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有声思维实验看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的思维阐释

2014-04-29夏彩霞杨京鹏陈琛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4年2期
关键词:英语写作

夏彩霞 杨京鹏 陈琛

摘 要:为了研究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的思维模式,探讨其句法加工的特点,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花园路径句的产生与写作思维模式、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本实验选取61名受试者的英语写作为样本进行有声思维实验。数据显示,受试者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学生汉语思维、词汇运用、句式掌握和写作策略有关,其出现频率与写作中的停顿现象、语义分析以及学生的英语成绩呈现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花园路径句 有声思维 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01-04

一、研究背景

花园路径句( Garden-path sentences),简称GP句,是由于语言输入顺序导致的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不确定,从而暂时引起歧义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心理语言学家Bever(1970)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 直到句子最后才发现理解有误, 然后回到分义点对输人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 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冯志伟和许福吉(2003)对这种“花园路径现象” 做出了十分形象的描述:“正如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要寻找这个花园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因此可以信步沿着主要路径自然而然地,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正当我们沿着花园出口的主要路径欣赏花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路径是错的,它并不通向花园的出口,而能够通向花园出口的正确的路径却是在主要路径旁的另一条几乎被游人遗忘的毫不起眼的荒僻的幽径。”

早期的花园路径句多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的,如Bever的标准图式体系,Kimball(1973)的七项句法分析原则,Franzier(1978,2008)的起码连接原则和后封闭策略,刘国辉,石锡书(2005)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理论;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借助语法分析解释该语言现象,如Pritchett(1988)的θ-挂靠原则,Patson(2009)的基于句法的延缓性误解提出了释义延迟论,吴红岩(2006)探讨了利用优选句法理论进行解释的尝试;徐章宏(2004)、黄碧蓉(2007)等则以认知语用为基础,从关联语境出发进行解释。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花园路径句的认知阐释、句法分析和加工解歧等角度,对于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原因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二、花园路径句的句法分析

根据Bever(1970)的标准图式体系,英语中的“花园路径句” 可以用一个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来处理。该体系认为,在语言处理的过程中, 听者依次将语言输入与大脑中分等级高低的各种标准图式核对。如果某一段语言输入与最高等级的图式相符,即被接受处理;如果不符,则需要寻找与之对立的较低等级的图式,以确定该段语言输入的句子结构。

例如:某学生的原始思维是“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外国人”,其英文表述为:The student saw the foreigner on a bus. 阅读者读到on a bus的时候,可能倾向于头脑中层级较高的标准图示“see on a bus”,(如图1所示)即“学生在车上看到一位外国人”;而如果没有前后文的逻辑支持,读者则也可能产生其他层级的标准图示理解,如“sb on a bus”(如图2所示),从而导致局部歧义和巨大的加工困难,即“学生看见了车上的外国人”。而另外一种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的GP句则是由于缺少从句连词,从而产生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非语法借用引起,如: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result in this phenomenon.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有声思维(Nunan,1992; Maarten, Yvonne, Jacobijn,1994; McDonough,1997; Cohen,2000; Richards,2000)又叫“口頭报告”(Verbal report)或“口头协议”(Verbal Protocol)是一种研究手段,要求被测试者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发现受测试者的思维或使用的策略。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有声思维工具,考察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出现的思维模式,进而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其句法加工的特点,以及花园路径句的产生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

本实验采用即时的、无调停的有声思维工具,让受试者边写边说,不允许实验组织者向学生提问,只能使用Keep talking之类的话进行提示。

本实验采用就近抽样法,选择北京市某高职三年级学生为受试,同时采用系统抽样法,对8个教学班的双数班(2、4、6、8)班根据学号每隔一人抽出一人,最终有75人参加实验。

在正式实验之前,对受试者进行了相应的演示、培训和试测,确信达到实验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

有声思维的文字转述工作由两位年轻英语教师担任。本实验主要以小句(clause)为单位进行切分,同时考虑停顿的长短和语调的变化。首先使用Annotool 标注软件,采用相应标注符号系统(见表1)对有声思维的转述文字材料进行了手工标注,然后用Powergrep软件提取相应代码和相关数据,最后使用SPSS13.0进行后续数据的分析。

本次有声思维写作实验,总共收到75份写作和有声思维录音材料,有效样本61份,其中25人出现花园路径句共39处。

四、花园路径句的思维阐释

与相关学生的访谈表明,花园路径句的产生和英文写作中汉语思维的翻译过程密切相关,往往是没有处理好的复合句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而学生本身对该类句式的敏感性不高,从而忽略了其局部歧义的问题。晏小琴(2008)认为,花园路径句的加工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思维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觉察初期分析错误、诊断错误和修复错误。任何阶段出现加工障碍,歧义句法都无法消解。由于缺少第一阶段的错误觉察,学生自身就难以发现、诊断和修复相关歧义现象。

根據学生思维模式的不同,可以将花园路径句的出现时的思维模式相应地分成如下几类:

1. 汉语翻译思维

写作原文:As the graduated student should focus their attention upon firstly find a job, then choose a good job.

有声思维:As the graduated,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注意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上,As the呃……graduated student,作为,should,应该,focus their呃……attention upon呃……that“先就业,再择业”怎么说?firstly 首先, find a job then,再选择,choose a ……good job

可见,学生主要采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翻译,遇到了语义分析和选词的巨大困难。但是对于歧义点没有引起注意,共用了名词成分graduated student…,从而引起了局部歧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试验中There be句型的汉语习惯思维表现的最为突出,总共出现了12次,约占30.8%。例如:

写作原文:Second, 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family have only one child…

有声思维:Second, 在中国,in China,呃……,有很多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呃……there areso many family,很多家庭,呃……,只有一个孩子, have only one childin China there are so many have only one child,child,

可见,受试学生在写作中主要采用汉语思维,然后进行英语翻译。当写作进行到There be句型时,学生先是把该句子分成了两段,先写出there are so many family(families),然后再写出have only one child,但是在随后运用检查策略时,并没有发现歧义现象,也没有消除歧义。在学生的思维当中只是对应了汉语的“有……人做……事”的句式,并没有英语的思维习惯。

2. 选词优先思维

写作原文:on the one hand,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student who graduate from college is more larger than before, account for (result that被划掉)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is huge.

有声思维:on the one hand,从一个方面来说,呃……,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太多,every year,the graduate毕业,呃……,every year, the student,用定语从句修饰一下,student who graduate from college,毕业人数,从大学里面毕业的人数,the student, 学生人数,student number is more larger, the number of student is more larger than before.所以说,学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学生之间就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导致……,应该用短语,呃……,result that, 呃……,竞争就越来越大,呃……导致竞争激烈,呃……竞争压力,就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 result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is huge.

可见,学生虽然具备使用定语从句的能力和意识,但是他的思维主要集中在选词和表达方面,由于对“学生人数”、“导致”和“就业竞争压力”的表达占据了大部分思维内存,尤其是“导致”的选词犹豫不决,最后改成了account for,致使学生无暇进行整句的回读检查,出现了两处歧义,给读者造成了花园路径的理解困难。

3. 虚假英语思维

写作原文:From my point of view, we have too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有声思维:From my point of view, we have too many factors concentrate,concentrate contribute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There are too many factors factorscontribute contribute to this phenomenon.

可见,虽然学生采用纯英文思维外壳,但是语言习惯上却完全是汉语的,可以称为虚假或错误的英语思维,因为学生没有使用从句的意识和歧义觉察能力,缺少从句知识和连贯的意识,所以同样出现了花园路径现象。学生虽然也有回读检查的策略,但是思维的关注点主要在contribute和factor的选词上面,初期没有觉察到歧义,所以不能在歧义点加上which进行消歧。

五、“花园路径句”与标注思维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2所示,“花园路径句”相关思维模式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停顿”和“语义分析”。而如表3所示,在标注的8个因素当中,“语义分析”和“停顿”与GP现象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6和0.775。可见,花园路径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受试者进行了大量的语义分析或翻译思维,同时,由于翻译的困难,导致了大量的停顿现象,占用了过多的思维内存和写作时间,从而不能够从整体上对歧义现象进行觉察,思考和解歧修改,而前文的定性分析以及试验后对特定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由于受试者的时间策略运用不当,写作的各个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时间紧张,使得写作过程中的检查策略运用极少,从而难以发现自己写作当中的歧义现象。

六、“花园路径句”与英语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导入相关受试者上学期期末考试客观题的机读卡成绩,可以使用SPSS13.0计算出本次写作得分与花园路径句的出现频率以及学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关于写作的评分,修旭东和肖德法(2004)提出,对于写作测试之类的主观性考试,同一份试卷的评分员最好是2至3人。对于分差1-2分之间的试卷,可以计算其平均分,对于分差3分以上的试卷,可以集体讨论定夺,以取得分数较高的相关性或可靠性。根据此评分方法,本次写作测试的评分工作由两位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事先,两位评分员就共同的评分标准进行了沟通。事后,将两位评分员的评分(“分数1”和“分数2”)进行比对,对于分差3分以上的试卷进行重新商讨和评分,使得所有分差降到3分以内,然后取其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使写作评分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通过表4可以看出,“期末客观题成绩”与写作得分(“最后得分”)之间并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性(0.233);而“期末客观题成绩”与“花园路径句”的出现频率却呈现显著正相关(0.557)。

上述数据表明,英语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其写作成绩未必高;在某些具体的方面,事实却恰恰相反,英语成绩越高的学生,写作中的某些严重歧义现象(如“花园路径句”)的出现频率反而更多。通过与相关学生的访谈得知,由于这部分学生自恃英语水平在班里相对较高(但事实上基础并不扎實),他们比较敢于使用较为复杂的句式结构,但是由于句法的驾驭能力仍然不够,受汉语思维、选词困难和时间紧张的影响,不能或无暇觉察到写作中出现的局部歧义现象,从而出现了较多的花园句式。

七、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的发现归纳如下:

第一,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语法掌握,尤其是相关句式(如从句、There be句型)的掌握直接相关,如果在教学和写作点评中对此类句式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歧义觉察能力和意识,从而大大减少花园路径句出现的频率。

第二,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学生的词汇应用和表达能力间接相关,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快速表达的能力,以减少对整体句式思维的影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导致花园路径句的出现。

第三, 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学生对于此类句式的感知敏感性较弱有关。可以就花园路径句的出现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题讲评,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此类句式的鉴别意识,以期做到自我消歧。

第四,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的出现与写作策略有一定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有效地写作策略,如检查策略、时间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此类句式的出现。

第五, 学生写作中的花园路径句现象,可以视为一种近似的中介语现象,即学生学习了相对复杂的句式以后,不能准确地应用,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表达上的不严密和局部歧义的现象。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复杂句式的感知与把握能力的发展,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Bever T.G.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 [A]. In Hayes J. R.(ed).Cog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C].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70:279-352.

[2] Franzier L& J Ford. The Sausage Machine, a New Two-stage Parsing model[J]. Cognition, 1978(6):291-325.

[3] Franzier L. Sentence processing: A Tutorial Overview [A]. In M. Coltheart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II [C].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559-86.

[4] Franzier L.,et al 2008 Scale structure processing minimum standard and maximum standard scalar adjectives [J]. Cognition.2008(106):299-324.

[5] Kinball J. Seven principles of surface structure parsing in natural language [J]. Cognition,1973(2):15-47.

[6] Patson N.D.,et al Lingering misinterpretations in garden-path sentences evidence from a paraphrasing task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9,35(1),280-285.

[7] Pritchett R.L. Garden path phenomena and the grammatical basi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J]. Language 1988(64):539-576.

[8] 冯志伟,许福吉.花园幽径句初探[C]. 2003年5月在HNC(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

[9] 冯志伟.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J].当代语言学,2003,(4):339-349.

[10] 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 (2): 30-38

[11] 黄碧蓉.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阐释[J].外语研究,2007,(6).

[12] 蒋祖康.“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13] 刘国辉,石锡书.花园幽径句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浅析[J].外语学刊,2005,(5).

[14] 托娅,杨京鹏,何杨.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5] 吴红岩.花园路径句的优选句法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16] 修旭东,肖德法(2004),从有声思维实验看英语专业八级写作认知过程与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國语文双月刊)第36卷,第6期:462- 466.

[17] 徐章宏.“花园路径现象”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18] 晏小琴.英语花园路径句加工的定性研究[J].外国语言教学,2008,(1).

The Thinking Mode of Garden-path Sentences in English Writing in an Thinking-aloud Experiment

XIA Caixia, YANG Jingpeng, CHEN Chen

(1,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Beijing, China, 100042

2, Ethnic Education School, BUPT,Beijing,China,102209;

3,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Beijing, China, 102209)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hinking mode of Garden-path sentences in students English writhing, a thinking-aloud experiment which involved 61 students wa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syntactic process, the reason, and thinking mode of students when the Garden-path sentences occurred in their English writing process. It was showe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Garden-path sentence has correlation with Chinese thinking, diction, syntactic knowledge and writing strategies; and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of garden-path sentences and the pause, diction as well as the English scores.

Key words: Garden-path Sentences, Thinking-aloud, English writing

猜你喜欢

英语写作
分组分层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如何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词块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语写作中“语篇”汉化现象例证分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浅谈如何“步步为营”指导中学生英语写作
教师反馈对不同水平高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差异性研究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