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绕”的智慧
2014-04-29
学会“绕”的智慧
春秋时期,在楚庄王的治理下,楚国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楚国的运输工具比较落后,马车底座较低,车速很慢,一旦发生战争,不利于运送物资。
楚庄王注意到这点,召集大臣商议将马车底座改高。
楚国令尹孙叔敖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对楚庄王说:“百姓已习惯这种低矮的马车了,如果强行命令,势必会招致不满。”
楚庄王问有什么办法,孙叔敖说:“只要让各地的官府发布告示,就说根据天文历法推算,今年可能会发大水,为了避免洪水漫进房屋,门槛都要加高一些。”
很快,告示发布,百姓都加高了自家门槛。
这样一来,马车再进门时,车底就会碰到门槛,车上的人不得不先下车,让人把车抬过去。
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这种低矮的马车太不方便了,于是纷纷把马车底座改高。
半年后,楚国低矮的马车全都改造完毕。
欲速则不达。太过于直接的强硬要求,往往会招致抵触和不满。这时,就需要孙叔敖这种“绕”的智慧。
(摘自《南京日报》秦湖/文)
你不急,我很赶
一位大公司的高级主管把她的经验告诉我。她刚任主管时,负责带一群刚出校门不久的下属,有一天她跟一名下属说:“这份企划书很急,请赶快完成。”
那人满口答应,没想到,再三催促,暗示加明示,过了三天,才把企划书交上来。
“不是说很赶吗?为什么现在才交?”“是啊,很赶啊,所以我三天就交出来了。”原来那人来自纯朴的乡下,“很赶”对他来说就是三天。
“我本人以为自己的性子已经够急了,没想到在时间观念上,和我的老板也出现过沟通的误差。”她说,“有一天早上,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拿了一沓报告给我,对我说,这不赶,请你处理一下,没想到,下午两点,他就很着急地打电话来问我,‘请问你处理好了没有?”
她才知道,原来老板“不赶”,就是三个小时内要做好,不用说,如果老板吩咐这件事“很赶”,半个小时内非办好不可。
后来,我那主管朋友每次交待事情,都会要求明确的时间指令:“几小时还是几天,要把这件事完成!”
同样的名词,在每个人脑海里出现的定义不同。作为领导,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时钟估量“不急”和“很赶”,要给出明确的时间坐标。
(摘自《大众日报》菜丛/文)
领导如何形成自己的威慑力
1998年发洪水,堤坝逐渐坍塌,洪水就要漫进华立集团厂房,面对洪流,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第一个跳下水去固定那些挡水的水泥袋,他知道一个领导如果不能以身作则,是不能将一个企业带大的,如果这时他表现出一点点的怯懦,后果会不堪设想。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职工纷纷奋力抢险,损失降至了最低点。
在一次谈话中,他坦诚地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家,其地位不一定是权力的中心,而是精神的领袖。我们作为领导者,关键时刻要发挥关键作用。领导的权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我用权比较少,更多的是用‘威。长期以来身体力行,个人行为与企业行为合二为一,才能形成‘威。”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刻做出榜样,对员工心理产生某种触动,并形成一种威慑力。只有这样,每个员工才不会怠慢、不敢马虎,企业的落实力就会越来越强,发展也越来越快。
(摘自《经理日报》魏桂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