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2014-04-29董红云
董红云
摘 要:本文综述了自1986年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被翻译成汉语至2013年来,中国学者对其的研究情况。《紫色》的研究情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介绍性研究阶段;二、以女性主义视角为主的发展性研究阶段;三、多元化视角的研究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的研究聚焦在《紫色》,但是在研究的深度还需进一步发展,研究视角也需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紫色》;研究视角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2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1944-)的代表作之一,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书由主人公茜莉和她妹妹的书信组成,讲述了作为黑人女性的她经受黑人男性的压迫,在女性朋友莎格的帮助下重获女性自由意识的历程。《紫色》于1982年一出版就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畅销书。次年该书便连获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协会奖,并于1985年被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为同名电影。
1986年,也是《紫色》出版后的第四个年头,The Color Purple第一次由陶洁翻译进入中国,书名译为《紫颜色》。随后杨仁敬也于1987年出了另一版本,书名译为《紫色》。鲁书江于1988年出版了《紫色:给上帝的信》,是它的另一个翻译版本。最新的翻译版本是于2008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陶洁翻译的《紫颜色》。自1986年《紫色》首次翻译为汉语,引进中国读者的视野以来,许多中国学者发表了关于《紫色》的评论文章。随着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热情的高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关注艾丽斯·沃克的《紫色》。
在中国,对《紫色》的研究文章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上升趋势。从数量上看,中国学者对小说《紫色》的研究堪为炙热。截止到2014年4月24日在CNKI数据库中,以“The Color Purpl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207篇文章,其中99篇是期刊,111篇是优秀硕士论文,7篇是会议文章。同样截止到2014年4月24日在CNKI数据库中,以“The Color Purple”为题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325篇文章,其中151篇是期刊,165篇是优秀硕士论文,9篇是会议文章。本文将以在CNKI数据库中,以“The Color Purpl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99篇期刊和111篇优秀硕士论文为研究对象,概述和分析对《紫色》研究的情况。
从1987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为《紫色》研究的早期介绍性研究阶段。从1987年秦湘的《〈紫色〉与家丑》这第一篇《紫色》的介绍性文章到2000年,这十三年间只有6篇文章发表,其中4篇是关于《紫色》的内容介绍,只有2篇是关于作品主题的批评,评价了《紫色》中茜莉寻找到自我的历程。在这期间,没有优秀硕士论文发表。總的来说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紫色》研究的开始阶段。
2001年到2010年间是关于《紫色》研究的发展阶段。从2001年到2005年,仅五年间就有29篇文章发表,其中19篇为期刊,10篇为优秀硕士论文。在此期间,王成宇是研究学者的主要代表。她对艾丽斯·沃克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5篇文章是关于《紫色》的。王成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紫色》的语言上。例如《〈紫色〉的空白语言艺术》、《试析〈紫色〉的语言策略》、《〈紫色〉中的词汇拼写变异研究》等。通过对美国南部乡下的黑人的方言英语和娜蒂标准的英语这两种语言的对比,王成宇指出“语言的对比投射出艾丽斯·沃克的观点即从根本上说黑人和白人是一样的。”(王成宇 2002)妇女主义是这个阶段中另一个研究热点。有10篇文章和7篇硕士论文探讨了艾丽斯·沃克所创造的妇女主义,指出了沃克对女性文学的贡献。关于妇女主义的研究中,在封金柯的《〈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新理念》指出“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茜莉在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主要变化:从女性的征服到女性的自由;从心灵的孤独到心智的健全。而在寻找妇女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则经过了三次蜕变:从精神依附到精神叛逆;从自我赎救到精神再生;从个人主义到和谐宽容;最终达到精神的升华——妇女主义精神”。(封金柯 2007)。2006年到2010年是《紫色》研究的发展的迅速增长阶段。从数量上看,仅仅五年就有45篇文章和53篇优秀硕士论文发表,是前五年研究成果数量的两倍。从内容上看,对《紫色》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仍然是主流,但是解读视角分化得更细,内容分析得更透彻,例如陈琳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陈琳 2007)。除此以外,关于《紫色》的对比研究也大有发展。学者们把《紫色》和其他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对比研究,尤其是与左拉·赫斯顿的《他们仰望上苍》进行了对比,例如杜业梅的《呼唤与应答---〈他们仰望上苍〉与〈紫色〉的叙事策略》。也有把《紫色》同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艾米·谭的《灶神的妻子》、凯特·肖邦的《觉醒》、《玩偶之家》等作品进行的对比研究。文化研究也是此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学者们从非裔美国人文化和非洲文化之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例如王成宇的《〈紫色〉与爱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
2011年到2013年是对《紫色》多元化视角研究阶段。学者们对《紫色》研究的热情高涨,三年中就有35篇文章和48篇优秀硕士论文被收录到CNKI中,是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研究成果的两倍。《紫色》的研究角度也呈现出多元化。韩子满在《翻译与性禁忌》中研究了《紫色》的两个不同的中文翻译版本指出“译者或出版商对性伦理的理解并不正确。他们对性描写加以特殊处理,是出于对性禁忌的顾虑”(韩子满 2008)。马春丽的《中茜莉的“身体救赎”》中指出:“《紫色》的身体叙述不仅反映了美国南方的伦理文化与宗教观念,也是沃克苦难经历的折射,同时也体现了沃克身体修辞策略背后的文化诗学。”(马春丽 2012)学者们的研究眼球也从研究主角茜莉转到了叙述篇幅较小的男性角色上。其他的研究理论包括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库尔理论等。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越来越关注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对它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细化,但是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一些新的理论,例如生态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兴起,对于紫色的研究还需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艾丽丝·沃克.紫色[M].杨仁敬,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2]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3]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艾丽斯·沃克.紫色:写给上帝的信[M].鲁书江,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6]陈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6):75-76.
[7]杜业梅.《呼唤与应答——〈他们仰望上苍〉与〈紫色〉的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
学,2011(2):111-119.
[8]封金柯.《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新理念[J].四川外語学院学报,2007, (5):14-17.
[9]韩子满.翻译与性禁忌——以The Color Purple 的汉译本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3):69-75.
[10]马春丽.《紫色》中茜莉的“身体救赎” [J].外国文学研究,2012, (2):115-121.
[11]秦湘.《紫色》与“家丑”[J].书刊评介,1987,(01):91-94.
[12]王成宇、王平.试析《紫色》的语言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2,(03):94-96.
[13]王成宇.《紫色》与爱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4):30-36.
[14]王成宇.《紫色》与反性别主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5):39-41.
[15]王成宇.从《紫色》的语言看爱丽丝·沃克的民族意识[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4):51-52.
[16]王成宇.《紫色》与妇女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2006,(2):78-84.
[17]王成宇.试析《紫色》与《殿堂》跨文本语言策略的语用意义[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02):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