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20世纪初“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

2014-04-29高旭斌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国粹民族主义思潮

摘 要:国粹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国粹主义强调民族主义,维护本民族文化。提出“学存则国存”“国粹无阻于欧化”,其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和选择性地汲取西方的文化诉求,奠定了20世纪国人对中西文化认识的基调。

关键词:“国粹”; 思潮; 民族主义; 文化诉求

作者简介:高旭斌(1988-),男,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近代思想文化和边疆史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

要去研究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流变,20世纪初的“国粹主义”思潮是不可忽略的。当时在西学浪潮冲决之下的封建旧制急剧衰败,构建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化新体系刻不容缓,一时社会文化改造意识涌动,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勃然兴起。本文就20世纪初年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作相关探讨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国粹”和“国粹主义”思潮

所谓“国粹”,原为19世纪80年代日本文化领域不满其国内的欧化思潮而提出的概念,以表达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而20世纪初的国人所言“国粹”也有类似含义,他们倡导“国粹”,意欲以此激发学人与民众的民族自尊与保国之心。时有刊物载文称“近数年来,中国之号称识者,动则称国粹。环海内外,新刊之报章书籍,或曰保存国粹,或曰发挥国粹,甚至则曰国粹之不讲则中国其真不可救药。”【1】由此可见,当时“国粹”之流行,已然形成舆论呼应之势。

“国粹主义”思潮可上溯到1902年,黄节发表《国粹保存主义》指出:“夫国粹者,国家之特别之精神也。昔者日本维新,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乃于万流澎湃之中,忽焉而生一大反动力焉,则国粹保存主义是也。”【2】1903年“苏报案”发,“排满”革命情绪高涨,以振兴国学为宗旨的国粹思想影响日益增大。1904年《政艺通报》公开打出“国粹主义”的旗号,1905年黄节、邓实、刘师培、马叙伦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并出版《国粹学报》,刊印《国粹丛编》、《国粹丛书》,形成一股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文化思潮。1906年7月15日章太炎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慷慨陈述“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3】并发起成立国学讲习会,主讲国学,又在他主编的《民报》上大量发表宣扬“国粹”的言论。与此同时,《广益丛报》、《浙江潮》等诸多刊物也刊载有关“国粹”的文章,另外《时报》等还开辟了“国粹”专栏。直至辛亥革命,“国粹主义”思潮始终在学术思想界保持着相当声势。

二、“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

(一)“学存则国存”

面对国势衰微,朝野之间,不约而同以“国粹”为旗帜,当时朝廷大员如张之洞等在“中体西用”的主张下,亦发出维护“国粹”的呼声。1903年,张参与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就表达了保存国粹之意,1907年张之洞在《创立存古学堂折》里就认为“国粹”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和民族兴衰,要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化和历史。另外,当时还有一批不具有革命意识的旧文人或改良主义者如王湘绮、廖平、孙饴让、张謇、郑孝胥等也在《国粹学报》上撰写文章,倡言“国粹”之重要。当然,他们政治态度保守,其影响力不可能与国粹派相较,亦不可能主导这股文化思潮的倾向。但是从文化诉求来看,都饱含对民族文化的维护和传承,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眷恋。

与之相对,1905年“国粹派”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一系列文章,着重论述了“学存则国存”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国学是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学术,其中包含着民主和民族的基本立场。虽然他们以“复兴古学”为旗帜,但并不是一味盲目地膜拜,而是作了批判性的继承,将“国学”和“君学”作以区分。邓实论述了这一区分的必要:“近人于政治之界说,既知国家与朝廷之分矣,而言学术则不知有国学、君学之辨,以故混国学于君学之内,以事君即为爱国,以功令利禄之学即为国学,其乌知乎国学之自有其真哉”。【4】姑且不论国学与君学划分是否科学,在当时特定形势下,国粹主义借此对儒学的批判则有着积极的意义。以笔者之见,对儒学的批判主要体现了部分国粹主义者的革命情绪,它并不是国粹主义思潮文化的主流概念。从根本上,“学存则国存”是对“激励种姓”的强调和“增进爱国的热肠”。时人许守微言“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是故国粹存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5】显然,他们借以弘扬“国学”的旗帜来振奋民族精神,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概言之,20世纪初“国粹主义”思潮兴起和整个活动中,不论是政治上的守旧派如张之洞之流,还是具有革命性的国粹派,坚决维护和强调民族文化,始终灌注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二)“國学非所以守旧”“国粹无阻于欧化”

笔者拙见,这两句话最能反映出国粹主义思潮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主张,并奠定了20世纪国人对中西文化认识的基调。虽然我们认为国粹主义并没有为中国找到出路,但这并不能成否认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作出努力的理由。

国粹主义认为对于中国文化“不可一概菲薄”,要“不轻自誉,亦不轻自毁”,应当“拾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西方文化“不可一概拒绝,当思开户以欢迎之”。【6】同时还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势,“吾国之文明,属于道德上而为精神的文明者,是称完全,其属于艺术上而为物质的文明者,甚形缺乏;则以我之精神而用彼之物质,合炉同冶,以造成一特色之文明,而成一特色之国家,岂不甚懿?”【7】这种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区分中西文化的方法,对20世纪上半期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肯定西方文化的同时,国粹主义强调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对西方文化进行整合。所谓“国学非所以守旧”,即是对弘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对其做出的批判性继承,而“国粹无阻于欧化”,则是以开放的胸襟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肯定,即国粹主义思潮认为中西文化二者是可以共存的,当然这种相容是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之下的。

“国粹主义”思潮虽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但并不盲目“排斥”西方文明,而是借助西方文明来完成对民族文化的解释。从这个角度讲,所谓“文化保守主义”绝非固步自封,它不可能以守旧代替新变,所以文化保守主义者往往也依靠外来的“现代性”而完成自我更新。

20世纪初的国粹主义思潮弘扬国粹、研究国学的论调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共鸣,从而形成了社会思潮。国粹主义作为社会思潮的兴起,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民族危机背后的文化危机加以独特思考的结果。国粹主义强调和维护民族文化特性的主张,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有着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该时期聚集于“国粹”旗号之下的人员成分复杂,其政治倾向和思想状况各异,但就其主流层面,“作为政治思想来看,国粹主义是民族革命的适时应势的观念形态;作为文化观念来看,国粹主义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合理意图的过度表现;作为学术见解来看,国粹主义则是在新的大变局中支撑人们传承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支柱。”【8】

参考文献:

[1]“反”:《国粹之处分》,《新世纪》,第44期,1908年4月25日。

[2]黄节:《国粹保存主义》,《壬寅政艺丛书》,政学编,卷五。

[3]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72页。

[4]邓实:《国学真论》,《国粹学报》第三年丁未﹙1907年﹚第二号(第27期)。

[5]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1905年第7期。

[6]高旭:《学术沿革之概论》,《醒狮》,1905年第1期。

[7]邓实:《东西洋二大文明》,《壬寅政艺丛书》,政学文编,卷五。

[8]丁伟志:《晚晴国粹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国粹民族主义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中国国粹——京剧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走进国粹脸谱大本营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