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的跟风报道
2014-04-29尚丹丹刘张利
尚丹丹 刘张利
摘 要: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具有传承知识文化、反映百姓诉求、正确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市场经济下,媒体的同质化倾向明显,大量跟风报道使得媒体、新闻起到了反作用。本文从媒体的跟风报道出发,针对跟风报道的成因、影响以及与新闻策划的异同,从自律及他律的角度,分析媒体如何合理进行跟风报道。
关键词:媒体;跟风报道;新闻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
一、跟风报道
什么是跟风报道?至今,媒体行业还没有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跟风报道,就是指当某件事经一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时,往往造成多家媒体对该事件前因后果的揣测或对类似事件的大力报道,媒体过分夸张地将一些常规事件以一种“偶然”、“新鲜”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以此引发受众在一段时间内对该类事件的重点关注,形成一种高密度、全方位的报道态势。
二、跟风报道的成因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量跟风报道占据媒体行业的主流。造成跟风报道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根本原因:媒体市场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媒体也逐渐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由原来完全依靠垄断优势逐渐转变为以服务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1]媒体的经济创收也由过去单一的党和政府掌控转向多元,受众和广告商成为媒体的主要财源。
为增加经济收入,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就不得不迎合受众的需要。当一件新闻报道后引起热议时,为保持新闻事件的热度,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不同媒体似乎约定成俗地聚集力量于该事件或类似事件的报道当中。
2013年4月15日复旦研究生中毒案,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媒体看好时机,针对受众对校园命案的好奇心理,“一窝蜂”似的在16、17日两天接连报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西南昌航空大学的三起校园命案,甚至又联系起十九年前清华大学朱令的铊中毒事件,一度将校园暴力案件这个话题推上舆论顶峰。公众议论声沸沸扬扬,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而作为新闻报道主体的媒体,也收获了阅读人群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原因:媒体责任意识缺失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同时又是百姓的利益体现,新闻媒体除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外,更有具有责任意识。而如今,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媒体责任意识缺失,造成假新闻、失实新闻大量泛滥,在对新闻报道时只求经济效益而弱化了媒体的教化功能,进而只求新闻博人眼球,吸引受众数量。
三、跟风报道与新闻报道策划
跟风报道与新闻报道策划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从内涵上说,二者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目标,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目的地进行信息传播的行为。从目的上,都是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从意义上说,跟风报道与新闻报道策划都是对新闻报道主动权的掌握,为充分发挥媒体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合理性,促进媒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不同的是,新闻报道策划更多地侧重于对未来报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实施的一个过程,而跟风报道更类似于新闻报道策划中的非周期性报道策划,是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往往是新闻话题引发在先,跟风报道活动在后。它突破了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单一媒体的限制,由不同媒体对已发生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跟风报道,深度挖掘该事件的前因后果或发散性拓展类似新闻事件,短期内在社会制造一个话题影响。
四、跟风报道的影响
当然,跟风报道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对于它的存在对新闻报道内涵及传播效果带来的改变,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分析。
(一)正面影响
1.挖掘新闻,保证关注
媒体对某一事件进行跟风报道,能够集中力量全方位地对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将调查、采访所得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给受众以使受众了解事件。[2]
今年8月24日发生的山西男童被挖双眼惨案,媒体从最初的事件新聞报道,到后来关注警方破案进展、男童病情、男童家属,不断对男童家庭恩怨进行挖掘,形成一种引起关注、维持关注、创新关注点的跟风报道格局。受众从最初单一的了解事件到后来逐渐明晰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对男童后续治疗持续关注,关注度贯彻始终。
2.拓展新闻,形成话题
媒体除对一件事集中报道外,常常在一件事的基础上关注在相近时间段里发生的该类事件的新闻报道,由此引发社会的普遍现象感,形成某一话题的讨论与关注。
近来发生的医疗暴力事件,10月21日,广州广医二院3名医生被打伤;24日,北京120急救车组在一起救护过程中医生被打伤;25日,浙江温岭三位大夫死伤于患者刀下。[3]几日内对同一题材新闻事件的跟风报道,引起社会对医患纠纷的普遍关注,在社会各界形成舆论话题——医疗暴力如何制止。
(二)负面影响
过度的解读新闻事件背后,容易错误引导公众舆论。当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被挖掘后,为了吸引受众,维持热度,媒体往往充当“福尔摩斯”的角色,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妄加猜测,甚至先于司法机关之前进行“媒体审判”。如四月份的复旦中毒案件,媒体跟风报道嫌疑人林某的私生活,甚至根据林某的微博来推测林某的犯罪原因及具体行凶手法,公众对这件事的舆论导向发生偏差。
当然,一些跟风报道只顾前不顾后,当热度退去,又是跟风似的停止对新闻的报道,致使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观众了解到的仍然只是片段式的事件过程。
五、跟风报道合理化
跟风报道不能简单地评定为好与坏,我们相信,它的出现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更是有其必然价值。
对于跟风报道的合理化改变,首先,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确定好选题及舆论的正确导向,其次,媒体要加强创新意识,在遵守新闻从业道德的基础上创新新闻报道的视角及方向,严格把好质量关,最后,媒体的上级监管部门也要严格监控跟风报道的态势,从制度上严格管理。只有三者结合,做好自律与他律工作,才能逐步推动跟风报道走向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媒介市场化[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aTp2a8KvyLlNdhCPvA6pjn7frOGVEQId92iU9B8iDpO31GXUrzJD-tkVVed2_vm6eiEhRDw4H1HawUbqy10B_.
[2]周闻杰.跟风报道背后媒体责任的缺失[DB/OL].http://qnjz.dzwww.com/gcypp/201310/t20131017_9017893.htm.
[3]杀医案频发 谁来拯救医生?[DB/OL].http://help.3g.163.com/13/1028/11/9C94HPUQ00964J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