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结(七题)
2014-04-29段绍东
段绍东
土掌房
每当我走进城市,看到一幢幢明晃晃的高楼大厦时,我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时住过的土掌房。虽说住土掌房已是遥远的事,而且住土掌房的滋味,早已被住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的我苏离得有些淡漠,但每当想起童年,我就会想起故乡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簇先祖用智慧和爱心浇灌的人居乐园,它和正式的房子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缺少一个遮阳防雨的瓦屋顶。其次是与城里的平顶房顶有用料上的不同,城里的平顶房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而故乡的土掌房则是就的取才,有的是用泥土夯压成墙体,有的是用土基支成墙体,最后用粘性泥巴浇筑屋顶而成,造成一种平顶式建筑。平顶上还可晒粮或堆放杂物,虽然省工,省时,省料还省钱,但隔不上两年,不是漏雨就是泥土脱落,又得重新浇筑顶,而且土掌房低矮潮湿,通风透光条件比较差,特别是烧火做饭时火烟常常把人熏得泪流满面,尽管如此,靠苦工分吃饭的年月,一家人能有两三间土掌房也感到满足了。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土掌房大门打开的方向就是依房子坐向和根据地势而定,一般是朝南,前低后高,并且一家一富紧挨着,屋顶上面干操而凉爽,如果用青松毛往上一铺,就成了天然的地毯,是大人小孩最钟情的去处,故乡的夏天是炎热难当的,而土掌房顶上厚厚的粘土恰好是一层上好的隔热层,住在土掌房里的人们冬暖夏凉,并不在意外面的气候的变化,我住在土掌房里的时候曾有过许多梦想,梦想有一天我能把这土掌房筑得再牢固在高大一些,要么让它变成砖木结构的大瓦房,或钢筋混砖结构的楼房。随着童年的一天天消失,我的故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村里建起了砖瓦窑,修通了公路,接通了高压线,孩童时土掌房分散的村子,如今以面目全非,那低矮的土掌房早已被一幢幢灰白色的大瓦房所代替,有的家庭还把大瓦房翻修成了砖木结构,甚至是钢筋混砖结构的平顶房,墙面上贴着的瓷砖非常耀眼。过去烧火就被乌烟瘴气的火烟熏得泪眼婆裟,眼睛浮肿得难受,下雨就发愁的住土掌房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时,故乡彝家人的生活已翻开了新的-页,今年春节我沿着那新挖的崎岖山路回到故乡,虽然固址依旧,但记忆中的土掌房却是寥寥无几,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尽管我已住上了城里的楼房,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曾经住过的土掌房。
茅草屋
在我的记亿中,应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故乡的茅草屋。
故乡多山,也多草,也许是这种缘故,几代人下来住的都是茅草屋,说它不是住宅,可就在这样的陋室里繁衍了几代人。在我的记亿中,这茅草屋是在祖辈上就有的,只不过到了父亲这一代人时屋架宽大了些。在茅草屋里居住说来也十分寒酸,为了能安全度过阴雨连绵的雨季,每年寒冬腊月,各家各户都必须到山里割回一大堆茅草,用来加盖屋顶,即使这样,有时遇到连续不断的大雨,还得动用家里的锅、碗、瓢、盆,那雨滴声就好似一支乐队在演奏。到了风高物燥的季节,又得加倍小心严防火灾。在这样的茅草屋里居住实在叫人提心吊胆。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住房面积的增加,加之大生畜饲养量的增加,山中的茅草也越来越稀少。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经济有了发展,为了彻底改变几代人都住茅草房的历史,父亲请来了泥瓦匠,自家挖了一眼窑洞,经过一个冬春的苦干,终于生产了自己的瓦。第二年,父亲又请来了木匠拆掉茅草屋顶,重新盖上了瓦片,从此,我们家终于住上了大瓦房,短短几年间,全村人也都住上了大瓦房,屋内的摆设和装饰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如今茅草屋虽然不见了,但茅草房里居住时艰难的岁月在我心中始终难以忘怀。
橄榄树
“对门坡坡对门坡,对门坡上橄榄多,吃个橄榄吃口水,橄榄好吃想情哥”。这是流传在故乡因橄榄而得来的一首情歌,这首情歌既表达了彝家少女对情郎的思念,也说明了橄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今,每当我看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果品时,我就会想起故乡的橄榄树。故乡多山,山中多树,然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每到秋天,枝头就挂满了果实,压得枝杆都弯了腰的橄榄树。
在我的记亿中,故乡的橄榄树随处可见,无论是干旱缺水的山岭还是低凹潮湿的山箐,都有橄榄树的身影,尽管故乡的橄榄树很多,但过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再多再好的橄榄也运不出大山,变不成商品。橄榄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许许多多的橄榄果都是熟透了自然落到地上腐烂掉。曾记得我小时候上山放牛羊,小伙伴在一起时就喜欢采摘一些橄榄来“打仗”玩,有时还把橄榄树砍倒了晒干后背回家作烧柴,偶尔,遇倒喉咙痛,母亲也会去摘一些橄榄回来放在火塘里烧熟后,让我吃,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有时我也会摘上一些橄欖回家,把它放在罐头瓶里用淡盐水泡着吃,至于橄榄的其它用途和价值我就无从知晓了。
等我长大后,我对橄榄的价值逐渐才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我参加工作后,通过一些资料的介绍和我的亲身体会,使我懂得橄榄树虽小但它的作用很大。尤其它不畏严寒、不畏酷署、不畏山高、不畏低谷它总是倔强地在它生长的地方生根、开花、结果,而且年复一年,即绿化了山川、也保持了水土,实在值得敬佩。橄榄在果品中,还具有特别的风味,未成熟的橄榄,表皮呈青绿色,初入口时,酸、苦、涩交加,成熟后的橄榄,表皮渐渐泛白,入口时除有酸、苦、涩外稍经咀嚼,就会苦尽甘来,满口生津,回味无穷,如果吃完橄榄再喝上一口水,更另有一番风味,故有“橄榄好吃回味甜”的美誉。小时候,奶奶曾和我说过,她说:“吃橄榄一定要吃无疤痕的,有疤痕的橄榄是被‘鬼吃过了,人不能吃”。直到我长大后,才弄清楚有疤痕的橄榄其实是被蜜蜂或其它的虫子叮咬过,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更没有被鬼吃过的橄榄。橄榄还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利咽,化痰消积的功效,还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酒中毒等症。人们还把橄榄加工成各种别具风味的食品,如橄榄罐头、“情人果”等,加工过的橄榄食品还可开胃、下气、助消化,橄榄油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而今,随着故乡交通条件的改善,山上的橄榄树已成了摇钱树,经常引来众多人的关爱,每到橄榄成熟季节,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山上采摘橄榄果,并把采摘到的橄榄运往各大中城市销售,有的直接在街上摆摊设点卖成品,有的交到食品厂加工后再销售,从而使橄榄的身价倍增,既开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也为当地的农民增加收入找到了一条门路。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的橄榄树,但愿故乡的橄榄树越长越多、橄榄果越来越甜。
攀枝花
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火红的攀枝花。攀枝花又称木棉,红棉。是一种野生的落叶乔木,叶子掌状分裂,花红色,结硕果,圆形,花瓣可食用,种子的表皮长有白色纤维,质柔软,可用来装枕头,垫辱等。
立春刚过,故乡的攀枝花就竟相开放,攀枝花开放时,大大小小的花骨跺争先恐后的,发展壮大,一幅美不胜收的,极富诗情画意的争春图,就在蜜蜂缨缨喔喔中,很有魅力地招惹着许多儿童在树下玩耍,爬树摘花,可那时对攀枝花身价知之甚少的我就知道采摘攀枝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采回的攀枝花辩经过分拣后煮熟用来喂猪,还知道它的的干枝干丫可以烧出熊熊温暖,活的枝桠可以做围栏,而那鲜绿的叶子可做然料又可以积造农家肥。至于攀枝花的许多用途那是后来才慢慢知晓的。曾记得孩童时代的我,每逢攀枝花盛开的季节,无论读书与否只要有空就背上背篮,拿上廉刀抬上竹竿到那开满鲜红的攀枝花树下捡那些自动掉落的花瓣。耳傍不时飘杨着无数蜜蜂吼劳动号子的声音,地上的落花检完了,就用竹竿敲打树枝或直接爬到树上采摘,不一会儿,一背篮攀枝花就采满了,然后就背着收获,背着喜悦高兴地回家了,这种采花的日子回想起来还十分有趣。
而今,随着绿色食品的招人喜爱,攀枝花的身价倍增,用途也越来越广,攀枝花已不在仅仅是猪的食粮,而是走进了城市,走上了餐桌,攀枝花的表皮纤维已被人们加工成了枕头,垫辱,走进了商店,进入了平常百姓之家,攀枝花的树干还可加工成蒸子蒸出来的米饭香味可口,可以说攀枝花全身都是宝,除此之外它还可为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庄稼人遮风避雨抵挡烈日,为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为绿化美化家园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们的游乐多一种方式,多几串笑声,多几幅天真无邪的灿烂面孔,同时还可为故乡的农民朋友额外收获一点点兑换酱油味精的小钱,遗憾的是,故乡的攀枝花并非成林成片,而是依希可见,并且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正因为攀枝花的稀少在人们的心目中才显得珍贵,人们不仅盼望它的花早些开放,更盼望它的花期开得更长,并由此对攀枝花加以保负。是呵,攀枝花从不向人类讨要一粒肥,一飘水,不挑选土地的肥沃,不计较山势的陡峭与平坦,默默的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并不断地满足人类,心甘情愿地为人类奉献全身。这就是故乡的攀枝花。
棠梨花
我的家乡是一个多见树木少见人的彝族山乡,那里的棠梨树很多很大。每年=三月间,棠梨花盛开,满山遍野象站满了“雪人”似的。由于棠梨树多,嫁接的梨树果木树也特别多,我们村也因此而得名-----花果园。
还是孩童时代,我就跟阿妈上山采过棠梨花,采回的棠梨花只要经过一定的加工便可食用,吃起来还真有山珍的味道。棠梨花吃法很多,除了煮吃、炒吃外还可伴与面粉做成大饼吃,我就吃过阿妈做的棠梨花大饼。那时棠梨花虽然拿到城里也能卖成钱,可从没人拿去卖,都把它用来当饭吃,充饥。
随着棠梨花一年一季的开花,结果、凋谢,我也离开了大山,告别了我曾经采摘过的棠梨树。到了城里,棠梨树不见了,棠梨花也没有了。无论是家庭小宴,还是朋友宴请,虽然餐桌上有丰盛的美酒佳肴,但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餐馆的桌子上终于又吃上了棠梨花,这一次我觉得棠梨花确实别有一番风味,味道与众不同,因而我吃得很香很甜,好象从未有过的感受。一阵风卷残云,盘底露了出来,这餐饭虽然过去了很久很久,可我直到如今,心中那漫山遍野的“雪人”始终无法消失
山泉
听奶奶说:“我还没出世时,在我的家乡有好多股山泉,那时村里人口不多,山上森林茂盛,山泉的叮冬声随处可闻,即使是旱天,人们也不用为吃水放愁。“
可从我董事起,随着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就未曾领略过故乡山泉悦耳动听的歌声。记得在我幼小的时候,经常撵着妈妈过沟上坎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挑水。记得我挑第一担水的时候,曾骂过祖宗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环境安居,为此我摔过勾担、砸过水桶,但这种发泄始终也无法改变眼前的现实。
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家乡的面貌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通过自筹资金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帮助,大家投工投劳,终于接通了自来水,把几里外的山泉水又引回了村。从此,桃水路上的咒骂声被哗哗的流水声和人们的欢笑声所代替,人们再也不用为挑吃水放愁了,那根曾伴随着我渡过好几个春秋、又被我摔过的勾担,如今已被收藏了起来,虽然时隔好多年,但有时只要我看到那根勾担,我就会想起故乡的山泉,那叮冬作响的泉水声好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小站
自从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哪天起,故乡村落背后就设立了一个功能齐全,人员不多的小站。
故乡的小站之所说她小,是因为它坐落在一个小山包上,而且仅有两条铁路线。平时除了中午和下午有两趟慢车和偶尔的交汇车在小站上稍作停留外,就再也没有别的车在此“休息”了。每当火车一走,小站就又恢复了宁静。
孩童时,我曾多少次独自一人跑到小站上,目送那一列列南来北往的火车,而且不知有多少次还萌发了走出这冷静的小站,走出这大山,去看看外面那精彩世界的想法;甚至走梦呓中我都在呼唤“等等我,等等我,让我也同你们一道远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读完了小学考入了县一中,又进入了州府读书,直到我参加了工作,每一次的离家我都是从小站上出发,久而久之我以小站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觉得我的人生是从小站上开始起步的,我的童年是在这故乡的小站上慢慢消失的。当我在一次来到小站的时候,恰逢每月一次的“列车商店”进站,这列车商店是铁路部门为了方便铁路职工的购物需要而开行的,每月只来一次,而来一次每个站只作短暂停留,“列车商店”里的货物是应有尽有,价格适中,既方便了铁路职工,也方便了铁路沿线的老百姓,每当这一天小站上就是一次赶集。除此而外,每当客车停靠时,昔日空旷的景象早已不存在,而今却显得拥挤不堪,站台上上下下的人流中,除了铁路工人还有更多的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当中有抬,有桃,有背,他(她)们要把自己收获的冬早蔬菜,农副产品运出了大山,换回了农药,化肥,优良品种和钞票,不难想象,这小站已给故乡的人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仔细一看,就连那些八,九岁的小女孩,小男孩,也端着刚从树上摘下的树瓜,西红柿和那些还有余热的煮鸡蛋,煮玉米在小站上吆喝叫买。原来,故乡的人们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热风徐徐,那沾着故乡气味的风从龙川河岸飘来,吹拂着我的头发和衣衫,吹拂着我依恋的心,也吹醒了我多年的梦幻。暮地,远处传来了火车的轰鸣并且越来越响,我又该随我的梦而去了。再见我的故乡,我无论走到那里我不会忘记我起步的地方—故乡的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