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术前访视中得应用
2014-04-29赵叶李韶玲马晓婷
赵叶 李韶玲 马晓婷
【摘 要】目的:总结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术前访视中应用的效果和经验,以更好地优化手术前访视工作。方法:分别采用常规法和优化法对次日手术患者各 96例进行手术前访视,在患者手术后2-3天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用优化法进行术前访视,病人对手术相关内容的知晓率和对手术中护理的接受程度及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优化的术前访视,实行个体化而非程序化的访视过程,可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坚定患者手术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协调护患关系,满足了患者得各项心理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得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术前访视;满意度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62-02
2010 年 1 月,卫生部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病人满意程度”的要求[1]。我科也率先引进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护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反应。这种紧张的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术前的血压,而且会使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免疫力功能下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访视正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的重要环节,我科通过优化术前访视来提高手术前的护理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2年 1月30日—2月3日常规手术病人193 例,男 94 例,女99 例,年龄 19 ~ 69 岁,平均(39.0±2.0);其中普外科48例,妇科33例,眼科40例,心脏外科12例,骨科32例,耳鼻喉科28例。随机分为优化组与常规组各 96例,两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手术种类、手术方法和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优化法 从术前访视态度、访视内容的延伸、访视时间和访视质量方面优化。(1)护士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双方距离应在45cm-120cm之间形成的个人距离,首先面带微笑自我介绍,让患者感到亲切自然。(2)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必要时拍摄一些手术室环境的照片),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手术治疗的意义,简要手术过程,手术器械,手术中的体位以及体位对手术的必要性。(3)术前访视应在术前1日进行,避开患者进食,午睡,探视以及医护人员查房和交接班的时间,一般选在术前1日下午。(4)全方位、多方面的评估病人,除了了解病人的病情外,还应该从家庭、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树立起信心,积极配合手术。(5)发放“手术病人健康指南”访视单。
1.2.2 常规法 对次日手术病人,到病房床边给病人或家属先发一张“手术病人健康指南”的访视单,随即开始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的相关情况,交待注意事项及明日手术中负责的护理人员。
2 结果评价
手术后2-3天将满意度调查表发放给病人填写,当场收回,将两组的调查表进行统计,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非常满意”记作5分,“满意”记作4分,“不确定”记作3分,“不满意,,记作2分,“非常不满意”记作1分。数据用SPSS检验,(见表1)
3 讨论
术前访视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体现,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手术室护士职责之一,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每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疾病情况、自身情况都存在差异,采用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的访视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提倡个体化而非程式化的术前访视方法[2]。优化的术前访视提倡以人为本,提供了护士和患者直接面对面的接触机会,不仅可以加强护患关系的融合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满足患者各项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有利于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康复,较少术后并发症。通过此项调查结果显示,优化的术前访视患者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边评估,边改进,边完善,不断总结经验,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會议上的讲话[J]. 中国护理管理,2010,10( 4) : 2 -3.
[2] 王素玲,王素红,刘春乔. 入院介绍的技巧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2,17( 8) :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