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问一世界》方法论分析

2014-04-29王明月

商业2.0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内容简介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既是杨澜的采访纪实,又是诸多名人的传记,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想更加了解下杨澜这个成功者。本书中她采访了诸多海内外的名人大家,提问的问题或犀利或温和,她总是试图挣脱一般的提问桎梏,去找寻一种能挖掘到更多有用信息的方式,有时的提问会另对方尴尬,但她的出发点只是希望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的展现给大家,无一丝不敬之意。她从实践出发,遵循着社会规律,逐层深入分析问题,本文中,笔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些内容来分析本书所涉及的一些方法论。

关键词:《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方法论分析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纵观全书,可是很清晰的看到,本书的写作过程是杨澜本身亲身采访经历,加之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她深入采访现场,始终坚持着实践的方法,不冒进,不造作,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广大的观众读者负责。每次采访结束,她都会总结这次采访中的经验以及遇到的困难,争取一步步完善自我,这种理论性的总结和概括,使她的采访实践之路愈加宽阔,这是她遵循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杨澜在1996年对基辛格有一次失败的采访,那次采访中杨澜所提问的都是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结尾更是老一套的“希望人家对中国观众说几句话”等,这些问题是对于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提问的出来的一些没有特点的问题。杨澜对这次采访也感到了挫败感。6年后在第二次采访基辛格的过程中,基辛格给杨澜的评价是满分。为了准备此次采访,杨澜认真研读了基辛格的大量外交著作,翻阅了诸多历史文献和资料。这次采访中的突出表现是建立在杨澜在实践前认真准备,积累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给杨澜的职业生涯带来深深的影响。她牢记约翰逊教授对她的诚挚告诫:“记者最忌一个‘懒字,落在纸上的东西,一点要亲自核实,切不可照搬道听途说。”杨澜始终铭记这一点,每次采访都深入实践,收集大量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采访实践的过程中去验证问题,又在这种采访实践中不断总结不足,从而指导下一次实践的顺利进行,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从前文提到的杨澜对基辛格的采访中可以看到杨澜坚持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不断总结提升,最终用正确的理论引导自己采访的成功。

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杨澜采访了500多位各界社会精英,这些人遍及世界各地和中华大地,可以说都是各界风云人物,或多或少影响着时代的旋律。杨澜在采访这些人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她根据每个人的经历和身份的不同,设置符合人物形象的问题,深度解读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可以在本书中杨澜采访王光美的回忆中展现出来。

王光美,刘少奇的夫人,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位传奇女性。杨澜在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2001年我在她北京的家中采访她,正不知该如何称呼她,她亲切地说:‘你叫我光美吧,大家都这么叫我。她先打开衣柜,让我帮她找一件合适上镜的衣服。衣柜中不过十来件当季的衣服,我们都看中了一件天蓝色的毛衣。她忽然想起了什么,找出一条蓝白相间的纱巾,在脖子上一围,问我是否好看。”短短几句话就显示出王光美老人的善解人意。

杨澜通过问,深入到了采访者的内心世界,她做到了。在采访王光美老人前,杨澜特地说道:“对不起,可能要引起你那些伤心事”。王光美却回答说:“没关系,你问吧,我受得了。”“我受得了”,就是這简简单的几个字,让我们真是的感受到一个坚强的女人。

在采访中杨澜分析了采访者人生经历以及性格上的特殊性,用适合的访问方式进行采访,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经历的不相尽同造就了不一样的性格,如果不分析每个人的特殊背景,千篇一律的访问,那么杨澜不可能是如此成功的。杨澜的成功正是因为她设身处地的分析每个受访者的不同特点,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然。王光美是令人尊敬的,王光美对于“文革”中所遭受的痛苦与冤屈,没有怨言,她选择了宽容。这个女性这种特殊的经历让杨澜的采访既充满精彩之处又不乏挑战,如何让处理得当,既需要实践的不断积累也需要把握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1.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研究社会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所谓“现实的人”,就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人,[6]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中采访的对象都是“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是杨澜访谈的主要构成人物,这点本书以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展现的淋漓尽致。就杨澜本身而言,她作为一个经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人,有时可能让我们觉得她是遥不可及的,但就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言,杨澜只是众多“社会主体”的其中一员。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认识人的本质,必须科学的认识个人的存在、发展同社会的辩证关系,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历史环境有机统一起来。人只有在社会之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

杨澜作为一个社会的主体——人,她的存在总是在社会社会之中进行的,杨澜的采访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群体而独立进行,她的社会性通过与社会人员的交流采访表现出来,只有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杨澜的社会地位——采访者。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杨澜用一个个问题打开了一个个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文化意义上的、国界意义上的,也可能使行业意义上的,更可能是一个心灵世界意义上的,这也是一种探究人心、探究世界的实践过程,杨澜用自己的视野和我们分享了世界的宽度、理性的深度和人性的温度。这何尝不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过程。

杨澜的《一问一世界》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总是处于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因此需要我们遵循一些规律,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艰辛的付出必贯彻其中,我们不仅要在遵循规律,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更要努力使自己变成对社会的发展起进步作用的人,人生的价值不正在于此吗?!

参考文献:

[1]杨澜,朱冰.一问一世界[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作者简介:

王明月(1990- ),女,河北衡水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

猜你喜欢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简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内容简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内容简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内容简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内容简介
浅谈《情歌》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
面包狼
《语言发展百科全书》(2014)介绍
Marin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