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虽着一字,亦得风流

2014-04-29阮杰华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2期
关键词:多义性

阮杰华

【摘要】在《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给几个画面让学生机械的欣赏,而本文试图打破这个模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认识,以一字高度点画春景的神韵,从而让学生真正的理会到《春》的魅力。

【关键词】一字法 多义性 传统审美 创造性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3-02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经典美文,其作为散文的范本影响了数代人,正因如此,其文本经过多年的教学浸泡,在教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教学要在这种前提下有重大突破,绝非易事。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经过多次的思考,对这篇已形成固定教学模式的文章做出了较大的教学模式调整。

既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它的解读就存在多义性,但现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都是围绕“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来赏析,在教学上竟然如此单一,很多老师感叹:长恨春归无觅处。可悲夫,如果这篇文章只分析写法,那么春天的灵性又到哪里去了?这样虽然称之为发现式教学,但这是伪发现,学生都踩着考试的点去分析了,哪会进行什么审美的思考,哪会发现春的情趣,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罢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现在我对《春》的教学构思作一次浅俗的解读,这也是为品读中华经典美文做一次抛砖引玉。

《春》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写景状物的手法和思路外,与其同样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那如何才能做到并得到一次有效的反馈,下面我便针对如何对以“一字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进行阐述。

春天的气息散播在每一个角落的景物里,我们如何才能感受到春天的恩赐?我们把目光放到审美享受中,体察春带给人的审美意趣。若无美的微察,则难以企及朱自清的境界。

我一开始便给学生一个范例:雨_____春,我在中间添一个“织”字,给他们解释我选这个字的原因,因为这是春雨,它不寒冷,亦不凄清,打在身上的感觉虽微凉,但相对冬天的寒冷来说,已经是倍感温暖。这时的春天便如一个伟大的织师,为大地织上一层保暖的轻纱,为万物带来温暖与滋润。再让学生去寻找另一个他们认为更好的答案,同时告诉我原因。有些学生选了文中的一个“罩”字,因为这纱是罩在大地上的,细想这一“罩”,确实存在不少乾坤。因为春雨轻薄而不滂沱,所以一罩下来不会遮蔽景物,加上傍晚时分的一点黄晕的光,行人便如细点般游离在这乡间小路上,这便是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它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传统。若还想让学生感受这幅画的美,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引导。这层黄晕便是水墨点染出来的雨意与温润,存在着一种朦胧美,这轻轻的一“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便出来了,这便是春的娇羞。同理,用“染”“晕”去点春雨的神韵,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要引导学生感受春风的美,那就不太容易了,因其无形无色。有的学生比较直观,用了一个“吹”字,但就是显得伧俗。而作者却独辟蹊径,从触觉和嗅觉上写风。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来提炼出动词。有的同学已经慢慢意识到 “抚摸”二字内含乾坤,它跟这吹又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自己说。因为抚摸正恰到好处,它点明了一种温和的力度,如母亲的手,这种接触是温柔的,正符合春风的特点,所以浓缩为一个“抚”字;也有学生找出了“酝酿”,浓缩为一个“酿”字。这种春天的气息是通过积蓄了整个寒冬散发出来的,如果多年陈酿打开了封土,香飘四溢,同时,这空气中多了点微湿的酒气、水气,这又是入画的一景。如此看来,用“酿”既典雅又形象。前面的动词可算是对风作正面的描写,而我們还可以引导学生找侧面的烘托,如鸟声、笛声,这一切的声音融入了春风里,犹如是对春的歌咏,一个“咏”其实也是恰如其分的。那么万物之灵的人呢?都出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个“迎”字既写出了对春的期盼,又写出了大家的欣喜,整个画面便充满了动态与感情了。

下面我再来阐述如何以一字点出静物的神韵。

本处静态的春花,要用一字浓缩其神韵,着实不难,因为在百花争艳难得世界里,其画面感实在是太强了,找一找这一段的一些动词,都是现成的,一“赶”一“闹”,学生都是比较容易找出来的,“花赶春”,一种迫不及待的急切,便应合了作者的“盼望着,盼望着”,“花闹春”也应“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意。

学生们能通过这看似不动的春草能感受到春天的萌动吗?有些困难,因为草才刚刚长出来,太短了,尚未能摇曳,但作者独具匠心,把这个草长的慢镜头进行快播,动态便出来 ,学生可能会很容易便找出了一个“钻”字,但“草钻春”不好听,也说不过去,那就让他们换一个词吧,换一个“探”,便能够把草偷偷钻出来情态刻画出来了。后面作者放眼望去,“嫩嫩的,绿绿的”便可以使一“绿”字,巧妙的把形容词当动词用,与古人“春风又绿江南岸”相契合,也正中作者下怀。用“探”用“绿”都是不错的选择,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

以上就是本人对《春》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探究,总的来说,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新问题,而整个过程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算是正真的发现式教学,它会花较多的时间,但对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而言,可以让学生收获更多的东西。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让我们来概括尚不算难,问题是如何把老师懂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的。学生如何去浓缩这个字,将成为这堂课的难点。不过也是有方法可寻的。最简单的便是拿现成的动词,甚至形容词,如“织”“闹”“晕”“酿”“绿”;若发现取了现成却不甚顺口,便再换一个相近的,典雅的,如把“钻”换成“探”;若还是没着落,便要从这个画面中另取新词,这种情况是最难的,它要求学生有一点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以一字法点刻神韵,正是古代文学家们所追求的境界,只是在当今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中,逐渐被人忽略,而且是不能不撇去而已。但它既考验了学生的高度的概括能力,还反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其实当用现成的办法发现毫无意趣时,效仿一下古法,反而能够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多义性
多义性角度下壮锦纹样的美学特征研究
贵州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标识点布局设计分析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多义性路径标识系统建设及运维模式初探
马雅可夫斯基讽刺喜剧《臭虫》再解读
空间关系视角下介词on的多义性研究
谈如何诠释新闻价值的多义性
ETC收费系统多义性路径精确计费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