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改了邓小平“猫论”颜色
2014-04-29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和珠海。这一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成为最流行的话语。但实际上,“猫论”并非邓小平原创或发明,甚至邓小平本人最初讲的也不是“白猫黑猫”。
邓小平“猫论”的原文,见于1962年他的讲话。1962年,一些农村地区为应对饥荒,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生产形式。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 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只是一次内部会议的讲话,“猫论”并没有传播。1962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
“猫论”并不只是四川流传的民间俗语,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驱怪》一文中就有“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所谓“狸”者,就是猫。而邓小平1962年的這两次讲话,不久即因毛泽东批评“搞单干风”收回。“文革”期间,“黄猫黑猫”这个比喻更被指责为“唯生产力论”,遭到批判。邓小平用的是“黄猫黑猫”,而非“白猫黑猫”,颜色的改变来自于毛泽东。在1976年3月3日以《毛主席的重要指示》为题的中央四号文件中,毛泽东批评邓小平:“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毛远新曾回忆道:1976年四号文件是我整理的,整理好后送主席审阅,他只改了一个字,即把邓小平说的“黄猫黑猫”中的“黄猫”改成“白猫”。这一字的修改,意味迥然不同。“黄猫”“黑猫”都是中性修饰,而“黑猫”、“白猫”则不然,再加上后面的“都是好猫”,凭空有了不问手段是非只问结果的意思。
历史修订了对这句话的评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了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 综合摘自《新京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