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2014-04-29刘贻伟
摘 要:唐·德里罗的小说《坠落的人》主要围绕“9.11”后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状况展开描述,显示出恐怖袭击给普通美国人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对“9.11”给美国人所造成的信仰危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唐·德里罗;《坠落的人》;“9.11”事件;存在主义;信仰危机
作者简介:刘贻伟,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1
1、引言
唐·德里罗2007年的小说《坠落的人》被《哈佛书评》誉为“9.11”小说的定义之作。这部小说时空变换频繁,叙事结构复杂,拼贴和叙事碎片比比皆是,不时让读者陷入思维的混乱和迷茫。这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在“9.11”事件之后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暗自契合。通过叙述恐怖袭击后纽约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离合及其成员心里的恐惧和不安,该小说揭示了历史事件对普通民众的巨大影响。
2、宗教信仰危机
人类社会以信仰为精神根基1。从17世纪早期的北美殖民地建立开始,清教主义就渗透于美国人的生活之中,对于上帝和救赎的信仰给予了他们精神的力量和慰藉,为美国的发展崛起起了重要作用。然而,“9.11”事件给美国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以往被视为精神支柱的上帝开始在人们的心中动摇瓦解。在小说女主人公丽昂组织的旨在延缓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失忆的写作班上,有老人写道:“上帝怎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当袭击发生时,上帝在什么地方”(64)?“自从袭击事件出现之后,我就不再相信上帝了”(66)。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是萨特否认上帝存在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并没有先天的本质,因此一个人是什么还没有确定。“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小说中借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之口表达出的对上帝由信而疑的过程,正体现了萨特的上述观点。在他看来,一个人最初只是来到了一个无可遵循的“虚无”世界,而后经过痛苦的折磨,彷偟的斗争和死亡的挣扎,人才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及其价值,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既不是由上帝在人的存在之前确定的,人的未来本质也不是在天国中确定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上帝,也就不会有人与上帝的关系,也就不会有上帝对人做出事前或事后的安排。突如其来的惨烈事件让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上帝的信仰随着世贸双塔的倒下而轰然崩塌,人们转而开始关注现实和自身,以从中获得填补失去上帝后的精神空白,同时治疗因恐怖袭击而造成的创伤。身为写作班组织者的丽昂对上帝的信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上帝就会是始终处于难以理解状态的存在…她只愿意这样做:扼杀摇动不定的信仰的脉动。”(69)。失去上帝后的孤独、空虚和迷茫再加上恐怖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让丽昂无所适从。她试图通过办写作班来获得拯救,摆脱精神危机。她的本意是通过写作班来引导老人们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以延缓病症发展的速度,但实际上她比老人们更需要这个写作班:“告诉他们一切,说出一切吧,她需要他们倾听”(138)。“引导创伤者恢复其叙事能力,将创伤记忆转化为叙事记忆,是医治创伤的重要手段之一”2。在写作、讲述与倾听的过程中,老人们和丽昂的焦虑情绪都得到了舒缓,获得了些许精神解脱。
3、国家自豪感的衰落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人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内外政策有充分的自信。根据上文对信仰的定义,美国人的自信可视为对国家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信仰。“9.11”则不啻为对这种信仰的当头一棒。“他们打击了这个国家的强势地位。让世人看到,一个大国多么容易受攻击。一个干涉别国内政,出兵占领别国领土的大国”(49)。正是美国对其他国家所采取的霸权政策,才有人质疑其主導地位,才有以这种极端方式对待美国的恐怖事件。表面上强大的美国实际上是多么的脆弱!德里罗曾说过:“美国人所处之境,充满危机和愤怒”3。因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面对这样的状况,美国人对国家实力(或是强权)的信仰逐步瓦解,而心灵深处留下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恐惧和战栗。在小说中,德里罗还着笔墨对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之一哈马德进行了描写。他并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青年。作家的这种处理方式反映了对美国以前所作所为的反思。
4、结语
“9.11”事件严重冲击了美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信仰,使他们在情感上遭受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如何应对恐怖袭击的影响也让人迷茫不已。不管是事件的亲历者还是旁观者都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人们追寻着走出危机的道路,但却收效甚微。深受“9.11”伤害的人们面对的注定是一个痛苦的破碎人生。
注:
《坠落的人》原文引自:[美]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严忠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在本文中的引文后标注了页码。
参考文献:
[1]朱振武,王岩:《信仰危机下的孤独—〈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解读》[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十辑(2009年春)。
[2]朴玉:《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
[3]DeLillo, Don. “Ruins in the Future: Reflections on Terror and Loss in the Shadow of September.” Harpers Magazine (December 200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