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2014-04-29徐秋菊
徐秋菊
摘 要: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语文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行。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捕捉; 体验; 应变; 尊重; 创造; 精彩
中图分类图: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45-002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成功、有效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學习的自主性,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只突出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整堂课也许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缘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小学语文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行。
一、全面的预设,精彩的生成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我们教师就要根据生情做好教学中的预设。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成就精彩的生成。
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说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预设使生成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二、不拘泥于预设,智慧的生成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反思,其中之一便是目前已形成的共识:用动态生成的发展观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观。因此,要科学把握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目标性与生成性的相互统一,我们倡导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不是说课堂教学不要预设,而是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因此,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堂生成。
1.转变观念,变重“教”为重“学”,以学定教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每一课的教学方法应随着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改进,以学定教。我看过一位教师上《三借芭蕉扇》的教学案例,对《西游记》耳熟能详的他感到胸有成竹,认定自己一定能将课文演绎得淋漓尽致。意外的是上课仅两分钟,他便发现有个孩子没有听讲,却专注于《三借芭蕉扇》的卡通画创作。这位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抓住学生的这一爱好,因势利导,临时改变教法:“这么喜欢画画,不如画个故事。”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于是他又灵机一动,提出三个要求:①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故事的发生、发展。②给每幅画配上简单的文字。③根据画面讲故事。结果,教学效果出奇得好,用这位教师的话说,此课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师根据课堂发生的意外情况,随机改变原定的教学方法,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共振中共鸣。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合理组织、拓展教材内容
由于编写教材的某些局限,有些文本内容离学生生活经历较远,导致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甚理解;有些文本内容趋于理想化,课文情节与生活实际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使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对或相似的联系。同时,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挑战教材。如在《花瓣飘香》教学结束的时候,我动情地总结道: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这时,一位学生把他倔强的小手不服气地举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结尾写错了!”“哦,错在哪里?”“我认为,小女孩不可能再来摘花瓣了。因为她已经被‘我撞见过了,她会不好意思的,怎么会再来摘花瓣呢?”的确呀!课文对“如何送花”这一环节处理得很是模糊。小手一只只的多了起来,认可这位学生说法的人多了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既然你们都觉得课文这里写得不太合理,能不能以‘我的身份,续写‘送花呢?”“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于是,在学生对课文真情感悟、对教材的挑战下,有了一篇篇文字兼美的短文,如《花瓣飘香》后续。
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准备送给小女孩,另一盆准备送给我的母亲。可是我不知道小女孩的家住在哪里,这该怎么办呀?“对了,上次小女孩来摘花瓣,摘好之后,不是穿过田野回家的吗?”我不由想到,她家一定住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不如去找找吧!于是,我便穿过了田野,一家又一家地问:“你们知不知道有这么一家人,她的爸爸在海南当解放军,妈妈这几天正在生病……”可是,我一连问了好几家,还是一无所获,我有些着急了。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找到第七家的时候,问到了小女孩的下落。按照邻居给的地址,我很快找到了小女孩。我对小女孩说:“小姑娘,这盆花是送给你的,这样,你就不用经常跑那么远摘花瓣了。而且我相信,你把这盆花放在你妈妈的床边,妈妈会更高兴的。”小女孩感激地点了点头,高兴地说:“谢谢你!谢谢你!你真是个热心的人!”
三、捕捉预设中的意外,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
课堂需要突破,停止了突破,就停止了探索和发展。突破有起点,而无终点。突破的起点在于备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教师有必要对课堂作好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如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上课外补充阅读《惊弓之鸟》一开始,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我照例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本想在绝大部分同学对更羸的一片佩服声中,引入早已预设好了的教学设计。谁知,坐在第一排的吴××第一个大声地嚷了起来:“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可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都真心诚意佩服更羸的同学,也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动摇和怀疑了,有一些同学已明显地开始随声附和起来了。这可怎么办?如果赞成吴××同学的说法,无疑会损害更羸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如果否认他们,故意拉开话题,那对学生今后质疑问难的信心会有所损伤。权衡再三,我立即作出决定,宁愿改变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也绝不放过这一难得的教學时机,或许这里面隐藏着更好的教学策略呢?
于是,我顺水推舟地问全班同学,“如果照吴××同学这么说,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只是生不逢时啊!”经我这么一说,有些同学都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从他们的笑声中,我分明听出了他们对自己刚才的判断与说法似乎也产生了一些怀疑。我趁热打铁,继续问大家:“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
这下,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又开始默默地读起自己的书来了。
不多会,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更羸的本领在于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有的说:“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还有的说:“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地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
这时,我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书本上。在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我顺势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现在还佩服不佩服更羸?”
“佩服。”
……
这样的课堂,生成基于质疑而丰富多彩,疑问借于生成得到缩小或在延伸中解决,懂得了更羸的本领并不在于“他能不用箭而把大雁射下来”这点上,而在于“他能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大雁的飞行形态和叫声判断出这不仅是一种受过箭伤,而且正孤单失群的大雁,并当机立断作出不用箭只拉弓,便把大雁射下来的决定。”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白了课文开头提到的“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句话的真正内涵。正是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大预设观,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让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我们的课堂才会因生成而充满智慧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