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2014-04-29张臻
【摘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制度也有了显著提高。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认真落实发展“三农”的同时,在监管、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离不开政府的金融监管的制定和实施来进行调节。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监管 有效性
我国农村市场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基础薄弱,影响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其监管的有效性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1]。我们应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加以了解和研究,来构建一套能够适应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准确地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提供重要依据。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认识
我国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为了保证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正确经营方向和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确保其监管的有效性,所以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的认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一)发展情况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初具规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以合作金融作为特征的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得以保留的情况下。在强制性制度实行期间,文革时期的农村信用社逐步成为国家集中统一的农村基层信用机构,所以合作制度遭到严重扭曲,民办也演变成了官办。文革后,国务院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所以农村信用社成为其基层机构。八十年代后,国务院批准的相关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将信用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九十年代中才提出将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然后从此基础上逐步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二十一世纪以来,深化改革的不断进行,使农村信用社逐步成为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并发展到今日壮大的局面。
(二)特点分析
1.在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众多。从2003年至今已经形成了五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尽管已经有所减少,但还是在全国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总数中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重。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必定还会增加,还将会以更多地形式出现。
2.艰辛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和地区经济的差异日益明显,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初期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出现的风险在后期的发展下得到缓解,农村“两会”的处置使城市信用社并入等事件出现变革,风险监管指标还比较滞后,还是有沉重的历史包袱。
3.较高的经营成本[2]。在农村市场环境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比较分散并且贷款额度小,所以经营成本高、业务风险比较大并且收益低下。当前的农村信用建设滞后,征信体系还不健全发达,逃债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不良率是全国平均不良率的近三倍的情况。
(三)监管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监管费用采用国家预算制度,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应注重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最大限度实现监管目标。“监管”一词是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政府的监管机构为保证各金融机构有效公平的运营而产生的[3]。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性,保证银行市场的公正,在成本上进行一定的监管。以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持续稳定为农村经济服务为目标,防范风险保证其安全性,再将农村金融市場合理地引入竞争机制后,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适当增加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来增强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和工作效率。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国严重的金融监管机构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多数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分布是很分散偏远的,由于金融监管机构基层单位一般在市中心等繁华位置,两地之间相差太远[4],不便于沟通和联系。再加上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全没有或者缺乏现代化信息的设备,就难以取得完备的信息数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整体素质较低,操作知识不完善,没有系统专业的岗前培训,并且人员来源复杂,这些都是风险存在原因,也是导致金融监管机构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国家放宽农村的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随之出现借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生的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引导农村资金流向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法律地位、条文约束等方面还不是特别完善,不能使其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探究。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明显表现出来的增长趋势,就更需要落实法律健全工作的实施,提高监管质量。
(三)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素影响
农村经济市场是脆弱的,很多农村家庭收入依靠农业,但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并且生产周期也长,所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性高[5],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着资金规模不足的问题,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优势不足,再加上一些村镇银行和贷借公司的盈利模式制约,如通过依靠主发起行将业务或者优质客户转移视线,由主发起行承担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等。由此看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现实经营情况下,很难顺利有效的进步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应自身特点能够解决限制因素的发展措施。
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的研究
(一)完善法律,政府支持
国家各监管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来落实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法律的工作。通过立法来保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且明确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借贷公司,不应首先考虑贷款的收益问题,而是应切实考虑到农户的利益,是否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些规定的实施,是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上的援助,并且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有利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良好的制约和监管后,还要对其给予激励。对安全性较好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监管费用相应减少,而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免收监管费用的政策,对于正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农村金融机构群体来说是不小的激励机制,有着不可衡量的导向性,面向“三农”,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可以通过监管手段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向国家鼓励的方向稳步发展。
(二)进行成本管理,提高监管绩效
将监管工作的成本管理增加到监管工作的内容中,使金融监管单位尽量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终的工作目标。为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应尽快推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成本的管理。(1)实行专款专用。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费用进行按功能作用合理分配,根据地区和环境的区别,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标准,根据分配进行专款专用,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加大其资金支持,节约成本,也可灵活管理应对应急情况的发生。(2)投入与回报成正比。当然成本管理也不能一味进行成本节约,适时考虑投入回报的情况,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成本进行多方面评估考核,从两者的对比分析中来看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成本投入的多少以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合理地进行成本投入,可以提高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
(三)创新监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要想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就需要将导向监管、机制监管、风险监管和成本管理有机地进行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创新监管方法。(1)人责落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管理和工作者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意识,导致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还对有些问题进行偏袒包庇等。所以人责落实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负责的基础上实行全职问责制度,将每份工作落实到个人,起到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人员进行激励和约束的作用。(2)各种监管方式的有机结合。要实现监管工作有效进行,对于多种的监管方式要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可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行联动监管和现场与非现场结合监管的方法,能够实现更好地以低成本实现防范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等的监管目标。(3)分类差别监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种类、发展阶段的不同,而经营模式、管理水平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实行监管工作时要考虑到我国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素,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监管。
(四)金融监管协会的自律监管作用
良好的监管作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国家金融建设发展。现如今我国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水平低下。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金融工作委员会是我国唯一的金融监管协会[6],应逐步完善自律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奖罚制度,与法定金融监管部门处理好关系。运用社会效应对其的约束作用,建立好心信贷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来保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顺着时代发展安全有效的运行。
四、结束语
监管的有效性中离不监管的创新工作,也是实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目标的途径之一,可以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加强其环境监管治理,重视我国的农村金融的发展计划。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能够将监管有效性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积极处理解决好其中的不足,使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天荣.农村金融监管的理论必然与现实制约——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新格局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34):41-44.
[2]年志远,马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J].经济纵横,2010,09(12):86-87.
[3]彭建刚,王修华.信息不对称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內在关联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M09(11):57-62.
[4]黄向阳,彭建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5]沈杰,马九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经济纵横.2010,21(06):75-79.
[6]武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有效性思考[J].华北金融,2010,24(11):60-61.
作者简介:张臻(1987-),男,汉族,籍贯浙江义乌。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就职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研究方向:金融机构市场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