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2014-04-29孙妍
摘 要:《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具有强烈生命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女性形象,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理想。杜丽娘身上不仅有同时代女性共有的端庄美丽,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杜丽娘对爱情生生死死的追求, 是其青春理想的觉醒,这对当时人们的爱情向往和理想追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因此,杜丽娘的至情形象成为人们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
关键词:杜丽娘;端庄;青春理想;天然;至情
作者简介:孙妍(1990-),女,黑龙江省尚志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1
汤显祖是明代最具成就和影响的传奇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牡丹亭》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汤显祖曾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它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敢于颠覆当时正处于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女性形象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使其勇敢地与“理”进行斗争,并最终冲破了封建社会礼教的藩篱,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使“情”得到了升华。本文将具体分析杜丽娘这一形象所呈现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剧作《牡丹亭》。1
一、才貌端妍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品貌端正,聪慧过人。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杜丽娘自小就接受严格的家教,又秉承了“儒门旧家数”,知书识礼,言行符合闺范。
作为女儿,杜丽娘对父母态度极其恭顺,其一出场便唱出了“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作为学生,她对迂腐的塾师陈最良也敬重得体。在其拜师时说:“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在闺塾中,丽娘也从不逾越师徒之礼,并且要求要给师母绣对鞋儿上寿,表现了对师长的尊敬体贴之心。
作为闺中女子,她严格约束自己和春香的言行,她认为“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杜丽娘的矜持稳重还可从杜母和春香对其的评价中略知一二,这些都说明了杜丽娘是一个端妍秀丽的淑女典型。
二、青春理想的觉醒
杜丽娘品貌端行合乎礼制,但其内心却活泼热情,是一个充满青春与才情的妙龄少女。在读到《关雎》时,表现出了对青春美好的渴望。在小丫环春香的鼓动下,那颗渴望飞出牢笼,对青春美好的向往之心终于在游历后花园时得到了释放,这是杜丽娘异于其他同时代女性的进步之处,是青春理想进一步觉醒的象征。
游园时,一直处于深闺牢笼的杜丽娘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感到惊异。杜丽娘触景生情,当看到满园春色尽开放,唯独牡丹尚未开花,不由得想起自身之況竟和着牡丹花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开始感叹自身青春虚度、无人欣赏。欣赏自然美景应该是非常愉快的事, 但此时的杜丽娘却有被拘禁深闺、丧失自由的抑郁之感, 她说的春色恼人,春光困人,不是自然对心灵的压抑,而是自然对青春的催发。绚丽的春光给她以青春的紧迫感: 要珍惜年华,满足情感,享受青春!
杜丽娘正值芳年,对青春理想的渴望由春情而生,她的伤感情绪发展到了最高峰,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又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好将希望寄托于梦境。这就是汤显祖所说的“因情成梦”。在梦中,杜丽娘第一次享受到了爱情的美好。然而当梦醒之后,对爱情的渴望转为徒劳的悲伤,杜丽娘不甘于现实的无奈,大胆地到后花园去寻梦,她感慨道:“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一时期的她已逐渐退却大家闺秀的贤良恭顺,转向青春、个性和情感意识的觉醒。
三、“一生爱好是天然”
杜丽娘来到了后花园巡游来排遣忧闷,对着千娇百媚的大自然, 她发现了自己女性的青春美好:“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雁落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惊梦》)
随着杜丽娘情感的升华,她的感情在梦中得到了释放,与柳梦梅相遇。随着梦醒后的悲凉,杜丽娘又去后花园寻梦,寻梦不得后一病而亡。当时的现实社会境况不能满足她的感情释放,所以在梦里杜丽娘一改名门闺秀的端庄恭顺,变的大胆,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爱情。这是当时社会女性内心所渴望的一种自然的婚恋状态。
杜丽娘需要的是一种自然、纯粹的爱情观,而这种对爱情的真挚更是体现在后来的为情而生。一个美丽端庄的大家闺秀,为了爱情,苦苦寻梦,在寻梦不得的情况下生出幽怨之感,后又在苦闷的相思中燃尽了生命。以鬼魂形式出现的杜丽娘依然对梦中的情人恋恋不舍。在阴司中,杜丽娘大胆询问冥间主脑胡判官“就烦恩官替女犯查查,怎生有此伤感之事?”而后,杜丽娘继续追问“劳再查女犯的丈夫,还是姓柳姓梅?”可见,杜丽娘的至情之处足以体现。杜丽娘能够大胆追寻自己的爱情,不愿自己的婚恋理想萌芽悄然死去,“一生爱好是天然”是杜丽娘一直都信奉的人生信条。
杜丽娘从端妍恭顺的大家闺秀逐渐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杜丽娘为情而死, 为情而生的神奇经历, 更唤醒了人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一直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注释:
[1]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徐朔方、杨笑梅校注,本文《牡丹亭》的引文皆出于此本,其他不再一一注出。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M].人们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2] 陈蓉.试论杜丽娘的“至情”形象[J].大众文艺.文艺评论。
[3] 洪艳.至“情”的化身——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2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