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尽在我们的历史论坛
2014-04-29刘志平
刘志平
【摘要】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说过,历史教育有三项任务:一是讲做人的道理;二是讲历代兴衰治乱之故;三是讲历史的前途。历史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必然承担着育人的使命。
【关键词】 历史 论坛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96-01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高二文科实验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特点,推出课前五分钟“历史论坛”活动。
论坛分为三大板块:风云人物,热点解剖,事件追踪。
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者内涵不同,但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要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一定要由历史事件来表现,历史事件必定由历史人物完成。历史现象是历史上较广泛地域、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社会现象,它不是抽象地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要了解一种历史现象,也一定要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论坛话题一:评说历史风云人物
历史课本中的杰出人物很多,学生们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人物,有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等等,走进人物内心,探讨其坎坷命运,评价其是非功过。
从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中,学生们均能不同程度地做出自己的解读,谈出自己的观点,闪耀着思维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芒。
例如:达芬奇的多才多艺,凡高的博爱,曹操的谋略,晏子的机智,杰斐逊的无私,这些不朽人物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令后人景仰。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让学生“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思考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培养“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论坛话题二:说古论今,进行热点解剖
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等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资源与历史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历史论坛活动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历史学科的热点包括两类,一是学科内的热点、如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外交往、民族关系、三农问题等等。二是学科外的热点,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
论坛的选题十分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紧紧扣住时政热点、焦点,既提高认识,又服务高考,更增强能力。在增强兴趣,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思考更深入,拓宽视野,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树立感恩、悲悯情怀,同时将史学界、教育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豁然开朗。
论坛话题三:反观现实,进行事件追踪
历史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中心线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四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七个要素: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个人主观因素。
具体说来,历史事件追踪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
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思考。
③中外问题的对比思考。将中国历史上的事件放在世界历史演变的大环境中予以考察,把同一历史阶段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内政外交予以对比,总能得出发人深思的结论,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例如:19世纪中期中英国力的对比。
④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通过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综合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汶川大地震给予当代人的启示,大灾难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什么性格?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理解温家宝写下的“多难兴邦”的深刻含义?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历史论坛”,无疑是一个鲜活的“百家论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