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麻根结线虫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4-04-29王会芳陈绵才王三勇芮凯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16期

王会芳 陈绵才 王三勇 芮凯

[摘 要] 本文对红麻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特征、为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建议,为红麻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红麻根结线虫病 为害成灾规律 综合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96-02

红麻(Hibiscus cannabinu)又名洋麻或槿麻,台湾称钟麻,为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是麻纺和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1],其纤维强力大、吸湿性好、散水快,耐腐蚀磨损,应用领域十分广阔。红麻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据报道,上世纪70、80年代,红麻和玫瑰麻在美国做为商品生产的主要障碍是易感染根结线虫。在美国东南部,红麻栽培品种普遍高度感染数种根结线虫[2]。据调查,在我国各红麻主产区,红麻根结线虫病也普遍发生,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造成红麻生产的巨大经济损失。

一、红麻根结线虫病的病原

红麻根结线虫病是红麻受根结线虫侵染造成的严重影响红麻产量的一种病害,关于根结线虫具体的病原种类的已有不少报道。1988年,吴家琴等对采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和河南等省(区)主产麻区的红麻根结和染病土壤按北卡罗来纳寄主反应试验法鉴定,发现所查各县(市)染病麻田均有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1号和2号小种,多数麻区有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2号小种[3]。安徽懷远县红麻上的根结线虫的主要种类是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l 号小种和2 号小种,长江流域和华南麻区未发现有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分布[4]。对14 个红麻主产县的调查结果表明,根结线虫病病原都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主,其次为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6.5%、17.3%和6.2 %[5-6]。近来,据王会芳等的研究表明,红麻根结线虫病原包括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和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这些种群在田间表现为单独侵染,且在不同区域占据各自的优势地位[7]。可见红麻根结线虫病病原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相对的寄生专一性。

二、发病症状

红麻在生长期间均可受根结线虫的侵害。受害初期,根部受二龄幼虫侵染生很多细小根瘤,随麻株长大根瘤可长到绿豆至蚕豆粒大小,受害严重者每株根系上生数十个根瘤,根部呈结节状、鸡爪状,互融合引起全根或侧根肿胀扭曲变形。根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或全根腐烂。发病后期,植株常因根部受损致使上部叶色变黄或枯萎。另一方面,根结线虫携带病毒致使植株受病毒病侵染也很严重。植株营养系统严重受损,抵抗力极差,叶部病害及茎部病害也常常趁虚而入。受根结线虫为害的田块,前期麻株生长停滞,后期常常造成麻株倒伏,无论纤维用麻株还是留种用麻株均失去经济价值,造成巨大损失。

图 红麻受根结线虫为害症状

A、B为红麻苗期受害症状,C、D为红麻生长后期受害症状

三、发病成灾规律

病原线虫主要是以卵、卵囊或二龄幼虫随上茬根残体等度过不良环境。当外界条件适合时,卵在卵囊内发育成为一龄幼虫。一龄幼虫经一次蜕皮后破卵而出,成为具有侵染性的二龄侵染幼虫。二龄幼虫侵入根尖组织附件,并分泌物质刺激根组织过度生长,从而形成不规则的根瘤。此过程中,幼虫在根瘤内不断地生长发育,经过2次蜕皮后发育成为成虫。雄成虫重回到土壤中,雌成虫产卵繁殖后代。雌、雄虫成熟后交尾产卵,或雌虫进行孤雌生殖。卵聚集在雌虫后端的胶质卵囊中,卵囊的一端露在根瘤之外,每卵囊有卵300-800粒。卵再次孵化侵染,形成新的生活史。

北方红麻种植区根结线虫一年可发生多代,南方麻区则常年重复侵染。土壤中线虫及卵的初始密度与为害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有关土壤中根结线虫及卵块与为害程度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尚无报道,但据陈绵才等研究表明,红麻根结线虫二龄侵染幼虫主要分布在0-40cm的耕作层内,土壤中大量残留的卵块导致幼虫高峰的出现[7]。因此,种麻前土壤中线虫的初始密度是根结线虫为害成灾的重要条件之一。

适宜的环境因素,也是根结线虫为害成灾的不可或缺的。这些因素包括了土壤环境的温度、湿度、pH值及土壤疏松程度等等。实验室内测得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对温度敏感,40℃以上高温和5℃以下低温即可抑制二龄幼虫存活和卵囊中卵孵化,15-30℃是线虫的适宜温度;线虫对湿度不十分敏感,只有干旱(含水量低于1%)和高湿(含水量高于30%)时,对线虫才有一定抑制作用。低温(5℃以下低温、含水量5%以上湿度)和高温高湿(35℃以上温度和30%含水量)抑制卵囊中卵孵化和二龄幼虫的存活[8]。在田间,土壤温湿度适合麻类生长,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一定的抑制。另外,其在砂土中为害常较粘土重,侵染幼虫在砂壤土的垂直分布深于黄壤土。适宜红麻根结线虫的土壤pH为4-8。

四、综合防控技术

针对红麻抗性品种比较少的特点,主要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从控制虫口数量,提高麻株自身抵抗力方面来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1.农业措施

1.1合理轮作。采用非寄主作物如玉米、高粱、棉花或水稻进行轮作一年以上。

1.2及时清除病残体。收获麻后在其根系腐烂前及时清洁病田,将染病根系连同植株残体清理出田外集中焚烧。

1.3深翻改土、破畦换沟,把病原线虫较多的表层土壤翻到深层。

1.4生物熏蒸与阳光消毒。非寄主作物收获后均匀撒施石灰50kg/亩,并将秸秆翻犁入耕作层直至秸秆腐烂,或盛夏季节对耕作层土壤实施深翻晒垡15天以上。

1.5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与灌溉,施用未污染的肥料及灌溉水,实行配方施肥,注意及时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料以及土壤改良剂;适时适度灌溉,防止麻株根系早衰。

2.化学防治

2.1播种前土壤消毒。用35%威百亩纳(线克)水剂3kg/亩兑水300kg浇灌并用地膜覆盖熏蒸7天后,翻土释放毒气后播种。此措施既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线虫、卵及其它害虫外,还有除草作用,但成本略高,且前期处理时间稍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2.2播前施用杀线虫剂或生物杀线虫剂。播种前于播种沟中施用5%阿维菌素颗粒剂4.5-6.0kg/亩,或5%丁硫克百威(好年冬)颗粒剂2.25-3.0kg/亩,或2.5亿孢子/g淡紫拟青霉(线虫必克)粉粒剂,并与土壤充分混匀后播种。此措施省工省力,但一部分化学杀线虫剂对环境有影响,而生物杀线虫剂的防治效率不高。施用时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杀线虫剂。

2.3生长期施用杀线虫剂。在红麻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地区,可以于生长期施用杀线虫剂来控制线虫数量,具体可用1.8%的阿维菌素1000-1500倍液进行灌根。

五、建议

根结线虫病一旦发生便很难根除。因此我们所使用的防控措施控制根结线虫的目标在经济阀值之内,各地应根据当地生产要求,选择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尽早进行防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加快红麻抗病育种工作。实践证明,使用抗性品种是防治根结线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但目前,国内栽培品种几乎找不到免疫品种,高抗和中抗品种也少之又少[9],因此加快选育抗病性好的红麻品种是红麻育种的迫切任务。

加快防治根结线虫新药剂或剂型的研发。目前,化学防治是根结线虫防治中不可或缺的防治措施,也有一大批新药剂或剂型陆续上市,如噻唑膦微胶囊缓释颗粒(赛福)、阿维菌素缓释颗粒等,防治效果好,且持效期长,但防治成本相对较高,影响了在红麻种植中的应用。应加快这方面的研发,使其应用尽快推广开来。

另外,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往往伴随其它病害的发生,如病毒病、叶斑病等等,我们在防治根结线虫病的同时,可同时防治其它病害,同时,去掉粗放植株的管理模式,加强科学管理,从提高麻植株的自身抗病力出发,提高植株防病抗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森,祁建民,方树民,陶爱芬. 红麻携带真菌与苗期病害发生的关系[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32(4):438-442.

[2]Margaret Y. Menzel. 红麻和玫瑰麻的新种质资源[M],New genetic approaches to crops omprovement, Pidg Printing press Ltd. Karachi, 1986.

[3]吳家琴,薛召东,陈绵才. 红麻根结线虫小种和轮作防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8,19:228.

[4]吴家琴,陈绵才,张怀芳. 红麻生长期病虫害防治研究[J],中国麻作,1995,17(2):25-28.

[5]薛召东,吴家琴,陈绵才. 红麻根结线虫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2,19(2):117-121.

[6]吴家琴,陈绵才,余玉冰,等.红麻根结线虫的习性与防治[J],广西农业科学,1991,(3):133-135.

[7]陈绵才,吴家琴,薛召东. 红麻根结线虫在病田中的分布与消长动态[J],植物病理学报,1992,22(2):163-166.

[8]陈立杰,魏 峰,段玉玺. 温湿度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二龄幼虫的影响[J],植物保护,2009,35(2):48-52.

[9]牛小平,祁建民,陈玉森,等. 红麻种质资源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2):355-360.

作者简介:王会芳(1981.9-),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线虫病害及真菌病害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陈绵才(1959-),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