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开花

2014-04-29韩坪均姚温丽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

韩坪均 姚温丽

摘 要:一位世纪的见证者——巴金,永远地去了。生命曾如此绚烂的开花,花落之后,却余香不褪。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作家伟大人格的一面旗帜,一个典范。他在《随想录》中的“说真话”,他的自省、忏悔和自我剖析,他对历史的深刻地反思,让人们为之起敬。有人因此称巴金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关键词:巴金;《随想录》;知识分子的良心

作者简介:

韩坪均(1982-),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姚温丽(1980-),女,汉族,河北沧州人,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2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阖然长逝,留给人世间无尽的追思。中华大地,人们不约而同地缅怀着这位真诚的大师,回味着《随想录》中深沉的反思情怀。

在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那段灾难性的岁月后,人们大多揭露批判“四人帮”,把全部责任都推倒了这些历史罪人身上,而疏于对自身的检讨和反思。他们不愿意再回想那段痛苦与艰辛,他们对种种不人道不公平的现象很木然,只想在重获自由的生活中平淡度日。对历史尚且想抛开、想忘记的人,又怎会拿起解剖刀刺向自己?而正确的、真实的思想,如何绽露在阳光下?巴金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考。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历时八年,完成了一百五十篇的散文巨著。这部书是巴金作为自己毕生阅历的总结,尤其是对文革的回顾、反思,揭示了他真实的人格和文品。他把流逝的岁月重新拾捡、审视,从灵魂深处对自我进行无情的解剖、深刻的反省和忏悔,同时也对民族、对历史进行了深深的反思,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素质拯救一代人的灵魂。因此,得到了无数的人敬重与爱戴。学术界公认《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1]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心的书。

一、“良心”的形成

“巴金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有着博大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怀” [2]。人道主义是巴金铸造自己“知识分子良心”这一人格的原动力和精神支柱。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仁爱”上,这种爱来自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祥和温柔的中国传统妇女,她虽然出身贵族,却没有那种贵族的傲慢与刁难,她常常教育巴金待人宽容和善,要同情怜悯那些穷苦的仆人,要平等的对待他们。从巴金后来的思想道路来看,他渴望爱,追求爱,企图把爱分给别人,正是受他母亲民主、平等的意识和爱的教育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形成巴金思想性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深受周轿夫的“忠实教育”。在成都的李公馆,巴金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和家中众多仆人们一起度过,他常常跑到马房去听轿夫们讲各种故事。在这些仆佣中,一个年老瘦弱姓周的轿夫尤其引起巴金的注意和喜欢。他自己虽有着凄惨的身世,但却像一个哲学家那样抱着一种坚定的人生信仰:忠实的生活。他告诫巴金不要骗人,不要亏待别人,对别人要真诚,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这些话给巴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对巴金人格形成影响深远的另一个人,是被巴金称为第三位老师的吴先优。他的这个朋友信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放弃学业到裁缝店当学徒,手指上扎得密密麻麻都是针眼还引以为乐。家中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给团体凑钱办刊物,他还默默地当掉了自己的衣服。他的言行一致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不顾一切毅然实行自己主张的勇气和决心,给了巴金很大的影响和教育。

母亲爱的教诲,轿夫忠实的人生哲学,朋友敢于牺牲自己的言行,对巴金人格积淀和行为趋向的影响是深远的。“仁爱”、 “平等”、“忠实”、“自律”,这些道德已渗透到他的生命之中,积淀在其晚年便凝固成了他的“良知”,那种无论对自我还是历史都敢于说真话,敢于批判,勇于承担,自我反省和剖析的精神。

二、“良心”的体现

(一)敢于“说真话”

《随想录》被誉为“一部讲真话的大书”。巴金从第一篇《谈望乡》到最后一篇《怀念胡风》,一直本着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的创作宗旨。那个动荡不安、是非颠倒的时代让他别无选择,他被迫说了不少假话,既亵渎了自己又伤害了他人,他的良心和自尊心因此深受伤害。讲真话,是巴金劫后余生对说谎的文革时代的大彻大悟。提倡说真话既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挽救,也表明了他将一个民族从说假话的深渊扭向讲真话的坦途的愿望。

在《随想录》中,巴金常常把自己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和读者娓娓而谈,亲切平易、坦诚真挚,让人读后深受感悟。如《大镜子》中,巴金通过日常起居照镜子生发开来,述说如何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他说,对于照镜子自己并不感到愉快,自己的“尊容”并不好看。不照镜子时,看不见自己的容貌,别人说“焕发了青春”,自己就相信了,甚至还会进一步幻想“返老还童”,然后就忘乎所以不断的参加会议、写稿子,直到有一天发现身体垮了,在到镜子里一睹“尊容”,才发觉镜子对他讲的是真话。于是便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要既不神气,又无派头规规矩矩待在家里做着该做的事。

这样毫不掩饰地袒露自己赤诚的心。做到不虚美,不隐恶,把内心深处坦露给读者,正如他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创作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3] 。《随想录》敢于率先高举起说真话的大旗,不丧失人格、不迷失自我、不迎合权势 ,为知识分子竖立起了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旗帜。

(二)可贵的自省、忏悔和自我解剖

《随想录》里处处闪耀着巴金无情解剖自己的胆量和勇气,字里行间都折射出他揭露自己真实面目的坦荡胸襟和高尚人格。《人言可畏》检讨了自己在张洁等几位女作家遇到重重阻力,向自己求援,而自己却并未给他们实际的鼓励和支持,只是用几句空话把她们打发走了而自责。《遵命文学》反省自己曾“遵命”写了批判《不夜城》的文章,为自己在柯灵被诬陷和批判的时候,不但未为柯灵辩护,反而“遵命”批判《不夜城》而深感内疚。《掏一把米出来》,检举了自己没有像李健吾先生那样不怕担风险,不顾自己去帮助别人,而是既害怕连累别人,又害怕牵连自己的自卑和怕事。对照李健吾先生,巴金感到有一根鞭子在他的背上一下一下地抽着。《怀念胡风》更对自己在批判胡风问题上的“表演”作了刻骨铭心的反省,做了既感到羞愧可耻也不能宽恕自己的深刻检讨。

在《随想录》中巴金不仅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误作了深刻的反省和无情的自我解剖,而且以高度的历史反思意识,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够清醒、不够坚定作了一次又一次的自责和反省,深挖自己的灵魂。自责自己相信四人帮的假话,传播假话,没有跟假话作斗争,而是紧跟其后,以讹传讹,低头屈膝,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自己应负的责任。在当时这种严重的自责和历史反思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尤为珍贵。

(三)深刻的反思历史

巴金的自剖、忏悔、自省,绝不是单纯的“还债”,其深层动机是由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巴金清醒的醒悟到,十年动乱中他暴露出来的弱点,特别是人格的扭曲,其实是一种“时代病”,是一种社会心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正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文化根源。所以他以自己为代表,通过灵魂的自我拷问来解剖国民心理弱点,从而为民族敲起警钟。“巴金的忏悔绝不是单纯追求人格或道德的自我完善,重塑自我形象,而是以民族的振兴、民族灵魂的塑造为归宿”[4]。

文革过后,他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是十年浩劫是怎样开始的?为什么四人帮会有如此大的力量?他把视线看的更加久远,终于发现,“四人帮”的出现、肆虐和猖獗,是几千年封建主义的遗毒和封建专制下形成的民族痼疾——奴隶主义。他告诫人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十年一梦》充满了反思、探索精神,揭示出国家、民族悲剧的根源,锋芒直指封建主义。这在专制、愚昧的十年刚刚过去的时候,在“文革”后极左思潮还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的时候,巴金能率先拿起笔来开始反思,无疑是勇敢的,有着积极探索精神的。

三、“良心”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巴金去了,但《随想录》,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激活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他直面“文革”给民族和人民带来的浩劫,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用真实坦荡的写作,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也达到了其文学与思想的顶峰。历史表明,巴金正是以讲真话,深刻的反省、忏悔,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勇于反思历史,追求进步,成为一个思想巨人,一个充满知识分子良知的作家!

注释:

[1]李存光.巴金研究:现状与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47页.

[2]筱嘉.重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湖北民族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第38页.

[3]巴金谈文学创作——答上海文学研究所研究生问.文学报,1982年第53期,第45页.

[4]周晓琳.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四川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第3期,第62页.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李辉.巴金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陈丹晨.巴金评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4]巴金.随想录.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0.

[5]孔范今.二十世紀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9.

猜你喜欢

随想录巴金
海上日出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一生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巴金《随想录》忏悔意识探源
从巴金《随想录》浅析现代教育
圆 满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循环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