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动物的隐喻研究
2014-04-29王学威
摘 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从一种修辞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认知手段,成为人类思维和生活的重要方式。动物隐喻作为隐喻的一种,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吸引了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然而,虽然国内外学者在英汉动物隐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却较少从“会话目的”这一角度对动物隐喻进行研究。从语用学中的会话目的出发,分析汉英动物中动物形象所具有的隐喻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在会话中隐藏的隐含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会话目的;动物隐喻;隐喻意义
作者简介:王学威(1990-),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语用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2
1、引言
从传统的修辞手段发展到一种新的认知方式,隐喻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其所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视角。他们认为隐喻不仅属于纯语言范畴,更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1]。同時,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人类的思维和推理大体是基于隐喻的。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 ,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2]。由于动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动物比较熟悉,在日常交际中,用含有动物名称的各种表达方式来隐喻他人也就显得较为常见。而在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更是不容小觑的存在。本文从语用学中的会话目的出发,分析汉英动物隐喻中动物形象所具有的隐喻意义,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会话中所隐藏的隐含意义。
2、会话目的和动物隐喻
在日常交际中,会话者常常通过不同的动物隐喻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以期达到自身的会话目的。
2.1“驴象之争”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最后一场辩论围绕伊朗核问题展开,关于此次辩论的新闻报道很多。其中一篇题为:奥巴马罗姆尼第三轮辩论最新盘点:恐怖组织或剑指伊核,“驴象之争”聚焦海军。
在此,“驴象之争” 代指美国政治竞选,也是美国两党制的喻词。在 George Lakoff 和 Johnson 的概念隐喻框架之下,动物隐喻中的源域是动物,目标域是人或与人有关的行为,人们利用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似性把人类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在此,“驴”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或“驴象赛跑”。民主党与共和党分别以驴和象作为自己的象征。
那么,“驴象之争”源何而来?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哈泼斯周刊》上,先后刊载了政治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的两幅分别以驴和象比拟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漫画。后来,纳斯特又在一幅画中同时画进了象和驴。画中,两只动物分别坐在以白宫为支点的跷跷板的两端,时高时低,以此比喻当时的两党竞选。该漫画问世后,两党都欣然接受了这两种动物。自此, “驴”和“象”演变成为美国两大党的象征。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也就以“驴象之争”隐喻美国两政党间的争斗。
2.2其它动物隐喻
2.2.1关于“狗”的隐喻
例(1)A:他怎么能这样,真是狗眼看人低。
(2)他被人利用了扣在南京,结果变成蒋介石的走狗了[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例(1)中出现的话语。相传,狗看东西时,把大的东西看小、把高的东西看矮。结果,狗对比它高大的动物都敢咬敢追。因此,形成了这样一句语——“狗眼看人低”。这一表达的目的是将源域即“狗眼”,隐喻成为那血喜好谄媚、奉承的势利小人,意在指出这些人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而具体到例(1),说话人A则通过这一隐喻表达了对“他”瞧不起他人的不满,以达到指责、批评“他”的目的。在例(2)中,“狗”喻指“那些仗势力欺人的人”。
2.2.2关于“龙”的隐喻
例(3)A: What about your neighbor?
B: My neighbor is a dragon.
B的回答是一个典型的动物隐喻。从表面上看,它与A的问话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B很好的回答了A的问题。大多数人一听到这句话就会懂得 “dragon”的语境含意。在中国,龙有着吉祥、富贵等寓意,但在西方,龙则代表着暴躁,易怒。所以B这句话的目的意在表明:His/her neighbor is fierce and unfriendly(他的邻居很暴躁、很不友善)。
2.2.3关于“猪”的隐喻
例(4)A: 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是头猪!
我们知道,隐喻是建立在事物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存在的必要条件。隐喻中出现的喻体和隐去的本体有类似处,有共同的适应性。这也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原则[4]。诚如例(4)所示,A把“猪”身上的特点嫁接到与他对话的人身上,意指对方犹如猪一样笨。
2.2.4关于“马”的隐喻
例(5)A: 运动会上,XXX像一匹奔腾的黑马奔向终点,赢得了观众的热烈的掌声.
例(6)A:在这次期末考试中,XXX一下子从班级的后几名,蹿升到前几名,是最大的一匹黑马。
例(7)C: He is the dark horse in the president election.
例(8)D: He is always a dark horse in any championship.
例(9)F: The XXX Team has become the dark horse of this march.
黑马原指一匹预期不会赢得比赛,却最终在比赛中取胜的马。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出现黑马”对一个初出茅庐却取得了好成绩的运动员(队)加以报道并赞誉。《现代汉语词典》对“黑马”给出的注释是:“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而以上的五个例句,说话着为了表达对意外出现的优胜者的惊讶之情,都不约而同都选择了“黑马”这一动物隐喻。
2.2.5关于“鸟”的隐喻
同样,先看例句,
例(10)A:“Aren't we the early bird? said Tommy, as he turned over.”
B:“My, my, you are the early bird, Fran.”
“早的鸟儿有虫吃”,相信这句话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那么,“早的鸟儿有虫吃”有什么样的会话目的呢?为什么例(14)会选用“the early bird”这一隐喻?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首先,early bird作为源域,与作为目标域的人类有相似之处。早起的鸟儿,相对于其它鸟儿来说,将有更多的机会捉到虫子。同样,倘若我们较早起床,或较早的到达某地,我们将会更好的机会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在英语国家中有这么一句俗话---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与中国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相对应。如例(14)所示,我们可以到特定的语境下,适当的应用这一动物隐喻,来达到会话目的。
3、结语
语言作为交际的手段,只有交际双方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成功,并最终产生交际效果。语用学认为,说话人说的话最终要听话人理解了才有意义,这就要求听话人不仅要明白说话人所说话语的字面意思,更要明白隐藏在这些话语下的真正含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虽然不同的动物隐喻给人的形象不同 ,不同的动物隐喻所强调和说明的特征也不同,但其都是说话人为了达到自己的会话目的而采取的语言表达方式。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动物隐喻是说话人为了不直接解释自身态度、想法而采取的一种言语表达方式。借助此类表达方式,说话人间接地达到自身的会话目的。
参考文献:
[1] Lakoff,George,& Johnson,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們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72.
[3]项成东. 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8, 32(3):239-246.
[4]匡方涛.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2002,(4):42-45.
[5]张春隆.论语用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