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户外围挡设施的创新设计研究
2014-04-29白淼薛文凯
白淼 薛文凯
摘要:公共设施设计理论—直追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结构转化而深化延展,不断发现与时俱进的立足焦点与完善法则,提出新环境下的设施设计新课题。针对人群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随着工程建设施工规模的扩大及私家车辆数目的激增,人们渴望高品质居住环境及配套完善的公共建设服务与相应施工引发的噪音污染及粉尘侵扰凸显矛盾:人们期待便捷出行方式与道路拥挤、尾气污染及安全威胁之间亦存在冲突。如何利用公共户外围挡设施的创新设计避免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种种不利因素、缓和现存矛盾,实现设施设计全新的功能延展与附加,为设施的概念革新提供了细化的理论依据,对未来户外公共围挡设施系统设计提出展望。
关键词:围挡设施 空间特殊性 高科技新材料 创新设计
一、问题目标提出与应用范围锁定
户外围挡设施在满足隔离划分的基本功能外,衍生出现代特性下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彰显了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相对于传统的围挡设施,城市化赋予设施功能的界定似乎更加宽泛:工程围挡设施除了固有的隔离限定功能之外往往配以工程宣传或外体广告达到展示作用,增加围挡设施的经济效益与意识影响;路况围挡除了实现车道隔离与安全提示的同时也常见紧急状况突发时设施的保护现场与警示他人的分流作用。可见现代户外应用的围挡设施以不仅是单纯固有的分隔功能,伴随时代进步与空间需求的多样化,其附加功能将结合科技与能源实现多元更新与突破。
1.1 现有户外围挡设施系统功能
1.1.1 城市化建设的广泛基质
城市化建设主要体现就是不断扩大的建筑群及建筑相关,与此必备的辅助设施即各类施工护栏、工程围挡等。由此,户外围挡设施是伴随城市化的具体衍生而识别度趋高的公共设施门类:密切跟随城市化进程的规模扩大而广泛深入、根植于人群密集区域的空间与生活。
1.1.2 公共意识及行为的可视化与引导约束力
公共意识形态是感性且不易随心约束与任意触感的抽象化存在,是公共行为自觉意识的具体层面体现。作为公共空间内群众共享的基础类公共设施,公共户外围挡设施体现的是生产和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思维观念、审美理念及道德素质等观念,是设施设计与存在的意义可视化检验与认可。其作用不仅停留在表面设施存在与依附的环境中单纯的摆放与使用满足,更应存在于受众者内心的发展变化、吸收、改造或排斥影响设施存的种种心理意识引导力及具体行为的自觉约束力。
1.2.3 特定功能的公共空间设施载体
户外围挡设施的诸多作用是其他工业设计领域研究产物所无法替代的,工业设计完整的领域及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公共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无可替代亦唯一有效的设施载体。此群众共享的资源载体针对具体空间相对应的具体功能是否发挥完善职责意义重大。
1.3 现有户外围挡设施多维度应用现存利弊
1.3.1 与用户及环境的和谐层面
尊重围挡设施功能性主旨的基础上,应结合具体户外公共围挡设施自身特性与用户及环境的地域特殊性进行设计创新,分析围挡设施的合理设计与应用,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融、与用户需求的同步契合。(如图一)
1.3.2 材料应用及技术保障层面
人们生活于城市空间应该能时刻感受到设施设计与存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怀。上至设施的比例尺度、空间划分、材料应用、颜色考究、技术应用、能量供给、循环受用,下至公共意识大众文化的传承和城市新形象的宣传都要体现出围挡设施的材料更新与技术创新。所叫材料是择应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满足人们的通行、活动、休息要求的实际功能,避免陈旧不易维护及易磨损材料;技术层面要拒绝均质化与独立化,要强调空间设施之间的多样性与联系互动,减少因技术单一造成的功能单调与限定,设施单体间的材料应用与技术保障即具有鲜活体验的丰富性,又不失贯通流畅的共享性。
1.3.3 安全性能及功能辅助层面
现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的安全性能不仅体现于保障市民的公共出行及公共空间内的行为安全,同时应用于提高空间内交通机具的损耗及意外的安全保障性能。实现人机双方通过户外围挡设施的隔离分流确保双方安全距离与人流车流的密度的有效监控,实现设施的应用的功能附加。
1.3.4 设施造价及后期维护层面
作为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享用的公共设备,其“公共”二字的提供方所指往往给户外公共设施加以—种强烈的随意受用与免责头衔,此种概念既是对户外公共设施的设置初衷造成严重偏颇与误解;对设施的存在现状也是极大的禁锢与挑战,同时,受众群体伴随着此种狭隘的认知观念,必定降低城市的公众道德素质与公共行为约束力,否定公共设施设立的意义所在,降低公用经费投入产出的社会效益比值,大大消耗城市所赋予的認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化进程要得以推进,爱惜公共设施财物的文化就要得以传承,这不仅需要尊重任何公共便民行为的设施设立,不能单纯的认为公共即代表无约束与无责任而肆意用之弃之,一味的追求“设立”与“存在”的形式假象而失去了真正的便民意义所指。
二、围挡设施应用具体范围的空间特殊性
2.1.1 工程施工一一防风阻尘
目前城市化进程伴随的工程施工会产生粉尘,垃圾及废水诸多污染,而且产生的噪声污染与粉尘侵扰也严重损害工程地域与市容景观的协调性,令工程围挡设施肩负防风阻尘的首要功能。
2.1.2 路段抢修一一安全警示
在工程发生突然事故危及或路况运行安全时,户外围挡设施针对事发点的紧急隔离与修复工作并警示他人变显得尤为重要。抢修现场的路况或周围环境等作业区抢修设置地点要加以考虑。要根据设施实际情况设置安全警示灯光保证夜间功能发挥,提供对维修人员及过往人员的安全隔离与路况警示。
2.1.3 公路隔离——吸音降噪
针对高速或公路路面的车道隔离围挡设施所处环境具有强噪音与尾气排放的烟气粉尘现状,要求围挡设施对噪音的过滤与控制做出努力。保证路况周边生活区域的生活品质与路面交通的脏乱改善。
2.1.4 文物保护——循环拆装
城市化更新进程中难免存在传统建筑文物与全新建筑更新的矛盾存在,为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物的存留,对城市化建设中公共古物的保护与隔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为建造及自然力的破坏,更加强调了尊重保护“历史记忆的符号”为功能主旨的文物隔离护栏设施的推广必要。
2.1.5 人员分流——无缝衔接
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间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围挡设施的设立不仅是安全性能的保障,在尊重心理隐私与素质认同感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机场安检的人员隔离,大型游乐场所的蛇形围挡分隔,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窗口的一米线隔离等,均以其灵活自由的无缝衔接性能为实现人员分流提供安全保障。
2.1.6 车位隔离一一区域限定
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停车位“一位难求”,人员流动大、商业往来频繁区域内更是针对车位隔离的问题不断,究其原因一是政策监管的有效力度较弱,二是公共空间使用分割区域界定不够严明。能够实现绝对受控且区域边界明确强调的车位隔离围挡设施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三、城市化品质进程:围挡设施转化创新概念的提出
3.1 都市噪音污染转化为可用能源
路面施工及行车噪音污染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环境问题。控制噪声污染不仅是环保部门的紧迫任务,而且是保障人性化都市生活健康有序、推进城市化品质进程的重要方面。具体落实于公共户外围挡设施的设计上来,不应简单的将噪音污染与可用能源的转化理解为技术的高科技化,其客观上是指采用可持续策略,实现或接近零污染且美观实用的户外围挡设施的设计、材料、技术建造的动态全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意义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单纯强调外观、华而不实的传统静止设计模式。
3.2 动态扬尘污染转化为静态粉尘回收
如何实现动态的粉尘(PM2.5等)污染转化为静态甚至固态的可回收物质从而服务生活是外公共设施在保证城市化品质进程中的创新研究。由此粉尘不仅是一种单纯意义的污染物,通过与公共户外围挡设施的功能性结合,依据现有的技术可以对回收的粉尘加以控制与利用,实现户外围挡设施固化回收粉尘的积极作用。
3.3 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
近几年来,智能高速的概念日益成熟,带动了相关公共隔离及安全保障设施的技术进步与概念革新,高端智能化辅助驾驶技术被应用于隔离设施的核心设计部分。通过系统等功能对隔离设施设计的概念创新,变单纯人体行为意识受控转化为机具行为的智能导航,即“受控于人”转化为“智能机具与设施的理性监控”,实现在人、车、道路环境三要素中最佳的安全性人机保障。
3.4 地域人群流动性转化为共享城市归属感
体现在城乡的之间的人群流动迫切需求人员、设施、环境共同载体的城市自身的理性规足与感性认知;满足人群基本的生活需要进而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即所处城市赋予的亲和力与归属感。城市内部公共设施标志着城市的文明度与包容性,不仅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功能及服务,更易于给受用公众带来城市缩影的亲近感与归属感,对完善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多功能特性及构建归属感城市、营造“家”的氛围功不可没。
3.5 受众设施的公有意识转化为共有意识
如何使户外围挡设施的政府公有转化为众人共有的思维转变,从心理层面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由资源共享上升到理念共享,由社会资源转化你我共有的社会公共设施及同有的社会公共系统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转变这一认识,将是当下对公共设施最强有力的维护,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亦将展现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与城市文明,推动城市文明及设施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化、准确化。
四、转化创新结合围挡设施设计的协同性意义
4.1 确保生活品质与公德素质提升的同步性
户外围挡设施的创新设计,要意识到当代设计的重心已从强调“功能与造型”的物质阶段迈入强调“文化氛围”、“情感交流”的非物质阶段,这不仅是传达群众生活水平需要通过设施引导产生心理认可及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时代特征下城市化品质与公德素质协同提升的谨慎考虑。
4.2 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应用的同步一体化
材料是设施设计中的物质表象要素,科技是是科学、技术、工程前沿的技术族群,二者为影响、补充与促进。以高科技为设施内核、新材料为设施肌理的户外围挡设施设计理念备受关注:对环境、地域、时代、观念等因素的多元适应的材料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引入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绿色可持续环保科技及材料以其极强的时代设计感渐入佳境;考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性的互通性能明确的技术材料理论亦渐受关注。公共围挡设施设计中具体材料的选择已不仅仅是实现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功能,而更注重的是技术材料在设施设计整个生命周期里与环境的相容性和协调性,所以材料的合理选用及技术的匹配不仅涉及围挡设施的的功能语义与形态表象,现有科技的革新与可实现性,且要考虑设施设立的经济成本和及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高科技与新材料设施设计及应用的同步—体化。
4.3 完善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良好的围挡设施功能完善发挥为城建进程与市容景观的互助协调共用颇多:明确的功能隔離分区实现对城市空间规划的有力约束,清晰严明的划分市政公共与私人空间,抵制空间混乱与违章建筑的存在;确立行之有效且便捷广泛的垃圾分类及处理终端;建立围挡设施对污染源的隔离与减少污染扩散;实施可持续的围挡设施概念,降低能源的过渡消耗与资金的重复浪费。
4.4 推进城市化建设与环保理念的和谐一体化
城市的进步促进环保理念的推进往往不能同步,究其原因为城市细节没有按照人的需求去设计规划与管理。应从^与公共环境的连接点—公共设施一出发去实现城市的人性化与宜居性,为实现公共围挡设施所赋予的这一目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将环保理念延伸至设施细节及功能跨越,控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实现城市建设与环保理念的衔接性与—体化。
五、结论
5.1 创新设计研究结论
公共户外围挡设施的设计创新研究针对的是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应用普遍、功能繁多的围挡设施。就其设立及应用的现状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与整合,结合高科技新材料提出针对现有围挡设施传统意义的革新与功能的延展,并提供了实现创新设计概念的具体理论实践支持,力求完善户外公共围挡设施对城市化品质生活的互惠作用。从这一设计理念的内涵来看,其不仅顺应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而且更被现今中国社会状况所必需。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设计体系和通过设计引导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均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