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语文育好人
2014-04-29桂正立
桂正立
【摘要】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教书在前,育人在后,说明教书容易育人难,也说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书而是育人。语文,作为集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重要学科,在育人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教好语文育好人的重任。
【关键词】教好语文;育好人
在和同事们聊天谈论当前的教育问题时,常有耳闻:“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爱学习了,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人了,越来越……”这些问题似乎很有普遍性。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学校的,还有学生个体差异的。因此,我想在本文中与大家一起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从教师的本位角色出发,要教好书,必先育好人。学校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要教书,先育人。从学校的层面讲,就是德育先行,把德育工作放首位;从教师个人层面讲,就是解决学生难教、不爱学习、融洽师生关系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的问题。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重要学科,在育人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教好语文育好人的重任。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好语文育好人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思想素质,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的特点,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这个性质观给语文教学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语文综合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施课改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职责。
赤子之心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道德教育的一面旗帜,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加强爱国心的培养。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主要途径是课堂,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把语文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涵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自然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心头。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学生的最佳学习年龄,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好语文育好人
社会主义的美育有着广阔的领域,它既触及人的感性,也诉诸人的理性;既作用于人的感官,也触及到人的灵魂。语文教学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教育中,审美教育占有相当的优势。我国语文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材与别的学科的教材不同,它选用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作范文,组成这些课文的语言文字,不是僵死的符号,而是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蕴涵了深远的情意的。
因为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用的课文,语文教学就有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的可能。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自然美、社会美,同时,文学作品本身又是艺术美的结晶。而且文学作品艺术美又从结构、语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中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艺术形象展现的优美、壮美、崇高和种种悲剧性、喜剧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审美窨。因此,我们一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艺术形象深刻剖析,进行感情熏陶,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二是要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并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充分利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培養学生审美能力;三是要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在美的感染和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仿拟课文,在欣赏、感受过美之后,用作文的形式去创造美。
三、教学阵地拓展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教好语文育好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拓展,把教学阵地延伸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教好语文育好人。
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实践活动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比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带学生外出游玩一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生活中,我对学生饲养小动物的爱好也比较支持。因为在饲养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值得强调的是,教好语文育好人,是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但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还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换句话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恰如其分地把教学阵地拓展到课外,在生活实践中真正实现“教好语文育好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