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笔下那个异化的狂人

2014-04-29宋亚梅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狂人异化鲁迅

摘 要:鲁迅在新文学革命时的《狂人日记》,是其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作者通过写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来反应他对社会的批判,在文学上,我们把日记中的患者称作被异化的人。本文通过对鲁迅些这篇小说的背景,意义,以及对社会将人逼为狂人的原因的分析,逐渐解析那个被异化的狂人。

关键词:鲁迅;异化;狂人

作者简介:宋亚梅,文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01

马克思的经济上的“异化论”学说,解释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在文学社会里,借鉴马克思的观点,推出文学作品里的异化现象,即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因为某种环境因素造成人格上的畸形发展,脱离了原来正常的发展轨道,造成人性的异变,被环境所异化。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他的小说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作者曾说从小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及南京求学的艰辛,留学日本期间看电影事件中所受到的震撼(对民族的劣根性心理的痛惜),这些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疤痕。于是在小说中,如何改变国民性,唤醒民众的斗争精神,就成为鲁迅最为关注的话题。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它作出自評,更从根本上排除了被误解的可能。“《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是生活在革命时代的人,他毫不犹豫地担起了时代赋予他的任务,新文学革命时期的鲁迅,以笔代矛,在政治上,不仅要与反动派作斗争,在革命的浪尖上保护好自己,还要带动国民反抗反革命者,保护好人民,这就需要一个很适合的斗争方式。文学上也要做时代的带头人,那就要不断地创新,写出好的文章来,他用这种陌生化的方式,将人异化,通过看似正常的病人写的日记,来反应社会现实,即否定之否定法,让读者领会深刻 就是希望从文学上来拯救国人。当时,反革命者对国民的戕害,国民无力抵抗,国民的麻木,对革命的冷漠,作为革命的先驱,鲁迅不得不改变一贯的写作方法,用陌生化的手法,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国民的注意,唤醒国民的革命意识。

鲁迅写道: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这是很正常的精神病人的表现,他怀疑身边的每件事物,甚至是人类忠诚的朋友—狗,他感觉到每个人都用很扭曲的表情望向他,一副吃人的样子,青面獠牙的神情。他也会幻想到身边每个人对他的关心,都是为了把他养肥些,将来吃他的时候会多肉。对每个人的怀疑,甚至是自己的哥哥,母亲,自己。

“吃人”,贯穿全文。他越想越严重,想到妹妹死时,他可能也吃了妹妹的肉,他也是吃过人的。他想到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后代。他的那种荒诞的想法遭到否定时,他直跳起来,我们可以想象,作为精神病患者,他当时的那种自认为是正常人的想法遭到拒绝时的气愤,绝望。荒诞,而又合理的精神病人的表现,但是,他还是抱有希望的:

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冷汗。可是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做起!你们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遭到无视后,他只有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熊敬忠在《 “ 吃人 ”—— 〈狂人日记〉旧礼教批判的独特视角》说道:“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性中非理性的、动力学的、潜意识的和性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和人格构成的主体,它决定了行为的动机和趋向,尤其是精神病人,这类人往往是在受到外界和自身的压力又得不到有效排解之后引发神经系统紊乱,进而产生心理扭曲和变异,形成消极的焦虑情绪倾向,结果存在于他们眼前和心灵中的人和物都是压抑、倒错、乖谬、幻觉的影像,种种非现实的梦境。”

旧社会将人逼为鬼,在旧社会的封建礼教里,那些试图打断旧社会迫害却又失败的人因为无法排除内心的压力,而变为精神紊乱,造成人性的异化。精神病人说话毫无章法,举止失常,却又有深刻的哲理性, 以疯狂世界冲击理性世界,以疯狂的呓语道破历史和现实的黑暗与恐怖。鲁迅要借助一种正常的现象来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揭示封建礼教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封建礼教才是吃人的。

然而,事实与幻觉相隔不过一层纸。在中国的家族制度和礼教酿制的罪恶之中,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往往就有着这样密切的血亲关系。这种血亲关系的存在使虐杀的罪行更加残忍,更加背情悖理,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在被害者一方,由于这种血亲关系的存在,不仅身受的苦难更为酷烈,在受难的同时还不得不蒙受这层血亲关系所加给他的耻辱。家族制度与礼教的牺牲者虽然无辜,却因加害者即其亲属而不能不受到玷辱。 这种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写法,将矛头伸到中国封建几千年的“吃人”社会里,但是鲁迅给予了世人希望,“救救孩子!”希望 在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怀抱着大大的救援下层社会不幸人们的愿望。而且,在鲁迅的谴责和希望之中,还包含着他一些独特的思考。刚开始写到的狂人接受治疗后成为了正常人,这就预示着革命的成功,人们解除了封建礼教的枷锁,自由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鲁迅.南腔北调集[M].译林出版社.2014

[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M].2007

[3]熊敬忠.“吃人 ”-〈狂人日记〉旧礼教批判的独特视角[J].2006(12)

猜你喜欢

狂人异化鲁迅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鲁迅,好可爱一爹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鲁迅《自嘲》句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游戏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