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构建
2014-04-29黄小杉
黄小杉
在新的课改理念下,要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育不应该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而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有目的、有组织的“生活化、情感化、自主化”的课堂。
一、新课堂应是生活化的课堂
高中政治新课程冠以“生活”之名,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学生主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我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的过程。过去的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的纯粹的知识,课堂中的人也成了为物所牵的非自由的被异化的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正努力地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时时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比如去商场购物时,我们应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在讲“确保人民共享繁荣成果”时,让学生首先调查一下在自己周围的人群中有没有弱势群体(如下岗工人、残疾人等)的存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难处?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你能为他们出谋划策吗?从而深刻理解党和国家“三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英明政策,深刻领会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促进学生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外面精彩的世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扎下根来,所有的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显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新的未知的世界。
二、新课堂应是情感化的课堂
有一位教育家曾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的影响和改变学习质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着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这样就使学生不敢自由发表见解,影响了正常发展。而新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师生是平等的。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倡导和实践“尊重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师生互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仪表端庄,神态自然,平易近人,举止亲切。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与学生的接近度,缩短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老师”,让学生产生“我喜欢你,你很棒,你能行”的感觉。
第二,人格平等。在新教材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对学生做到“三尊重”、“三允许”,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要知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些好学生”。还可以用“角色对换”来缩短师生问的关系,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快慰与满足。
第三,用情感感染学生。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沟通,所以我们要采取“观点开放”与“教学对话”两种策略,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这样学生爱之所爱,恨之所恨,智慧与美的种子会慢慢植入心里。如在讲“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时,对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以及撞毁我敌机的丑恶行径加以痛斥;对陳水扁的“两国论”表示极大的愤慨;在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对李向群大公无私、奋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高度赞扬;对社会上还存在的“见死不救”等现象表示深深的忧虑……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发生了撞击与共鸣,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展示,真正做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在课堂上享受到了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情感生活。
三、新课堂应是自主化的课堂
教师必须学会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古人曾说:授人之鱼,顿餐之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教与学有机结合,从教与学双边来设计教学。现代教学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方法去揭示、感受、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提高“内化镌刻于知识之中”的认识发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开设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材的超越,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教师说不,敢于对传统说不。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干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与爱好质疑,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在自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而且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主动地理解知识,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
通过“生活化、情感化、自主化”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启迪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的手脚放开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了,学生的天地更广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了,高中政治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