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博爱文化在构建校园和谐文化中的作用
2014-04-29吴洪菊
吴洪菊
摘要:大学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追求和谐的大学文化其本质就是倡导博爱理念,培育和弘扬博爱精神为核心的大学博爱文化。努力探索大学博爱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推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博爱文化构建和谐文化
一、弘扬大学博爱文化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构建校园和谐文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把追求至善教育作为最高境界,把博爱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用博爱的胸怀、博爱的氛围、博爱的文化底蕴和校园环境去升华大学教育的“真善美”。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和谐”也成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诉求和核心理念。博爱文化在高校的弘扬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内在需求,通过弘扬博爱精神的文化凝聚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主体意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此来积极指导我们的实践,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铺平道路。
二、积极探索以博爱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途径,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探索大学博爱文化建设途径,将博爱理念体现在大学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博爱精神引导和塑造广大师生员工,人人有博爱之心,从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并积极引导师生服务社会,参与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一)践行以博爱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一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不仅决定着大学的今天,更决定着大学的明天。以博爱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正是迎合了现代大学更好地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博爱育人”的办学新理念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提出的,具有传承性、创新性与时代性。“博爱育人”理念蕴涵着中华文明浓厚的教育思想,遵循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博爱育人”办学理念的目标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高校践行这种新的办学理念,博爱精神才能得以弘扬,才能在教学与管理中更好地得以发挥,并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博爱育人”的办学理念要求全体大学人做到以爱教学,以爱管理,以爱待人,更重要的是心怀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爱人、理解人。高校的管理者要做到管理中有爱,体现人文关怀;高校的教育者要做到教学中有爱,把爱的光辉洒向每一位受教育者和他人;高校的大学生要学会珍惜爱、懂得爱,用自己的行动来关爱周围的每一个人,要爱护我们所在的自然与环境。高校只有加强对博爱育人理念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落实与践行博爱精神。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数年的学习、努力和探索,把“博爱塑魂、质量为本、特色立业”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坚持人文精神、坚持以爱“化”人作为弘扬与培育博爱精神建设大学文化的一项最根本的有力措施,对高校博爱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创建全员育人的大学博爱文化体系
大学博爱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大学博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起全员共建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的博爱文化建设模式,另一方面,要发挥有博爱之心的大学人在大学博爱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应该倡导尊师爱生;教师、管理人员之间要互相尊重,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爱教育,爱学生。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来教育、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时,对学生关爱,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的严,形成严谨、严格的教风,以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来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反过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要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要关爱身边的人,做到无私的奉献。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要改善工作作风,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我们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对他们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努力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種诉求,要畅通渠道,及时了解,及时解决。学校开展胡各项活动和制订有关政策时,教育者要多做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大学博爱文化建设体系,形成和谐的博爱文化氛围,进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博爱文化建设模式
大学博爱文化包含四个方面:大学博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这四种文化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构成大学博爱文化的有机整体。博爱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是大学博爱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博爱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大学博爱文化的建设必须将这四种文化充分地协调起来,遵循每种文化建设的原则,探索有效途径,尤其要清楚地认识四个文化层次各自的主导者与主体并明确其责任。如在博爱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主导者是学校,学生协同营造;在博爱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只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将主导者与主体参与大学博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才能极大地促进大学博爱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 建立完善的大学博爱制度文化
建设大学博爱制度文化,要始终把弘扬博爱精神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把大学人的爱心和责任体现到大学组织管理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和学生工作制度等主要的制度文化建设之中。大学组织管理制度对
于一个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序的组织管理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大学人要自觉践行博爱精神,把大学人特有的爱心与责任融入到大学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之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每个领导班子要明确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落实或实施某项政策决定时,要体现出对大学和大学人的关爱与责任。每个领导班子成员要心怀博爱情怀,把博爱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头脑,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把博爱育人这一理念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与管理之中。要充分调动各级组织管理者的积极性,将博爱理念融入其中,让大学人感受到浓厚的爱人气息,使大学人饱含激情地投入到各自的本职工作中去,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事业的科学发展。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的教学工作制度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教学工作制度中,要做到始终是为了教师的一切,为了教师的利益,体现出对教师的关爱与负责。教师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只有满足了教师的切身利益,让教师真正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党的教育方针为高校规定的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博爱学生工作制度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着这个总目标来展开,弘扬博爱精神,建立完善的大学博爱学生工作制度要坚持以生为本,处处以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為目标,体现博爱的关爱。
三、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大学博爱文化对校园和谐文化的辐射作用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树立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也是大学博爱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博爱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有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更深远的作用,更直接的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产生辐射作用。高校要想培育出一代代开拓创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自觉践行博爱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主力军。就要不断加强大学博爱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大学博爱精神文化、博爱制度文化、博爱环境文化和博爱行为文化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大学博爱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并积极有力的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四、大学博爱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起着推动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大学文化的活力也在于创新。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博爱”思想,围绕培育人才这个根本目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友爱基础之上的,唯有博爱方可沟通人的心灵,而心灵的沟通可以跨越认识上的鸿沟,可以缓解人际关系中的恩怨情仇,可以提升人的品格,进而促进群体的和谐、学校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使人心团结、校风淳朴、学风浓厚、师德升华;有了博爱,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才会互信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才会产生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巨大合力,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对校园和谐文化的更新发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欧嘉瑞人际沟通分析——TA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周海燕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研与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