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晒”字看外来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2014-04-29曾兰燕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外来语外来词音译

摘 要: 外来词是中西语言、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表征。以近期流行于网络并开始出现于口头交流的“晒”族新词为例,看外来词在中国的文化发展。

关键词:晒;外来词;文化发展

作者简介:曾兰燕(1975-),女,贵州省独山县人,硕士,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

外来词是中西语言、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表征。笔者以近期流行于网络并开始出现于口头交流的“晒”族新词为例,看外来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晒”来源于英文Share(分享、共享),同时兼有中文 “晒”字(在阳光下展示某物)的引申义,展示,坦露,公开化,透明化等,及广东话“晒命”一词“晒”的炫耀之意,从而形成了目前流行于网络和口头上“晒”:

“晒牙齿”(裸露牙齿);

“晒工资、晒房价”(公开展示);

“晒厨艺、晒美图”(分享共享);

“晒幸福、晒宝贝、晒家人”(炫耀显摆)。

我们可以看到,在“晒”词的音译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中西方意义兼有的词语,而且随着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并衍生了许多词组和意群。从“晒”词的产生,我们不但看出当代人的追新求异,个性张扬的心理特征,而且从翻译方式的多元化、复杂化,也可看出中国越来越开放的多元文化融合和灵活的创新思维。

一、外来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外来词的发展历程普遍规律是:一个词语的引入往往是先进行音译,后出现意译,而后起的意译词往往会取代之前的音译词。这是由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由此也使得在外来词的今后发展前景中,“意译形式虽然不可能完全代替音译形式,但将是主要的引进方式” [1]。由于文化心理习惯的不同,外来词的吸收受很大的制约,除了政治、经济、语言政策原因外,还受到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制约。如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具有强烈的表意倾向和强大的构词能力,这都有利于意译的发展,在吸收外来词过程中对于同一个词语的音译词和意译词,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或倾向于接受简洁明快的意译词。例如,电话最初被音译为“德律风”,后来最终被淘汰,而意译的“电话”因其简洁明了的意译,一直为人们所用;“德先生”和“赛先生” 如今也被意译“民主”和“科学”所取代;“卡通”(cartoon)和“动画” 相比,大众更能接受“动画”。另外还有类似的husband (黑漆板凳) 丈夫,ambassador (菴巴萨托)大使,dictator(狄克维多)独裁者,gentleman(竟得尔曼)绅士,inflation(因发热凶)通货膨胀,journalism(集纳主义)新闻事业,parliament(巴力门)国会等等。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意译仍将保持着相对优势的地位,这是由汉民族表意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 另外,汉民族灵活意合的心理思维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外来语为“我”所用,甚至将会转变为汉语自身基本词汇。汉语是孤立语,基本单位是字,而不是像西文那样为空格所分开的是词而不是词素。因此在引入外来词过程中,汉语对一个外来词可以加以拆分,再和另外的词素组在一起,形成大量新的词群。不仅使汉语的词汇出现了量的突破,更使汉语的词汇出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涵与表达方式,促进了语言的新发展。在词素的组合上,如来自“的士”(taxi)的“的”构成了“打的”、“面的”、“摩的”、“飞的”、“轿的”、“板的”、“马的”、“驴的”、“水的”,以及“的哥”、“的姐”等。 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还冒出了许多词带“吧”(bar)字的休闲场所名词,如“陶吧”、“餐吧”、“茶吧”、“书吧”、“画吧”、“迪吧”、“网吧”、“巧克力吧”、“玩具吧”、“琴吧”、“玩吧” 。另外,词义的引申上,如“铁娘子”(Iron Lady)原指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现泛指各种精明强干的女人。汉字中的“秀”意为“清秀”或“优秀”,在与英语的“show”借用后,可指各种不同的表演节目,如“时装秀”、“生活秀”等等。再如“晒”用来表示公开,炫耀,分享,“拜拜”用来表示某人与世长辞,去世等等。我们可以说这些外来词不但填补了民族语言对外国文化的词汇空白,提高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且突破了现代汉语构词法的一些局限,丰富了汉语的构词形式,如“非”、“超级”等前缀词和“吧”、“杯”、“星”等后缀词的增加,而且也有诸如“马拉松”、“可口可乐”等多音节词的增加,都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外来词特别是英文词语的引入,完整英文字母在汉语中使用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英文缩写词的使用已经成为国际化惯用语,如OPEC、MTV、CD、DVD、SPA、DIY、MP3等等,人們与这些英文的接触频率越来越高,对字母词的接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西方文化的心态已经从求新求异的态度变为作为日常语所必要接受的平常心态。

二、外来词对中国文化心态的影响

外来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学现象,在现代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互交流中,使用群体的心态确定了对外来词接受并认可,外来词对中国文化心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开放心理。随着汉民族与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的频繁,中国社会由封闭型走向了开放型,汉民族大陆文化自给自足的封闭心理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外来文化、外来语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于是外来语的广泛使用也顺理成章。

2.崇洋心理。在中外经济贸易交往过程中,外国文化随同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刺激了一部分人对异域文化的向往,一些人就喜欢用洋味词语,如不说“再见”说“拜拜”(bye-bye),乘车不说“坐公共汽车”而说“乘巴士(bus)”等等,体现出部分人在使用语言时对异文化的认同和向往。

3.求新求异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喜欢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些“人无我有”的新词来,例如,“好酷呀”(“酷”即英语cool音译兼意译)、“伊妹儿”(英语E-mail的音译)、“派队”(英语party的音译)等,又如“陶吧”、“餐吧”、“茶吧”、“书吧”、“打的”、“面的”、“摩的”等,显示出人们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是张扬自己独特个性的体现。

4.求美求吉利心理。在借鉴、吸收外来词时,汉民族着力体现汉语语音及汉字表意的属性,赋予其浓郁的汉语语音和语义色彩,使之不仅与汉语固有词汇形成有机和谐的整体,且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可口可乐”(coca-cola)就是一个绝佳的译名,它相当生动地表现出这种饮品给人带来的清爽、愉悦感──既“可口”亦“可乐”。同时,人们也考虑选择一些表示祝福、吉祥的字眼来译音,以满足汉语使用者的美好祈望,如“托福”(TOEFL)和“雅思”(IELTS),“保龄球”(bowling)、“呼啦圈”(hulahoop)、“拉力赛”(rally)等等。

综上所述,外来语在引入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及心理的影响,这些文化与心理也对外来语的发展也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从而促进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汉语外来词》史有为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第1版,第188页

猜你喜欢

外来语外来词音译
原来它们是“外来语”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从中韩外来语发展看全球化时代外来语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浅析英语外来语的规范使用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