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不喜欢“全和人儿”
2014-04-29邢大军
邢大军
毫无疑问,如今的娱乐审美就是“不喜欢全和人儿”!
自打選秀成为娱乐以来,“不喜欢全和人儿”就成为娱乐选秀手中的王牌,每每都会起到“强心剂”的效果,选秀节目制作方越是信誓旦旦说这回将不打“苦情牌”,他们就一准儿会变着法“复吸”:吸毒上瘾、欲罢不能、变本加厉、现出原形。从最早的歌唱选秀,到如今的舞蹈选秀,甚至婚恋选对象,“全和人儿”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市场了,想倒贴、倒插门都无人问津,讥讽嘲笑者倒是越来越多。
注意,歌唱或舞蹈选秀中的肢体残缺者不在本文评价之列!相对于这种更加直观具象的励志,我们最该质疑的是那些“精神残缺”者的励志效应。
诚然,每个人的精神都是残缺的,正所谓没有完人,只有完犊子的人。精神残缺并不可怕,也不丢人,更不耽误生活,但千万别故意走光、刻意放大,甚至卖弄,直至兜售。说实话,艺术根本没办法根治精神残缺,艺术只会掩饰精神残缺,而且还会在以艺术的名义数钱时全方位呈现精神残缺。
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的美感来自共鸣。审美是灵犀相通,而非促膝凑在一起一把鼻涕一把泪互吐苦水互换同情,这不是审美,这是街道大妈兼民事调解员干的活儿。在此基础上逐步升级的、由于急功近利而内火上升一把黄鼻涕一把鳄鱼泪互吐口水互换矫情则更非审美,我们不妨审慎的称之为“审丑”吧。
精神上的“非全和人儿”,娱乐时代的宠儿,由此形成的娱乐审美为何会大行其道?
古往今来,似乎多数艺术作品中的正面主角都远不如反面配角出彩儿,反面配角往往比正面主角招人,即使是招人烦。当“全和”成为“全和人儿”的标签时,“全和人儿”也就失去了特色,至少是不够各色。现如今,娱乐审美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其道将艺术审美泛化到生活中,并以此作为与受众的共鸣点,“不喜欢全和人儿”逐渐成为共识。
在全民娱乐时代,也是“全和人儿”最式微的时代,“全和人儿”大概只受婚礼喜欢,用处也只是配角,卖不上价,只是陪衬,地位连陪嫁都不如。过去结婚拜堂成亲的时候,都要找个全和人来张罗。如今的娱乐选秀,则要尽量就“非全和人儿”来网罗。
毫无疑问,如今的娱乐审美就是“不喜欢全和人儿”,接下来的娱乐审美还是“不喜欢全和人儿”,将来的娱乐审美必将依旧“不喜欢全和人儿”,因为以“不喜欢全和人儿”喂大的人儿,基本上已经找不出几个全和人儿。当然,也不用太悲观,等“全和人儿”灭绝了,我们或许就会开始喜欢“全和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