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境交换生的成绩管理现状及思考
2014-04-29张穗钰余凤翎
张穗钰?余凤翎
摘要: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高校交换生的数量日渐增多。交换生归国后学分、成绩的认定和管理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比目前各类型的跨境交换生项目和国内高校主要的成绩管理制度及工作方法,反思跨境交换生成绩管理回校后的成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学分和成绩互认互换标准不一、成绩记载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系统管理、对交换生的指导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交换生成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交换生;成绩管理;学分互认互换;学分转换;交换生管理
作者简介:张穗钰(1985-),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006)余凤翎(1958-),女,广东潮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教授。(广东 广州 51066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153-03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跨境的交换生项目,各高校交换生的人数均大幅增加。交换生项目的实施和发展中,交换生回校后的成绩管理是交换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成绩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的基础,交换生特殊的学习情况,其成绩管理工作也相对复杂。
一、交换生的成绩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一种强校战略,校际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中国高校的交换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境外合作的大学学习。因此,对比目前不同高校间学分制特点、学分和成绩评定标准等对完善交换生的成绩管理有重要意义。
1.学分与学分制
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工具,尽管境内外各高校学分体系差别甚大,但都与学时挂钩。学分制是高校的一种教学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的管理工作。
(1)境内高校的学年学分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开始大范围内实施学分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施的是既规定学习年限而又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谓之学年学分制。[1]
(2)境外高校的学分制。美国是学分制诞生的国家,学分制在美国高校最为盛行。美国大学学分制主要有五种形式:全开放选修学分制、半开放式选修学分制、主辅修课程并行式学分制、分组选修学分制、弹性学分制。[1-3]
而欧洲普遍采用了ECTS(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使用ECTS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是有知名度、有信誉的单位,需要根据ECTS的有关参数、学科清单和规范提供本国相关课程的详细内容、课程要求和学术水平等信息,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说明学生表现的学习成绩单和能力证明。目前有45个欧洲国家成为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参与者,某些参与国在ECTS的基础上也有本国的国家学分体系,可以与ECTS接轨。例如瑞典、芬兰等国的1学分等于1.5个欧洲学分,挪威、冰岛等国的1学分等于2个欧洲学分。[2,4]
日本高校也采取学年学分制,既规定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又规定毕业的最低学分数,仅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毕业。日本高校的学分制与中国境内高校的学分制比较接近,但国内高校的学年特点更强,课程任务按学期、学年下达,并且重视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1-3]
2.境内外高校的成绩评定方式
境内外各高校评定成绩的方式各有不同,成绩记载方式各具特色。境内高校成绩记载一般采用五级制或百分制;台湾地区的高校也普遍采用百分制;日韩高校则以等级制为主;欧洲采用的ECTS是欧洲共同的学分标准,为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机构间转学提供平台,学习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个层次七个级别,其中及格按成绩比例划分为五个级别:A=10%、B=25%、C=30%、D=25%、E=10%。而不及格也分为两个级别:FX=适当努力后可以及格,F=需要大量工作才有可能达到及格;美国大部分院校采用A、B、C、D、F五级成绩制度,此外允许附加+或-号。世界各地的高校成绩体系多样,前往境外的交换生需要灵活的学分、成绩认定和转换制度体现其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二、交换生成绩管理现状
1.学分和成绩互认互换制度多样,标准不一
各高校针对日益增多的交换生项目和日渐增长的交换生数量都出台了相应的交换生管理细则。其中,针对交换生成绩管理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学分和成绩互认互换方面。
学分的互认互换是交换生项目的核心。作为交换生,回校后成绩是否得到互认互换、是否及时补修等无疑是其交换期满后最为关心的问题。但由于交换的项目不同,各交换学校在学期、学制、学分、学时、课程衔接、成绩记载等方面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制定学分互认互换的规则具有难度,在进行学分互认互换的工作中带来不少问题。目前,由于学分、成绩互认互换问题具有一定复杂性,我国还比较缺乏详实的资料研究学分、成绩互认互换的方法。[5-8]境内各校出于自身情况的考虑出台了各种细则,目前交换生学分和成绩的互認互换主要采用如下做法:
(1)承认课程学分,免修本校相应课程。根据交换生在对方院校修读的课程,若与其所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学时相当,则免修本校相应课程,成绩记为“免修”。如中国农业大学,规定学分转换之后课程成绩按“免修”记载,不参加GPA计算。这种处理交换生成绩的规则单一,可操作性强,流程简单快捷。但对于交换生而言,这意味着无论在对方学校学得如何,返校后成绩都一样,失去了比较性,在参加各种与成绩、绩点相关的评比活动时失去了优势。
(2)按照一定规则转换对应的课程学分和成绩。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根据对方院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和成绩记载方式制定了学分认定规则、各种成绩等级与百分制成绩的对应关系,成绩将转换成相应的百分制成绩并予以记录。而北京大学甚至规定如果交换学校学术水平不如北大,则会适当降低成绩。[9]这种学分和成绩转换方式保证了交换生能参与各种与成绩、绩点相关的评比活动;然而,交换生成绩互认互换的流程变得复杂。对教务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根据已有的各种规则认定学生交换期间的学分成绩,还要根据新的课程、学分、成绩记载方式制定与时俱进、不断细化的转换规则,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由于交换的项目不同,前往的各所交换学校在学期、学制、学分、学时、课程衔接、成绩记载方式也有很大差异,这样给制定学分互认互换的规则带来难度。
(3)安排缓考等方式认定校内课程成绩。由于境外某些高校的学期开始和结束时间往往与大陆高校不一致,导致入选交换项目的学生不得不暂时中断本校当前学期的学习考试赶往即将开学的境外高校就读。若中断的课程不能在境外修读,大多数学校都安排了缓考或免听不免考等办法让学生完成课程考核,获得学分和成绩。而完全未修读又无法互认互换的课程则安排补修,学生必须完成课程的修读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学分和成绩。此外,中山大学甚至规定若对方学校的课程学分低于中大,學生应参加中大的相关课程补修或重考,成绩可按较高的等级。
此外,也有的高校采取三种做法结合,如西北师范大学除了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转换对方院校课程学分和成绩,还可视学习情况到教务处办理不超过三门的免修、免听课程。暨南大学也规定除了互换的课程,学年平均学分绩点在3.5或以上的交换生,回校后可申请免听某些课程,但必须参加期末考试。但通过缓考或免听不免考而完成的课程对于不了解学生交换项目情况的任课教师来说难以评定平时成绩,对于未上课却要参加考试的交换生来说难以考出理想成绩。多样的学分、成绩互认方式使得学分、成绩互认互换问题更为复杂。
2.交换生成绩的记载及保存不规范
交换生的成绩生成方式有学分成绩认定、缓考或免听、补修三种。各高校均要求交换生回校后进行课程的学分、成绩互认互换,而不能进行学分、成绩互认互换的课程必须通过补修等方式完成校内课程的修读。
为了减轻学生补修的压力,部分高校还会安排缓考、免听不免考等的方式完成校内部分课程的考核。除了补修课程,其他两种成绩的生成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缺失了平时成绩、试卷等教学档案。对于不了解学生交换项目的任课教师来说难以评定平时成绩。正常开考的试卷、缓考的试卷、补修的试卷堆中都可能出现交换生的答卷,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很难将这些复杂的情况有序归档。成绩的记载和保存是成绩管理的一部分,由于交换生成绩记载和保存不规范,各种试卷、成绩单、申请表只能单独归档,进行成绩的核查和分析时工作量、工作难度增加。
3.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块支持
高校的教学运作一般都采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运作,成绩管理是教务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但交换生的成绩管理起步较晚,仍未上升到一个模块的高度来建设。包括交换生成绩管理的大多数交换生事务都不得不依靠手工操作或后台修改来完成。大多数高校的学分、成绩互认互换的程序是填写学分成绩互认互换申请表,先经二级学院审核后,再交教务处审核,最后将待互认互换的学分和成绩通过手工录入系统,成绩是由纸质结果传递;而针对交换期间对方学校未开课程,学生回校后必须补修。部分交换生回校后补修课程多,难免与正常课表有冲突,学习压力大。此外,补修课程的交换生人数少,补修课程各不相同,其补选课、安排上课时间等都不得不采用手工操作或后台修改,为教学管理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此外,由于参与交换项目的学生并不在学籍系统内进行标示,任课教师不了解参与交换项目的学生情况,不掌握交换生需不需要来上课或考试等情况。
4.对交换生的指导有待加强
交换生对成绩管理、教学管理的运作并不熟悉,交换生的事务往往由几个部门分工负责:高校的外事部门负责交换生的选拔派出;教务部门负责交换生的成绩、学籍、补修选课等。交换生从参与项目开始就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打交道,但负责选拔派出的外事部门工作人员或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不一定熟悉教务部门的运作,不一定熟悉交换生回校后学分成绩互认互换、缓考、补修选课等具体事务,不一定能给交换生明晰的指引。尤其是涉及到考试安排、课程安排等时间性较强的教务工作,交换生回校时如果错过了申请缓考和选课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其毕业。
三、优化交换生成绩管理的建议
1.完善交换生成绩互认互换制度
鉴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针对高校交换生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规范且可操作性强的学分、成绩转换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制度基础。学生赴境外大学完成交流项目并回国归校后,派出学校应根据国外大学出具的成绩单以及课程大纲、课程简介等材料以便进行学分、成绩的认定。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多样化的交换项目,按照一定原则,完善交换生成绩互认互换制度,明确学分成绩互认互换的条件和要求,以保障学分成绩互认互换过程的科学、合理、高效、规范。
(1)学分认定原则。尽管境内外各高校学分体系差别甚大,但学分以学时为基础,都与学时挂钩。境内外各高校学分体系千差万别,但本质上都可以根据学时来换算学分。
(2)成绩认定原则。境内外各高校评定成绩的方式差别很大,各校只能立足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参与项目的境外院校的成绩制度,针对境外院校常见的评分方式建章立制,确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成绩转换标准,避免对成绩进行主观猜度认定。
(3)课程内容认定原则。境外高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其与本校课程的相似程度较难判定,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对方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大纲和课程简介。此项工作存在一定专业性和主观性。交换生所在专业的负责人(如系主任等)应对其学习内容把关,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质量,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对交换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互认或转换。
2.建立交换生信息管理模块,对交换生事务进行信息化管理
方便灵活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应包含交换生信息管理模块,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能通过网络迅速管理、查询、咨询交换生事务。只有建立交换生的信息管理模块,才能将交换生事务真正纳入到学校整体教学管理业务中,为交换生事务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正是因为交换生的各种管理未能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共享程度低,才导致对交换生的过程管理和监控缺失,成绩管理呈现半手工状态。
3.完善二级学院成绩管理体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交换生成绩管理都由学校教务部门包办,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院除了对学生的学分成绩互认互换申请进行审核外,其余事务基本架空。笔者在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一直负责交换生的成绩管理工作,交换生所在的学院经常反映不清楚交换生的具体情况,难以对其考试、选课等后续安排提供指导,有疑问一律让学生咨询教务处。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从宏观上规范交换生成绩管理的各环节,建设交换生成绩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管理系统,理顺运行机制和运行程序,对各二级学院的成绩管理工作起到指导、培训、督促、协调的作用;而各二级学院应该要主动了解交换生的学习情况,特别关注交换生的成绩互认互换、缓考、免听、补修选课等具体事务,为交换生回校后的学习提供清晰的帮助和指引。
参考文献:
[1]郑延才.美、日、中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比较与评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73-75.
[2]李晓丽.国外学分制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4):101-102.
[3]王李婕.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23.
[4]王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及其对我国学分制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4-46.
[5]袁耀宗.关于我国高校学分互认问题的思考[J].教师,2009,
(20):32-33.
[6]陈青,邓责梦,何洪.大陆高校跨境交换生项目影响因素探析[J].高教论坛,2011,(4):126-129.
[7]刘进军,吴梦秋.九校联盟本科交换生合作培养的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2-73.
[8]徐娟.建立健全交换生管理制度,推动交换生项目的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23-24.
[9]贺凯丰,王卫,蒋晓涛,等.高校学分转换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北京大学学分转换机制的个案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1,(1):51-5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