。由此可见,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从而使学生对“电阻”这个概念,形成了既完全又准确的理解。
3.运用类比,温故知新,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直接给学生讲述,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如能由分析看得见的现象开始,运用类比,可使学生较顺利地抽象出不能直接看到的新物理事实和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例“磁场”概念的建立。我们在讲课时,先演示玩具鱼杆(鱼钩是永久磁铁,鱼嘴是铁介质)钓鱼的实验,让学生看清现象,再结合课本上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要依靠“第三者”。接着再用一磁性较强的磁体靠近小铁片,将其吸起,分析这一现象,启发学生利用类比得出“磁体吸起小铁片之间一定存在着第三者—媒介”。虽然,这种媒介看不着,摸不到,但是是客观事实。最后,讲出这种起第三者作用的媒介是存在于磁体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三、概念的深化和巩固
⒈对初次接触的概念,不要求学生一次弄通,应逐步的了解深化
掌握一个物理概念,要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初次接触的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弄通,要举一反三,采用小循环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地融会贯通。对于多次出现的同一概念,不能做原地踏步式的简单重复,应将概念放到与它相关的规律中去,在不同的条件和要求下来加深、巩固。对一些学生感到模糊的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精选习题,从习题中总结知识点,在练习中,深化概念。
⒉基本概念的讲述与图象有机结合起来
有些物理现象和过程直接可用图象反映出来,我们按照其规律间接地做出图象来,直观、形象的反映规律,学生思路清晰,容易接受。
⒊掌握概念“层次”,不能在某“层次”上把概念讲得绝对化
事物是发展的,人们认识问题是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深化的,教材从初中到高中亦是如此。因此,在概念形成时,要注意其“层次”,既某个概念在不同的范围中的深刻性和完善性的不同要求。在教学中要粗中有细,不能失去科学性;要深得适宜,不能违背接受性。因此,把握好新教材,学习好新课标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