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物心理
2014-04-29张吉
摘要 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小说《呼啸山庄》在1847年发表,讲述了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融合了强烈的情感、复杂多变的人性与惨无人道的报复。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肖与青梅竹马的恋人希斯克利夫之间如狂风骤雨般强烈的爱情,让每位读过这部作品的读者都会印象深刻。小说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一生充满坎坷,从埋下仇恨的种子,到实施复仇的做法,再回归到人性,在临别之际终于放下了一切。本文对其病态心理与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个独具特色的小说角色。
关键词:《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 病态心理 性格特点 复仇
引言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小说《呼啸山庄》一直被人们誉为是英国文学领域中“最为奇特的作品”,并且也是充斥着多种元素、变幻莫测的“怪书”。同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品都充斥着伤感主义,而这部作品却用最为极端的方式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元素,并且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而这与其它文学作品中充斥着伤感、忧郁、压抑的基调有着较大差异。小说《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吉普赛孤儿,从小被老恩肖捡来当作干儿子,他天生有着骄傲、自负的性格。在与老恩肖的女儿凯瑟琳·恩肖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对其产生了爱意,但是老恩肖的儿子亨德利·恩肖却对希斯克利夫不断剥削、侮辱,之后又因为现实原因希斯克利夫被凯瑟琳无情地抛弃了。面对自己的惨痛遭遇,希斯克利夫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对这一家人开始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而本文就对其变化的心理分析,并深入挖掘希斯克利夫产生变态心理的原因。
一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心理特征
1 歧视与虐待让希斯克利夫选择了叛逆与抗争
因为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孤儿,所以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他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天天过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日子,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并体会着同龄孩子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也无法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去感受到父母关爱。直到遇到了老恩肖先生,希斯克利夫的困境得到了转机,老恩肖先生将年幼的希斯克利夫带回家中,就像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去照顾他,给予他物质与内心的双重保障,而这彻底改变了希斯克利夫原来四处漂泊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可以说这是切合希斯克利夫内心渴望的状态的。并且在呼啸山庄中有一个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好友——凯瑟琳,这里的荒原上远离了文明的喧嚣,不需要遵守道德礼仪,他们两个人性格相合,每天都能够去挖掘新鲜事,去追逐自己想要的自由,也将对方当作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凯瑟琳曾经说过,希斯克利夫就是自己的内心全部,而自己就是希斯克利夫。并且希斯克利夫也说过,可以用地狱与死亡这两个词语去概括了自己的未来,假如失去了凯瑟琳,那么就相当于自己死掉了,即便是还活着也如同下了地狱。
但是我们说希斯克利夫毕竟不是一个在呼啸山庄土生土长的孩子,他是孤儿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尤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人们认为金钱就是上帝,如果有钱就拥有了一切,假如你生于贫穷之家,那么就没有人看得起你,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也衍生出了十分严重的门第观念。希斯克利夫生长于这样的大环境中,难免会遭受扫人们的歧视与虐待,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一直被人们瞧不起的,除了老恩肖先生与爱人凯瑟琳之外,没有一个人能够真心地对他好,并且周围人们也没有赞成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情感。因为人们严重的门第思想,让他从小就遭受了人们的歧视与虐待,尤其在老恩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亨德利更是开始大肆虐待他,将他作为家中最低层的仆人,一旦做错什么就用鞭子抽打他。希斯克利夫这个原本善良、朴实的年轻人在遭受了痛苦虐待之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他知道了假如继续默不作声,忍受着虐待,就会一辈子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心开始纠结,他割舍不掉对恩肖与凯瑟琳的爱,但是也忍受着世俗观念对自己的无尽折磨,所以最终希斯克利夫选择了叛逆与抗争。曾经呼啸山庄女管家纳莉这样评价说道,“亨德利对希斯克利夫的待遇足可以让虔诚的信徒变成了地狱中的恶魔”,我们足以可见当时希斯克利夫的悲惨遭遇。
2 对于爱情的绝望让希斯克利夫选择了堕落与疯狂复仇
年少的希斯克利夫内心十分痛苦与矛盾,除了可惡的亨德利对自己残暴的虐待,其他呼啸山庄的人们甚至于画眉山庄的仆人都对其冷嘲热讽与非人虐待。故事中的画眉山庄主人甚至当着希斯克利夫的面说他是坏孩子,指责他不适合在呼啸山庄中生活。对于善良的希斯克利夫来说,他想用自己的全力来报答恩肖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给予凯瑟琳自己的爱意,但是亨德利却用残忍的虐待手段让自己痛苦不堪。所以,希斯克利夫心中除了产生出反抗与叛逆的心理之外,也逐渐产生了复仇的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在爱人凯瑟琳嫁给画眉山庄主人林顿之后,更加膨胀起来。看到青梅竹马的爱人出嫁,希斯克利夫的内心无比痛苦,失去了在人世间最后一点爱的能力,似乎全身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了。在崩溃的边缘,希斯克利夫选择了离家出走,然后在三年之后带着巨款返回呼啸山庄。这时候的他早已不是善良的翩翩少年,而是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恶魔,他去疯狂地报复所有人,甚至连孩子都成为他计划的部分内容。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去雇佣仇人的孩子们做奴隶,然而不管运用了什么样的复仇手段,他终究是实现了自己的报复目标。
3 对复仇的思考让希斯克利夫选择了回归人性
希斯克利夫的报复计划实现之后,最终结束了这两个家族的恩怨,但是一系列复仇过程中,爱人凯瑟琳的去世也让希斯克利夫产生了无尽的痛苦。毕竟感情是深厚的,爱人的离去带走了所有的爱,也如同抽离了自己的灵魂,他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了。尽管自己痛恨所有人,但是随着自己的复仇计划的开展,人们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无法去弥补了自己内心的苦痛,他没有因为不断复仇而得到快感,在折磨别人的时候,他内心也在不断折磨与伤害。在达到自己复仇目的之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原有的强烈的恨意,但是也没有还原凯瑟琳的爱情。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凯瑟琳的女儿恋爱了,就想尽办法去阻止两人的爱情,然而最终他想起了这两个孩子的爱情就像是当年自己与凯瑟琳的爱情一样。在心理上,他开始去反思自己所作所为,觉得再去复仇没有任何意义了。在这时候,复仇二十年的心态终于平静了下来,开始去改变了自己的人性。所以,他开始停下自己的复仇行动,试图去找寻和凯瑟琳失去的几十年的联系,即便只是灵魂上的相逢。所以,在他生命弥留之际,在脸上出现了很久没出现的笑容,因为他知道在离世之后就能和最爱的凯瑟琳相见了,内心是开心的。在去世之前,希斯克利夫专门来到了凯瑟琳曾经居住过的房屋中,十分疯狂地去喊着她的名字,然后面带微笑地离开了人世。所以我们能够知道,希斯克利夫实质上并不是一个魔鬼,因为他对于爱情追求的落空与不堪周围人们的虐待,所以才变成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复仇者,人性也开始不断扭曲,准确来说,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对情感疯狂追求的人。
二 希斯克利夫的变态行为与性格
希斯克利夫从小生活在呼啸山庄中,觉得周围充斥着欺骗,同时也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遭遇了遗弃,也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存在着一种自卑情结,时刻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中。然而为了能够去对抗这种内心的自卑感与焦虑情绪,在忍受了多年耻辱与得知爱人结婚的打击之后,希斯克利夫愤怒地离开了呼啸山庄。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理念,这种病态的自卑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缺陷,就类似于人们的生理缺陷一样,能够习惯性地遵循某种方式去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自我调节机制,去通过一种“导向虚构”来将自卑感转变成为了优越感,进而实现了内心的平衡与补偿作用。通过复仇计划的实施,希斯克利夫能够去补偿自己的心理缺陷,他赚取了大量财富就是为了能够有一天实现自己的报复计划。亨德利因为妻子的去世,而沾染上了酗酒与赌博的坏习惯,而希斯克利夫又进一步去引诱他走向堕落的深渊,并且很容易霸占他的所有财产,还将亨德利的儿子教导成了一个流氓。希斯克利夫运用一些欺骗的计谋去赢得了林顿妹妹的芳心,在结婚之后不断去折磨、虐待她,在伊莎贝拉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与小凯瑟琳相爱了。而林顿在生病弥留之际,希斯克利夫设计劫持了小凯瑟琳,逼迫她与自己的儿子成亲,并且将林顿所有财产都霸占了,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所谓的复仇并不只是简单地去杀死自己的仇人,而是去占领了两座山庄。对于他来说,占据这两座山庄,才是真正拥有财富,才具有了凌驾一切的权利,也就拥有了去虐待仇人的资本与实现复仇计划的可能性,这样巨大的优越感给予他心理上的满足,去驱除了原有的自卑感。希斯克利夫对于权力与支配地位的无限追求散发出一种矜、贪婪、仇恨与专横的明显的攻击型性格,而这样的性格是病态的,从故事中他去吊死将要产仔的长毛垂耳狗就能够证明这一点。然而他并没有从富有的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在知道了凯瑟琳去世的消息后,他就像是疯狗一样口吐白沫。与之前相比,他更加痛苦,甚至因为这种难以附加的痛苦而持续扭曲,因为扭曲而变得更为固执、残忍,这种过度的复仇行为让他变成了无情冷酷、充满了怨恨、冰冷的恶魔,进而加速他的自我毁灭。
结语
通过这部小说作品,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心理复杂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内心有着强烈的爱恨之意,实施了疯狂的报复之后,最后回归了纯净的人性,在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中,都是源于希斯克利夫那心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转化与内心升华。
所以,我们说《呼啸山庄》并不与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等同,它只是包裹上了愛情因素的外衣,描绘出了人们内心原始的本我与超我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部作品中,尽管强烈的情感冲突是最为吸引读者群体的因素,但是实际上人们内心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是这部作品背后最大的魅力。因为读者从《呼啸山庄》中透过爱情能够看到的,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人在这两者之间痛苦矛盾的挣扎,到底是要坚持自我,亦或是实现了超我。我们一直在本我与超我之间不断纠结与徘徊,不肯放弃其中一方,或许就像是作者艾米莉所暗示的那样——唯有选择希望才能够换来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参考文献:
[1] 冯玉娟:《畸形恶态中显现凡人面目——〈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解读》,《名作欣赏》,2008年第14期。
[2] 孙莉娜:《对人性的致命伤害——析〈呼啸山庄〉希克厉的性格演变过程》,《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 郭建辉:《论〈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的审美价值》,《云梦学刊》,2009年第5期。
[4] 杏缸:《人性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论希斯克利夫复仇悲剧产生的根源》,《电影评介》,2007年第12期。
[5] 韩秀莲、孙慧聪:《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评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35期。
[6] 晓燕:《匠心独运的召唤结构——〈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探析》,《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张吉,贵阳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