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不足之我见
2014-04-29谭鹏张清
谭鹏 张清
摘要: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需要环境道德教育。中学地理教學中渗透环境教育重要重大。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地理与环境教育内容的关联性;通过调查分析方法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不足因素,提出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教育地理教学有效途径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但长期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导致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损害,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沙尘暴、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破坏等。加强环境教育、实施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人民关注焦点。
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最重要方法就是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属于德育教育范畴,目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追求环境道德信念形成,养成环境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成长阶段的环境教育对增强他们环保意识,提高环保信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有效性。中学地理教学应该有效地利用地理学科平台,渗透环境教育,承担提高未来公民环境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认清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关系,找出环境教育不足成因极为重要,利于促进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有效实施,增强其学科教育教学功能。
1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渗透的联系
11环境道德教育与地理学科内容目标取向的耦合
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环境问题加重现象,初中地理教学就把资源观、环境观等环保教育内容融入教材,环境道德品德培养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成分。目前地球环境污染问题概括为八大要素: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臭氧层破坏、化学公害、水质污染、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不断减少、核威胁,这些环境问题都能在地理课本中找到与它相关的知识。这与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地理学科在渗透环境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地理教学倡导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认识现实地理环境同时,产生对人类赖以生存地理环境亲近和关注,对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疑问和探究,合理环境评价,环保观念内化成个体价值体系,产生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环境教育离不开地理教学,离开环境教育的地理教学会及大地削弱学科教育功能。
12初中生心理发展水平与环境教育层次的关联
环境道德实质上是社会环境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环境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包括环境道德认识、环境道德情感和环境道德行为。环境道德认知是学生个体环境品德核心,有效地环境教育可以获得环境道德认知,提高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情感需通过情景触动获得体验,环境道德行为受制于环保信念,道德行为需在实践中反复实施,最终形成习惯。环境教育目的就是促进有效环保行为实施。从“知”、“情”发展到“行”需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层次。
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期,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其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观察发展具有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思维发展仍然以“经验型”为主。初中阶段的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也就是说品德虽然具有伦理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在环境道德“知”的基础,动之以“情”,抓住这个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可以增强环境道德情感和环境道德意识,规范环境道德行为,由他律到自律,提升环境道德层次,形成环境道德信念。
2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不足的主要因素
21初中教育观念偏执,影响学科环境教育功能
初中属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受应试环境影响,现实的初中教学造成实质是实施“升学教育”,“主科”理直气壮,地理“小科”底气不足。过分地追求升学率使地理课时被几度压缩,地理教师工作热情受挫,精力和设备投入不够。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的初中地理教师是拿着教材边看边讲,没有教具和多媒体。教育教学理念的偏执是影响地理学科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最重要原因。
22缺乏环境教育目标结构的整体认识,环境教育渗透程度不足
221注重环境问题知识记忆,轻视环保技能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主要形式,作为环境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地理课堂注重地理知识记忆,忽视情感激发。教师虽知晓环境教育重要,对教材涉及环境教育内容有所把握,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把以初中结业会考为教学指向性目标,过多注重环境问题知识记忆。在涉及环境内容教学时,能结合实际环境问题进行阐述,教学的效果对增强环境意识起一定作用,至于怎么做、如何做,多数教师还是因课时少或其他原因不加以启发指导。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对不了解“低碳经济”、“替代能源”、“绿色农业”,学生知道的多考试备考的环境知识概念,环境技能知识教学没得到得不到重视。
222方法运用不恰当,忽视学生参与和情感激发
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很强,环境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教育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实现对环境教育的目的。但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中多实施讲授、读书指导方法,突出教师在环境教学中主体作用,不考虑中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参与不强。在教师传授、灌输下,学生不仅得不到环保技能训练,而且在情感动机不足的状态下,也影响环境知识习得和迁移效果。
23缺乏实践教学,环境教育与模式单一
一般来说,环境教育有三种模式,即课堂渗透模式、实践活动模式和独立设课模式。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环保知识应用于实践,去认证,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强化各项专业技能。调查显示,初中学校以安全、课时少和社会资源少为由,很少开展与环境教学内容相关地理实践活动,少数学校“虎头蛇尾”的综合型学习的参与人数不足5%。这种以课堂渗透为住的单一模式,无法让学生真切认清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缺乏强烈环境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环境道德发展停留在道德认知水平上,导致“知”、“情”、“行”脱节,言行不一。
24环境教育评价目标不明确
教学评价目标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判。有效的环境教育目标能促进环境教学有效实施。从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对环境教育评价标准来看很不合理,注重环保知识掌握评价,缺乏一套系统的对环境教育是否达成的一个评价标准,致使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31端正教育观念,重视地理学科环境教育作用
学校教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领导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上,看待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价值,切实在地理教学中全面开展环境教育。学校在开展环境教学,既要看到环境教育的过程,也要重视环境教育的效果,环境教育的效果應与教师的环境教学成绩挂钩。环境教育仅仅在学校中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环
境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呼吁全社会重视环境教育。
32挖掘教材环境教育内容,选择有效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材料,地理教材上的每一单元、每一节基本上都渗透着环境方面的知识,不少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每一章、每一节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的同时,深刻挖掘地理知识所包含的环境知识,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教育的目标,将环境教育设计到所要讲授的内容中,根据地理知识的内容来选择具体的讲授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来设计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实例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比如讲我国的水资源的时候,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五十个国家之一,虽然总量很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较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之又少,加上我国大部分河流和湖泊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水污染,我国水资源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非常严重,是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水资源的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33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注重学生的环境情感和道德教育
结合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乡土地理是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学生一直生活在自己所在的家乡,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地理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乡土环境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家乡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让学生亲自切身去了解和观察家乡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带来的严重危害,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切身的感受还可以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环保意识,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渗透。
34利用网络环境信息开放性,拓展环境教育空间
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时非常迅速的,环境问题无时无刻都在给我们提供着新的信息,也就是环境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加强信息的开放性,环境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教师在对某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渗透的时候,就要积极的搜集这一环境问题的多元化信息,也要体现出这一环境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比如讲滑坡和泥石流时,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35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
近年来环境的破坏严重,许多国家相继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条文,明确规定了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所要接受的处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也相继推出,比如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水法,大气法和土地法,在地理教学中为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有关法律,让学生明确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意义,让学生明白破坏环境不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更是触犯法律的表现。在地理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要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规,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