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中的婚姻观认知及嬗变
2014-04-29高春兰
摘要 本文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劝导》进行回顾,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婚姻观,并对作者婚姻观改变的原因进行探究。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在追求爱情和婚姻道路上遭遇重重波折,最终改变婚姻态度,追求到幸福婚姻生活故事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婚姻观,即听从内心最真切的感觉,感性战胜理性,追求婚姻幸福,启示人们领悟人性的美好,真诚的生活。
关键词:简·奥斯丁 《劝导》 婚姻观 形成原因
蜚声文坛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一生写了多部著作,而且其著作大多被翻译成外文或翻拍成电影,例如,《傲慢与偏见》,《劝导》,《爱玛》等,其影响力可见一斑,这些都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简·奥斯丁以其细腻的创作手法和严谨的创作结构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这位文坛巨匠善于从自身视角出发创作小说,其严谨的写作结构,细腻的写作笔法值得我们品读。小说《劝导》不仅仅折射出对作者婚姻观的一种改变,还有着很强的时代痕迹和现实解读意义,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一 对人物的新塑造
现在人们对简·奥斯丁的《劝导》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部小说的风格与作者以往的作品有较大不同,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情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她最成熟的一部。
简·奥斯丁创作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生活。小说《劝导》同样如此,仍然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描述了一位淑女与一位绅士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位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作者对安妮的塑造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而是随着故事主线的展开慢慢释放其人格魅力。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温婉优雅,与青年军官温特沃斯双双陷入爱河,并且定下了婚约,但是浪漫并没有继续上演,由于门第观念,安妮的父亲和教母极力反对这桩婚约,劝导安妮不要感情用事,最终安妮·埃利奥特理性战胜了感性,放弃了这段感情。直到八年之后安妮·埃利奥特再次遇到温特沃斯之前,她始终无法从这段爱情中走出,仍然默默的承受着痛苦,甚至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拒绝了一位佳人的求婚。或许是岁月的流逝使得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感悟了,再次见到温特沃斯时,她毅然决定不再拒绝内心的召唤,最终安妮的睿智和机敏再一次征服了温特沃斯,有情人终成眷属。女主人公通过八年的苦楚生活明白了在爱情面前不要过于理智,内心的感觉更重要,美满的婚姻要建立在相爱的基础上。
简·奥斯丁真实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出安妮惹人喜爱的一面,将她塑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并且详尽的展示了安妮与温特沃斯之间的微妙感情,通过安妮·埃利奥特失而复得的爱情表达自己婚姻观的改变。安妮能够重新获得爱情,一方面,源于她经过感情波折之后逐渐成熟的思想,逐渐增长的才干。她的冷静和出色的决断力增加了她的魅力,使她获得了美满的爱情。另一方面,是源于她婚姻观的改变,由最初懵懂,不知所措,听从劝导,过于理性,在经历了八年的漫长生活后变为追求真爱,听从内心的呼唤,同温特沃斯重新交往,重燃旧情,追求浪漫的爱情。
二 对婚姻观的新认知
简·奥斯丁一生写了六部长篇小说,小说的创作时期不同,所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不相同。《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早期的一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小说中有两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姐妹,姐姐埃莉诺谨慎,理智,对待感情不冲动,谨小慎微,而妹妹玛丽安浪漫,简单,完全由感觉驱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小说《理智與情感》通过这对姐妹的婚姻故事体现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感性的人会经历较多的痛苦,理智的人才会得到幸福的婚姻。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又一部较为成熟的爱情小说,小说中描写了班纳特一家五位小姐追求爱情和婚姻的故事。班纳特家的大小姐贤惠美丽,与门当户对的彬格莱绅士终成眷属,二小姐伊丽莎白独立,有见解,魅力知性,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在与达西经过一系列误会后,最终消除彼此的错觉,达西克服了自己的傲慢,伊丽莎白克服了自己的偏见,最终迈入婚姻的殿堂。三小姐丽迪漂亮热情,却虚荣轻浮,她的婚姻可以说并不如意,尽管有姐姐们的救济和照顾。此外,《傲慢与偏见》中还侧面描写了班纳特邻居的女儿们的择偶观。简·奥斯丁对小说中不同性格的女主人公的婚姻选择展现出自己的婚姻观:女性在追求婚姻的过程中要慎重,只注重对方的财富和地位选择婚姻和单纯依赖爱情没有基础的选择婚姻都是不理智的。
在简·奥斯丁的前期作品中,作者塑造的形象都较为理性,作者要表达的是理智制约情感的恋爱才会有美满的结果,而《劝导》作为简·奥斯丁晚期的一部小说,其创作手法和创作思维有很大不同。正如上文中分析的那样,作者更推崇内心的真实感受,勇敢的追求爱情和婚姻,启示人们领悟人性的意义,真诚积极地生活。这与简·奥斯丁前期的作品反映出的婚姻观有所改变,作者已经不像当年《理智与情感》时主张的理智面对婚姻,也不是《傲慢与偏见》中反映出的面对婚姻考虑周全,过于谨慎。《劝导》是简·奥斯丁众多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感情用事得到婚姻幸福美好结局的小说,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年轻时听从劝导,理性主导,到最终韶华逝去时冲破理性束缚,执着追求真爱的改变肯定了在追求婚姻的过程中人物性格从理性到感性的转变,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开始由最初的理性意识占主导向浪漫主义方面转变,追求人们发自内心的最真切的感觉。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发生了突破性的改变。
三 简·奥斯丁婚姻观转变的原因
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和简·奥斯丁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背景,可以把她婚姻观转变的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变革的影响。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时期英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中,并且逐步由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因此简·奥斯丁的思想有这个时期的烙印,她的作品中大多是追求爱情与婚姻过程中表现出的理性与情感这一矛盾又统一的主题。小说《劝导》创作于1816年,当时的社会变革剧烈,法国、美国、英国相继爆发革命,人们受战争的摧残,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思想上迫切渴望和平,社会思想的中心再一次对人性进行关注。而且当时英国在战争过程中,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贵族阶层并没有表现出勇敢和担当,而是大量平民加入军队,参加战争,并且在战争中得到历练,得到提升。人们经过战争洗礼之后,非常渴望社会正义和情感上的圆满,这些对作者简·奥斯丁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她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开始改变,《劝导》就是作者进行改变的一次尝试。
社会生活的变革也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一些作家已经开始摆脱理性思维的束缚,追崇人们的真性情,追崇对理性羁绊的突破,文坛上开始掀起浪漫主义思潮,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开始包括普通民众,并对他们努力奋斗、追求理想、追求正义进行了充分肯定。文坛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这种现实状况不仅仅造就了英国文坛新的面貌,也改变了简·奥斯丁的创作思维。她开始摆脱早期理性主义的羁绊,关注普通民众,关注人的思想独立性,关注人们之间的纯洁感情,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婚姻观,她认为婚姻不一定要考虑财富、地位,最重要的是双方彼此尊重,情感坚定。基于这种观念创作的《劝导》正是当时文学思潮创作背景下的一角,表现出了简·奥斯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她摆脱早期傳统的理性主义的束缚,向努力追求内心世界,尊重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向转变。
第二,生活经历的熏陶。简·奥斯丁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过着安静祥和的乡村生活,衣食无忧,接触的也大都是同等阶层的贵族人士,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活艰辛的人民知之甚少,所以她的作品中也大多是一种高贵典雅的生活,例如,小说中经常会提及贵族们的宴会、散步、打猎等休闲活动,而早期作品中很少涉及穷苦人们的生活。此外,她从小就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她小说的主人公也大多受理性思维主宰,较为现实。但是,后期简·奥斯丁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家庭逐渐没落,又受到战争的影响,两个弟弟参加军队,奥斯丁的生活不再如以前那般轻松惬意,逐渐接触到更广的社会层面。现实的改变在她的小说中也逐渐体现和反映出来,她开始欣赏底层人民的努力奋斗,正如她的两个弟弟那样参加海军,努力奋斗成为将领,她开始厌恶生而富贵,渐趋平庸的贵族。
而且当时实际生活中浪漫的爱情太过稀少,由于当时妇女的地位较低,她们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因此当时的女性,尤其是贵族的小姐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就是对方的财富和地位,单纯追求爱情的婚姻是不被接受或者不被理解的。除此之外,猛烈的社会变革也使简·奥斯丁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浪漫、圆满的爱情,她的感情生活也并不顺利,在早期也是理性大于感性,因而和小说女主人公安妮一样错失掉一段感情。大概就是作者自身的遭遇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促使她创作《劝导》,对自己早年的婚姻观进行反省,并透漏出自己的感情生活不顺利的遗憾。尽管此时作者的婚姻观已经发生改变,但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并未像女主人公安妮那样幸运,而是写完小说之后不久就与世长辞,终身未嫁。正如小说后面章节所体现的那样,简·奥斯丁是渴望幸福的婚姻的,所以她在《劝导》中未安妮安排了美满的结局,让安妮用八年的等待和沉淀换来了温特沃斯的再一次青睐。
四 结语
简·奥斯丁独立、自尊,几乎每部作品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字如同镜子,简·奥斯丁深刻洞察人情世故,了解人类软弱矛盾,用作品中主人公的顺从表达自己的反抗,用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折射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劝导》是简·奥斯丁创作风格改变的开始,也是她婚姻观改变的体现。在《劝导》中简·奥斯丁注重描写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年轻时的婚姻观和成熟后的婚姻观,通过女主人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改变表达出自己实际生活中对婚姻的态度,作者认为面对爱情婚姻,不必过于理性,听从内心召唤,勇敢追求真爱的人才会得到美满的婚姻。
简·奥斯丁是一个充满理性思维的女人,过于执着于自己的情感,她终身未嫁,这或许与她早期的婚姻观念有关联,或许正因为这些,简·奥斯丁才创作《劝导》来表达自己对婚姻的期盼和自己人生的些许遗憾。总之,《劝导》可以说是简·奥斯丁最美的一部小说,静默中透着暧昧,点对点的精准传输,仿佛奥斯丁已经化作了安妮,给了安妮童话般的美满结局,写完《劝导》后简·奥斯丁就去世了,安妮成了奥斯丁现实中没有实现的传奇。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从〈劝导〉看奥斯丁晚期创作的新特质》,《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2] 黄婷婷:《浅析简·奥斯丁〈劝导〉中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第9期。
[3] 杨英爱:《由〈劝导〉看简·奥斯丁创作思想的转变》,《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 李晓丽:《试论简·奥斯丁在〈劝导〉中的新尝试》,《才智》,2009年第26期。
[5] 苏文霞:《〈劝导〉中的话语呈示方式与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第1期。
(高春兰,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