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情景”教学法

2014-04-29谭睿光孙婧恩虞路遥

设计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结构场景角色

谭睿光 孙婧恩 虞路遥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因此其知识的传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验为依据,引入“动态情景”教学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结构,尝试“角色转换”与“场景转换”,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关键词:建构主义 动态情景 角色 场景 教学结构 创新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其为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提倡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习过程强调元学习,即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交流”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奥斯的“头脑风暴”理论、米切尔的“终身幼儿园”理论,都把交流、协作、讨论、社会交往作为基本的学习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开设了公开课,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听到精彩的课程,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环境设计教学

随着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环境设计”由艺术设计的一个专业方向,上升为一个独立设置的专业。这反映了社会对设计学的专业化、精致化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建立到如今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当代社会环境及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社会对人居环境设计品质的要求快速上升,其次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内的设计企业面临来自国外的巨大挑战。再者,信息化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了,教师不再是信息提供的绝对权威,这要求教师提供更加精细化、体验化的教学产品。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培养更多具备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从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和设计表现技巧来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宽阔的视野、多维度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设计至关重要。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讲授+课题创作+个人辅导”的三段模式,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是学生建立基本概念的重要环节,但问题是教学的效果一一教师讲授的学生未必能吸收,学生吸收了也未必就转化成个人思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求未知的知识与能力,顺利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实践课程在提供学生开展设计实践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环境设计教学探索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探索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则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師首先成为创新教育的开拓者,做到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从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通过这种合作创造,方可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动态情景”教学法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可以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做”,其特点是单一性、静态性、被动性、封闭性。“动态情景”实践教学强调创造多样性、动态性、主动性、开放性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营造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氛围,创造多样的场景,引入多样的角色。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启发者”、“参与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组织者”与“启发者”。

1.角色转换——静态走向动态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引导”。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与“激发者”的角色,要为学生建立“认知地图”,意识到个人的知识技能与高水准的落差,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欲望。本阶段,教师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平铺直叙的陈述,而是要扮演好“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时而陈述,时而发问。有时课件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共同把空白的知识框架图在课堂完成。理论陈述应该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导入更多故事性强的案例,或者利用逆向思维,大胆假设违反常识的情形,激发思考。应该使用电光笔遥控课件,使教师可以自由的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对话。对理论的分析应该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激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与思维,得出个人的观点。例如在讲授“空间类型与形象”的知识点时,除了基本的陈述外,也可以抛出一些看似违反常规的问题,例如“如果把法庭设计成商店一样的形象会怎样?”、“如果把办公室设计成咖啡馆一样会怎样?”、“如果把医院设计成酒店一样会怎样?”。

第二阶段是“自主理论学习”。“基础理论引导”是由教师主导搭建理论框架,要使教学精细化,需要进入“自主理论学习”阶段。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采取师生变换的方法,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及主动性。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形成小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设计“协作”与“竞争”的学习情景。

把班里学生搭配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数个学习小组,小组研究、讨论、备课,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演讲,这个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探索精神”,实现自主学习。这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由被动吸收者化为主动讲述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的适当的指导与限定。初期的试验往往表明,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有超过60%的学生会对着PPT念稿,这完全违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原则,学生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被输入指令的嘴巴会动的机器,必须放弃依赖,走向独立的思考,发表个人的观点。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教师的组织至关重要,应严格要求:①电子课件必须以图表及动画为主,文字作为标题出现。②不能用打印的讲稿,必须凭记忆及个人理解进行演讲。③演讲时主要面向听众,而不是屏幕,需要时用电光笔指着屏幕对象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了更丰富的角色,从知识的输送者变为思想的激发者。教师设定的主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避免泛泛而谈,对学生的选题给予把关。选题原则:小而明确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应该对课题设定进行细化设计。教师可以考虑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根据知识点设计课题。每组学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点。比如“住宅室内设计”这门课,一般教科书往往只讲述现象,对“成因”少有解释。在“中国传统民居”这个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动脑筋就建筑现象挖掘问题,在这里“问题”本身就含有“情景”的寓意,它是“人不具备跨越所在的彼岸与欲去的彼岸之间的裂缝的方法时所处的一种情景”。比如“为什么窑洞建筑冬暖夏凉?”、“为什么窑洞建筑出现在北方而不是江南?”、“为什么江南民居的色彩是黑白灰的调和”、“为什么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窗户这样小?”、“为什么福建土楼会形成这样的形式?”、“民居的建筑装饰上出现很多动物的形象,都有什么内涵?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必须观点明确,例证充分,且注重语言逻辑性。教师在台下充当听众,同时要穿插点评,激发台上台下学生的互动。并且对每个演讲要做记录及评分,演讲结束要作总结性发言。演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对理论知识及思维能力的验证方式,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于班级人数较多,需要设置多次情景,考察每位学生的情况。

第三阶段是“实践与验证”环节,包括“基础训练模块”和“整体设计模块”。要求学生进入更专业的实践环节,扮演更专业的角色。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往往是理论讲述结束后搭配一个大课题,学生做,教师指导。但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能把大课题拆分成系列“基础训练模块”,理论与实践交叉循环,逐步深入,最终开展“整体设计模块”,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完成一个大课题。以“住宅室内设计”为例,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入门专业课,需要让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流程,建立关于功能布局、空间利用效率、尺度、使用舒适性、空间氛围等概念。该阶段的学生对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及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针对该环节,要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空间及真实的需求,可触摸可体验可丈量。如设计“设计师初步体验一一改造自己的家”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家居环境进行测绘,并设计标准表格,要求学生对家庭生活进行调研,记录流程(1):每天进出家门的行为和玄关设计:通过回忆、询问父母、亲身体验、拍照、拍录像等手段记录不同情景对玄关的使用。例如针对下雨天、冬天、夏天等不同情景的模式,在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主要问题:如换鞋、更衣、取放提包、取放雨伞、取放钥匙、照镜子整理仪容等。(2)厨房使用流程及使用效率: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厨房使用的流程和细节,记录一日三餐的不同使用情景,包括在其过程使用到的电器、厨具、餐具和清洁用具的种类、数量和尺寸、顺序,并写明使用流程和位置,记录厨房围合界面的材质、厨房工作平台的材质、灯光等要素,记录产生脏乱的关键环节及原因,思考如何改良厨房设计,创造“高效清洁健康美观”的厨房环境。(3)卫生间的使用流程及整洁设计:记录卫生间的所有物品、记录卫生间的使用流程、储藏空间,思考卫生间产生凌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4)家居照明设计记录:记录家庭的所有灯源及相应位置、功能、功率、造型、使用体验,要求拍摄灯具照片。

初步调研结束后开展局部空间的设计实践,学生针对每项功能提出其不足之处及改善措施,绘制局部空间的平面放大图、立面草图、透视图等。紧随而来的二次调研是“设计验证与启发”:由于设计的习作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优劣之分,可以创造情景,使学生获得对好作品的体验,并反过来验证个人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应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记录个人在解决问题上碰到的困惑,并带上记录表格、图纸、照相机、卷尺等工具,到优秀案例的现场(比如优秀样板房或宜家家居、专业照明展厅等),对比着个人的设计方案与鲜活的案例现场,学生可以体验基本的尺度和空间效果,并对个人的创作产生启发。

在“基础训练模块”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调研成果,开始整体的概念设计,并作一次概念设计方案计划的PPT制作与演讲。要求学生遵循“提出问题一一设定主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模式,强化思维逻辑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及调研、基础训练模块,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形成一定的理论表述。学生在这次演示中更多的是扮演设计师角色,作前期沟通方案陈述。在设计方案的深入阶段,学生要完成从设计草图到最终方案的确定和表达。教师—方面参与小组方案讨论,同时要引导各小组自行形成概念,锻炼学生自主发展概念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和沟通。也应该引导不同组别之间产生交流。教师在指导方案的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正面否定学生的方案,而是提出不同观点,给学生多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鼓励其形成个人观点。

第四阶段是设计作品的展示和評价。各个小组合作完成的大作业及个人基础训练模块作业要求统一做一个集中的展示。鼓励学生对不同组别的方案进行互评和交流,互评的结果作为得分参考要素。各组选一名代表对本组方案进行陈述,并谈谈对其他组别作品的感想。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各组作品进行评述,并且可以给予学生反驳的机会,以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相互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维的参考意见,以完善个人的理论。

学生不断地转换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内容向听众陈述,因而迫使他们积极钻研素材,分析弄懂各知识点,探讨教材内容,把握知识脉络,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创造性都会大大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快速发展。适当的竞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演讲可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既可充当演讲者,也可充当评判者,锻炼不同角度的思考能力。教师的角色转换也要求其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灵活性,对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2.场景转换一一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基本上在教室完成,很多学校受条件所限,基本上还沿用阵列式的教室布置方式,教室被天然划分为讲台区与学生座位区,教师及学生的角色随之被限定,各自形成封闭的领域,教室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行的关系,只能与左右的同学产生交流。要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必须营造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氛围,动态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场景转换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1)封闭空间内的自由布局

相互隔离的设计专业教室,其内部必须实现可以自由组合和变换,以适应不同的场景设计。比如“小组讨论及小组作业”情景可以由2-6张独立桌子拼起来组成一个小型的工作平台,便于交流;“评图”情景往往需要把作品都摆放在大长桌上,或者贴满墙面;“辩论”情景需要设置“辩论区”、“观众区”、“评委区”,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专业课程教室尽可能布置成工作室的氛围:空白墙面由大面积的软木板覆盖,方便张贴学生草图、作品及教师示范作品、优秀案例;应设置框架型展架,以方便陈列学生的模型作品。

(2)开放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布置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大空间内,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并且形成良好氛围。美国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 raduate School of Design,Harvard university,简称GSD)甚至把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个的所有班级放置在一个5层楼的大台阶式的开放空间内,只需要从高处一瞥,不同专业的工作情景一目了然,它创造了一种真实的情景,使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上,创造了一种快速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文化:B某个小组的成员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从小组的合作者到最边缘的学生,很快就分享了这种创新的概念。教师同样可以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不断完善个人的思想体系。如果没有这种建筑空间条件,也应尽可能突破各个专业教师封闭的形象,改用大玻璃隔断,形成视觉和感觉上的开放,这仍然有利于促进交流和改善教学气氛。

(3)请进来与走出去

开放的教学氛围除了硬件环境外,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文环境”,应该把“企业导师”引进课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比如结合某些模块开展“嵌入式讲座”、“采访与对话”、“设计快题竞赛”等,在企业从事一线实践工作的导师可以打破大学封闭的教学环境,带来多样化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社会场所例如博物馆、企业展览馆、企业厂房等资源,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还不够,关键的核心还在于自主学习,所以校外学习课程必须带着问题去探索,教师应帮助学生准备问题。例如讲述“家具设计”课程时,可以利用的场所有上海博物馆、家具厂如海沃氏、家具店如宜家家居。去博物馆看明清家具前,应设计一些问题并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寻求答案中度过参观的时间。讲述“灯光设计”的内容时可以到某些知名国际企业的照明展示,邀请照明设计专家开展讲座,同时安排向导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展厅非常直观易懂,比如讲色温的概念,在现场看到不同色温的灯光营造不同的氛围和场景,非常容易使学生理解色温概念。也可利用校外产学研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本学院与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在德必易园进行“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展览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展示的设计与展览的建构、制作。学生在此与来自创意产业园的专业人士展开交流并寻求创业支持。

结语

由于环境设计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培养有创新思想、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关键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建构教学情景,创造可供学生探索的环境,并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有动态追踪,可通过对话、演讲、作业陈述、作业展示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调整目标。成果的展示也应该更加讲究互动交流,而不是由教师A评定作品,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参与评价甚至评分,充分调动学生之间开展交流。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扮演的是“激发者”、“引导者”的角色,推动单一的、被动的、静态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向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教学结构场景角色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巧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结构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支撑下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实践研究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以二维动画短片《回家》为例,谈其创作步骤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关于动画人物角色设定中的服饰设计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