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要有点“理趣”

2014-04-29仲玉梅

新作文·高中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理趣语段天堂

仲玉梅

宋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认为:“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作诗如此,作文亦是如此。尤其是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更要以理趣见长,要能寓理于叙事、状物或写景之中。理趣的表达要自然和谐、鲜明生动,要能激发读者的诗情与哲思。

不妨先来欣赏一组饱含理趣的议论语句:

①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曹文轩《前方》)

②月冷笼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的人,在追赶监狱。 (高尔泰《沙枣》)

③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刘亮程《寒风吹彻》)

④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 (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

⑤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拿来主义》)

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以上这些文句所寓含的理趣大致有人生启示(例①②)、生命哲思(例③④)、做事之道(例⑤)、历史感怀(例⑥)等。

其实,理趣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许多领域,但其关注的不外乎两个方向:内视和外察。内视,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反省,生命的姿态要向下,要“深深海底行”;外察,也就是眼光要关注外部世界,生命的姿态要昂扬向上,要“高高山顶立”。具体说来,“内视”方面——关注人类自身的理趣大致有人生启示、生命哲思、人性剖析、精神传承、修养之道、做事之道、为学之道等;“外察”方面——关注外部世界的理趣大致有自然之理、治国之道、现实反思、历史感怀、文学(文化)评论、艺术之道、科学之理等。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在议论类文章写作中进一步增强理趣的几点做法:

(一)在层层推进中挖掘理趣

令人信服的道理绝不能靠生硬说教,要循序渐进地在几个议论层次的展开中向纵深处挖掘。

例如,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散文从三个方面“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层层递进,把关于“化妆”的哲理分析得深刻而透辟。借鉴这样层进式说理的方法,可以对“登山与境界”的话题进行如下思考:“杜甫、王安石登山只代表自身的高度,看到自己要实现心中壮志;孔子登山代表了社会的高度,看到自己要匡正天下;庄子登山体现了宇宙的高度,领悟一切做到大彻大悟,荣辱不惊”等。如此“登临”,何人不想分享“拾级而上”的理趣呢?

再如,毕淑敏的《疲倦》。散文由“裤子它居然也会疲倦?金属也会疲劳啊?”写起,感叹“那一瞬,我知道了疲倦的厉害”;接着写“疲倦到了极点的时侯,人会感觉不到生命和生活的乐趣”,“疲倦的可怕,还在于它的传染性”;最后写“当疲倦发生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看看大自然如何应对疲倦吧”。在有关“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层层追问中,读者对“疲倦”的认识逐渐加深,最后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疲倦是可以战胜的,需要平心静气的休养生息”这一真诚告诫。

层层推进地议论,就好比“掘井”。唯有“掘井及泉”,方能悟得真理。为什么先知、哲人们不会浅尝辄止?那是因为他们的眼光更锐利,头脑更清醒,心胸更高远。所以,我们要给细小的事物以注视,要在发掘中深入和拓宽!

(二)比一比,更有理

“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柏拉图如是说。而在议论中运用“比一比”的方法,则可以使道理更“高贵”。“比”,可以是正反对比、破立结合,也可以是同类比较、多维拓展,需要借助相反联想、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等思维方式,把眼前事物与其他事物关联起来,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使理趣愈“比”愈明晰。

例如,舒婷的《仁山智水》。该文写了男人登山重形式(博览)、女人登山偏内容(精读)的不同方式,在对比中作者希望人们要真正融入自然、从容面对生活。再如,红苇的《网开三面》。该文先写了商汤、子产、孔子、曾子等古人在“环保”方面的相同或不同做法,之后又与今人的“恐吓”式环保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启发今人对“环保”做深入思考。

像上面这两篇文章,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式展开思路,在通篇的“比一比”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显而易见,读者在“比一比”中也充分领略了寓含其中的理趣。其实,不仅是文章构思如此,议论语段同样可以运用“比一比”的方法进行说理分析。请看下面两个语段:

①对麦子来说,成了面包就上了天堂。天堂并不远,需要炉子而不是梯子。谁进了天堂谁香。人的天堂有可能遥不可及。告诉一个人:你的天堂在你的善心里,在有鸟的树林里和有蜜蜂折腾的花蕊里。他不信,他说你是个骗子。事实上,如果在雪地迎面撞见一轮红日、月夜听到小鸟的梦呓,都算天堂的一个小片断,但人们不信。麦子相信天堂不远。它们成为面条算是参加工作。当面片是当自由职业者,变成馅饼皮和包子皮是在黑白两道上混,当面包就进了天堂。

(鲍尔吉·原野《从天空到大地·麦浪凝固在面包里》)

②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不论你的工作你的专业是治国平天下还是宇宙地球,是争夺冠军还是清理厕所,是花样无穷还是数十年如一日,你总可以读点名著,看点名画,听听音乐戏曲,赏赏名山大川,用人类的文化、祖国的文化点缀、丰富一下自己局促的生活吧,用艺术的自然的美丽来补充一下抚慰一下自己的平凡的日子与难免有时感到寂寞的灵魂吧,这比孤芳自赏、自恋自迷强得多啦。 (王蒙《人生三境》)

语段①先写了麦子“相信天堂不远”而人“不信”这一重对比;接着把麦子所成为的不同食品和人所从事的不同职业进行了相似比较,很自然地得出了“当面包就进了天堂”的结论。语段②为了阐述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问题,分别从工作类型、休闲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或对比列举,或比较分析,从而启发读者要自觉地走出“俗境”。假如这两个语段只是孤立地从麦子或是俗人的角度展开议论,就很难“以理服人”,正是在这灵活多样的对比或比较中,理趣的表达才从容自如。

(三)戴上“放大镜”“望远镜”与“透视镜”洞察理趣

理之趣就在于妙不可言,要用心体会,所以,需带上各式“眼镜”——“放大镜”“望远镜”“透视镜”等以察微见著,洞悉事理。

议论时戴上“放大镜”,是指要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分析问题。

例如,《天下无小事》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语段:

西方还有一首民谣: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的一个钉子是否丢失,本来是件非常小的事,但是它的“长期”效应却让一个帝国或存或亡,这便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蝴蝶效应”。而“蝴蝶效应”在生活中则表现为:小事之中显责任,细微之处见精神。所以说,天下之事,皆作于细,小事不可小视。

该段运用“放大”之法,生动地阐述了各领域的“蝴蝶效应”问题,也给读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的“龙卷风”。

议论时戴上“透视镜”,是指要能由表及里、追因溯果地分析问题。

例如,熊丙奇的《中国式接孩子,根源在哪里?》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舆论分析,“中国式接孩子”,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父母为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承担接送任务。在笔者看来,“中国式接孩子”,主要在于当前的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作为监护人,目的在于把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由于没有这种意识,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决定孩子的一切;同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独立意识、责任心的培养。这导致教育缺乏人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关爱心,都经不起考验。

该段针对“中国式接孩子”的现象,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不仅指出了公民教育的缺失是主因,而且分析了这种缺失的危害。应该说,这样的“透视”是一针见血的,能令诸多家长汗颜!

议论时戴上“望远镜”,是指要能高屋建瓴、由近及远地分析问题。

例如,“苏教国际杯”作文大赛的获奖者余萌希在《一叶知秋》中有这样一段议论:

马克思看到了工业革命中一家小工厂的兴衰与奋争,可以预见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周而复始的劫难与动荡。比尔·盖茨只接触了计算机的原始模型,便料定十年后将是计算机的天下。伊壁鸠鲁不过饶有兴致目睹了一场孩子间的争吵,就悟出了快乐与人生的意义……

该段写先知们善于戴上“望远镜”看问题,当未来的使者降临于眼前时,整个未来的画卷便铺陈于他们的心间。像马克思、比尔·盖茨、伊壁鸠鲁这样的智者,他们的伟大预言往往就诞生于眼前的这片片“秋叶”。

议论时多尝试运用上述方法,或“放大”分析,或“透视”分析,或“望远”分析,则可以避免思想单薄、见解片面之不足,使说理更富有思辨性。

(四)借助“具象”寄寓事理

说理需要事实论据,当然也可以借助“具象”。“具象”是指具体形象的景、物、寓言或故事等。借助“具象”由实而虚地寄寓事理,也就是议论中常用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请看下面两例:

①那么轻轻一笑,冬天就显得温暖了。

唐朝是这么笑着,宋朝是这么笑着,在丰盛或简单的日子里,你一直这样笑着。伸开是叶子,怯生生地在四周搜集着露水和月光。

苍老了,仍是那么白净和安详,像一位老处女,小心地守护着内心的宁静。

打开一扇门,再打开一扇门,再打开一扇门。当打开许多扇门以后,才看到你那小小的鲜嫩的心。

熬过那么多风霜,筑起那么多城门,全是为了守住这一点点宝贵的纯真。 (李汉荣《蔬菜与瓜果》)

②蛹化蝶的过程,是个辛苦挣扎的过程。如果你帮忙,把茧剪开,让蝶出来,那它瘦弱的身体即便出来也生存不了。你只能让它辛苦挣扎,因为这是大自然让生物获得坚强的方式。如同我们的生活,大家都挣扎得很累,这是社会转型与个人欲望升级带来的必然。有人曾跟我说,成都的幸福指数可比北京高多了。不过让我选,我恐怕还是会选择挣扎的生活。如《墨攻》中的对白:“难道生命不比胜利重要吗?”“没有胜利的生命对我没有意义。” (杨石头《摸着石头过河》)

例①是以白菜守护菜心为喻,寄寓了人要“守住这一点点宝贵的纯真”的道理;例②以“蛹化蝶的过程”作类比,表达了“我恐怕还是会选择挣扎的生活”这一观点。议论时多运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能使表达更深入浅出,使说理更形象生动。

(五)巧妙引用,增强理趣

巧妙地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既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张宝童的《追求》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典型语段:

孟子曾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人类追求的典范。无论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展示的一种舍己为人的高风,还是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现的气度;无论是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还是老山战士“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襟怀……他们无不印证着海伦·凯勒的那句话:“当一个人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在地上爬。”的确,人的追求应如山之巍峨,天之辽远,海之宽阔。

这段话引用了六则名言,不但准确地诠释了“追求”的内涵,还阐明了“追求”的意义、做法等。当然,文章也因这些巧妙的引用而更有厚度和深度。

引用的方式除了直接引用外,还有间接引用,也就是化用。引用最忌一味堆砌。恰到好处的引用,能使理趣的表达更富有启发性,使议论语言更精练、更典雅。

猜你喜欢

理趣语段天堂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天堂湿地
鸟天堂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天堂游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