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绳子》:意识流的“内聚焦”与“自由联想”

2014-04-29杨莉莉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绳子

摘要 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一生只创作了四部短篇小说集、三本散文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其优美的文笔、细腻的心理分析和独特的意识流文本,形成了波特引人注目的创作风格。《绳子》是波特一篇并不著名的短篇小说,在该小说里,现代意识流的“内聚焦”与“自由联想”融合在一起,《绳子》在大面积减化传统小说人物的必要描写的基础上,用大量的心理分析使其显现出意识流的文本特征与价值。

关键词:《绳子》 内聚焦 自由联想

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迈阿密附近的印第安河市,因为童年失母,波特是和严厉的祖母一起长大,她从十二岁到十六岁在厄苏林修道院读书,接受“零零碎碎、完全没有用的装饰性教育”。对文学书籍的阅读与追随成了波特枯燥童年的唯一乐趣,波特特别喜爱那些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人物形象,并为之惊喜不已。這种对于文学的敏感与积累,使她慢慢地显现出创作才华,并企盼能从此寻觅到自己的生活方向。文学和不成功的婚姻共同组成了波特的一生,也造就了她敏感的心和感受生活的深度。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波特开始了文学评论的写作,其细腻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博得了专家的认可,因此波特相继被斯坦福大学和密西根大学聘请讲授文学创作和评论,还经常出入各大学文艺沙龙发表演讲,从此确立了自己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

波特一生只创作了四部短篇小说集、三本散文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其优美的文笔、细腻的心理分析和独特的文本,形成了波特引人注目的创作风格。特别是从长篇小说《愚人船》中,读者已经看到波特广阔的视野与深邃的哲思。波特对客观世界的冷静而具前瞻性的剖析,更使她的作品以小见大,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真谛,引导读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现象作深入的思考。波特又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作家,其洞察力和对细节的描写与分析能力,对人物心理的精雕细琢,显示出她是一位讲究艺术技巧的作家。波特的作品描写细腻,文字考究,风格优美多变。批评家认为她善于用细部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孤独、苦闷、失意与得不到理解等问题,她对现实社会既不愤世嫉俗也不表示浅薄的哀伤,而是以富有诗意的笔调含蓄地加以表达。因此在波特的小说里,传统的全景式描写和现代手法意识流、心理分析、视角转移等融合在一起,组成了全新的小说文本。《绳子》是波特一部并不著名的短篇小说,它在大面积简化传统小说关于人物的必要描写的基础上,用大量心理活动描写使其显现出意识流的“内聚焦”与“自由联想”的文本特征与价值。

一 小说元素的大胆简化

在传统的小说概念中,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构成了小说必要元素,也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正是在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作者设下的情节悬念里,读者对故事的期待正在不断地加强,对人物的认知不断升级,最终在故事结局到来时,读者得到了阅读的快感,阅读期待也全部实现。而对于那些情节过于平淡、人物性格并不突显的小说,读者对小说情节的期待感会大大降低。

《绳子》却是一篇将所有的小说必要元素都大量删减的作品,在《绳子》中,几乎没有该小说的准确的人物,只用了“她”和“他”来代替。“她”和“他”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没有次要人物),故事发在的地点在“乡下”、“村子里”;时间则是“搬到乡下的第三天”,全部故事就是关于“他”买了二十四码的绳子而引出的矛盾。因此小说成了一个最简约的文本,两个没有姓名的男女,居住在乡下的一间小房子里,他们的经济状况不佳,钱很少,而女人对男人买了一大捆绳子的行为不理解,二人产生了心理上的对抗而使事件向着激烈冲突方向发展。至于这两个男女相貌如何、性格如何、身份如何、有无学历和工作等,在小说里一律都看不到。作者如同一个守口如瓶的人,将关于这两个男女的各种描写全部摒弃在文字之外。

在这个空洞的小说框架里,唯一充满的就是作者对于“她”和“他”的激烈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写,作者有意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写成波澜起伏的样子,让他们的矛盾随着各自心情的发展而无限延伸下去。“绳子”成了这个事件里的唯一细节,在一层层的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中,“绳子”激化矛盾的作用正在一步步地被放大,直到持续到故事的整个过程。

二 《绳子》的意识流“内聚焦”描述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意在于强调思维的不间断性,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意识流”所强调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这一概念很快就被文学艺术界所借用,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之中,从而产生了“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的物质生活,而把描写的笔触完全面向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内心的无意识。在《绳子》里,“她”和“他”因为客观环境的不舒适而产生了烦燥的心情,有了产生意识流的心理条件:当他提着一捆绳子回来时,正是“她”和“他”最焦燥时候,反映到他们眼里的一切都是灰暗的:“他告诉她,她那模样已经像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了。他呢,汗湿的灰色法兰绒衬衣贴在身上,—双沉重的皮鞋满是尘土。她说他看上去活像戏里演的乡巴佬。”于是一捆二十四码的绳子成了产生意识流的诱因,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思绪就呈现出来:“家里不是已经有五十英尺的晾衣绳挂在他眼面前吗?唉,他真的没注意到吗?她看啊,这把四周围的景致全给糟毁啦。”“他想,有好些事情没准儿都使得上绳子。她想问问,比方说吧,哪些事?他寻思了几秒钟,脑瓜空空的毫无结果。”“她觉得眼下一分钱得顶一分钱花的时候,再买绳子未免出奇。”

在意识流概念的前提下,法国叙述学家日奈特在《叙事话语》又提出了“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等概念,他认为意识流文学选择的是“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内聚焦”是将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层面上,在故事行进的过程中,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所以小说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而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将叙述者置于全能视角上的做法完全不同。短篇小说《绳子》里采用的就是“内聚焦”的叙述手法,小说围绕着“绳子”这一事件,让“她”和“他”的冲突如同两根绳子纠缠在一起,而且越缠越紧。她最初的想法是:“别的想法没有,她只是开头没明白他干嘛要买绳子罢了。”“唉,真烦,他买绳子就因为他想买,再没有什么缘故。她认为这个理儿也尽够了,不懂他起先为什么不这么直说。二十四码绳子,没问题是有用的,能派几百样用场。”他最初的想法却是:“她这种态度太不聪明,招人嫌吗?她当他是什么,三岁的白痴吗?她闹别扭,都因为她巴不得有个不如她厉害的家伙,好由她骂,由她欺负。”在这种下意识的、无声的心理对抗里,当事人都在潜意识里互不相容,使“绳子”这一事件一开始就指向了不和谐的方向,并且把这种不和谐正在升级。读者正在是这种不和谐的心理流向中看到故事情节的缓慢发展,并有了松散的期待和猜测:“那团绳子到底怎么样了?最后是否真的派上了用场?”

然而故事里并没有关于这些实际问题的解答,有的只是大量的人物的潜意识活动:“她”痛苦焦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没有买来咖啡,而“他”愤怒的真正理由是“她”小题大作和不通情理,这些原因只存在于二人的潜意识里,谁也没有把它说出来,而让这些真正的别扭留在心底,表面上二人却在为“绳子放在哪里”、“晚餐的煮肉会不会坏掉”、“哪里可以找到凉快的地方”、“家务活谁做得更多”等小事争吵。于是小说在结构上就有了两层真实:一层是人物争执的真实,一种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而作者正在用人物表面争执的真实去表现人物内心流程的真实。这种“随意调度”的意识流手法产生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随着作者的联想不断跳跃,没有了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界限,两人的想法都变得颠三倒四,混乱一团。作者对此不作解释,而是任其混乱下去,恰恰是这种混乱方式组成了作者的一种独特的叙述。于是两人的冲突就从一根绳子引出,上升到一大堆陈旧往事的纠缠:“他就不懂褥子等明儿再晒有什么不好。不管怎么着,归根结底,究竟是他们住这个房子呢,还是要让房子把他们折腾死?她听了脸色煞白,口鼻铁青,样子凶险,她叫他记着,家务活儿是她的事也是他的事。她也有别的工作要做。”在这一團杂乱无章的思绪之中,意识流文学的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去结构作品、而是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先后次序等特征已得到充分体现,人物的深层心理正被作者揭示出来,并不断地向着纵深度发展,“绳子”这一细节的力量得以体现,其所起到的对情节的推动力量就越来越显著。

三 《绳子》中的自由联想

现代的意识流作家在小说里组建起一种全新的阅读顺序,使小说人物在某种刺激下,表现出多层次的紊乱感和立体感,于是意识流小说就会呈现出一种人物主观形成的心理时间和心理真实。因此意识流小说人物就在自我意识里自由漂浮,产生大段自由联想,并深深地陷入到自我意识当中。当《绳子》里的“他”被“她”的纠缠折磨得内心快崩溃时候,“她”正在歇斯底里的大笑,“他”想到要用凉手去冲“她”的头,在这种刺激下“他”的自由联想启动了:“她那神气真吓人,一星半点的理智都没有。这个娘们—犯病,你跟她讲什么都白费。他要一辈子老顺着她,那他就不是人。……居然就有人把处置一点儿绳子的事看得比个爷们的感情还重。”“自由联想”使人物的意识没有任何规律和次序,人物思绪只能在一个问题做短暂逗留,就会被突然出现的新的思绪所取代,释放一连串的感触。《绳子》的情节发展到某个层面上,“她”和“他”在激烈的争吵中,双方的情绪已严重失控,心理都受到较大的刺激,因此,漂浮式的自由联想就会把情节推向极端,这时的自由联想所再现的不仅是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难道她不记得前几个夏天也有愉快的时候吗?难道他们什么乐趣都不曾有过吗?她没工夫讲这些。现在请他别让绳子满地堆着叫她绊倒行不行?……有时候她觉得他仿佛能神机妙算似的,知道啥早晚丢下她不管正好。”

直到《绳子》的结尾处,这种意识流的“内聚焦”与“自由联想”都一直在持续,作者仍然使用大面积的省略手法,压根没有说明什么,却又让“她”和“他”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景中平静下来。“绳子”仍然存在,生活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她”和“他”的心情和对事物的看法:“这儿不是挺美吗?她一只手搭着他的皮带,跟他并排走”;“他是个惹人爱的家伙,这她坚信不疑”。如果读者一定要问他们为什么和解,似乎显得很多余。生活原本就是一团乱麻,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千头万绪的想法,这种想法有时会影响到人的生活,但最终人们会把这团乱麻理平,让生活回归正常。正是在这种基本的心理学理念下,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魅力得到充分的显现,《绳子》也呈现着独特的文本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水夫:《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美国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 吴定柏:《美国文学欣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梁亚平:《美国文学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莉莉,白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绳子
断掉的绳子
小灵通的绳子
绳子够长吗
打结的绳子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寻宝藏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取绳子
取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