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农业科技支撑问题研究

2014-04-29

南方农业·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建设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形势紧迫、任务繁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重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现状

(一)农业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重庆市共有涉农高校7所,中央在渝农业科研机构1个(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及研究机构6个(市农科院、畜科院、林科院、园科院、水产所和药物种植所),区属科研机构9个(三峡农科院、万州水产所、涪陵农科所等)。全市有农业科技人员6548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经过“十一五”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展,重庆市形成了家蚕、柑橘、生猪、生物农药、土壤环境、糯玉米、杂交水稻、黄籽油菜等10多个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十一五”以来,我市育成通过国家和重庆市审定(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51个,畜禽水产新品种9个,有16个品种28次被推荐为主导品种并大面积推广,使重庆市在五年中实现了1次较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在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甘蓝型黄籽油菜、加工型辣椒、鲜食糯玉米等新品种培育方面均达到了国内研究的先进水平。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速度加快。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达到2368个,从业人员21470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纳入了财政保障,每万人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数在西部处于先进水平。全市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有22个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市外)与38个区县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十一五”以来,累计推广粮食、蔬菜良种3.3亿亩,林木良种500多万亩,增产粮食近40亿公斤,为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城乡统筹科技支撑作用明显。重庆市以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和模式创新为切入点,把大批科技人员从“主城”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导向“两翼”地区基层企业和农村第一线,引导科技、知识、资本、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让科技人员在基层这一广阔天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努力在全市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自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以来,共向区县选派科技特派员3809名,大力推广农业专家大院模式,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84个,建立县校(院)科研合作基地37个,探索支持专业技术合作社、星火科技12396等多元化的科技服务创新机制,有力助推了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户增收。

(四)农业科技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十一五”以来,重庆市农业科技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七年共计投入科技经费4.0亿元。此外,重庆市还设立了10亿元的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出台了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办法,这是重庆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又一重要辅助举措。2009年,《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正式施行,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同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9]116号),明确了“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对农业农村的科技支出的比例应不低于30%”等多项支持措施。

二、重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入仍然不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具备科技投资能力或投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的投资主体一直是公共财政,重庆的企业在农业科研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仅0.1%,低于全国2%的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国家50%的水平。

(二)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创新乏力。农业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弱,原创新科学成就少,重大突破性成果不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玉春教授对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比较,重庆处于全国26位。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效率不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农科院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陕西大约在40-45%之间,四川和重庆大约在35%-40%之间。

(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和效力低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法律、政策、文化环境不完善,推广机制不活,手段陈旧。

(五)农业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强,95%以上的科技资源集中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而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分布较少。

(六)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农民是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广大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三、發达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及其借鉴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它具有弱质性、外部性和多功能性等的特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农业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保障体系。研究和分析国外先进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发展经验,对促进重庆农业科技进步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美国大学模式。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立法下进行。这些法律规定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间要建立合作计划,由各州的一所或多所州立大学组织和施行推广工作。这一模式通常被称作“大学组织的农技推广”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大学与联邦政府和各级政府合作,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资助,要求大学设立各类相关的教学、科研、推广和行政工作机构,并在所在州的每一个县设立基层分支机构,与当地政府和志愿者共同开展工作,由此建立一个覆盖到每个县的庞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由大学农学院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该体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便于将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二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三是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紧密联系,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能迅速反馈,从而使研究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四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去研究和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五是有助于以更快的速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美国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在大学,而且使大学农技推广体系成为农业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国际上公认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制度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二)日本农协模式。日本农协全称为“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包括基层(市、町、村),县级(都、道、府、县)农协,全国农协三级。20 世纪90 年代后,日本对农协进行改革,将原来的三级组织体系改为两级,把都、道、府、县联合合并到中央,基层社也从原来的1万多个精简到目前的1000个左右。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农协把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提供综合服务。农协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筹措、栽培或饲养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每个环节都给予相应指导、信用、购买、销售等一体化服务。二是协会成员协同开展服务。某种物品从超市到消费者手中,是一个买卖过程;而从农协到其协会会员手中,实际上是一种代购过程,即农协采取共同购买的方式,使组合员得到价格较低、质量较高的物品。农协其他各项事业也是通过组合员的各种协同方式开展的。三是农协不以营利为目的。农协经营的目的不是增加盈余。如果降低了对协会成员的服务水平,即使盈余再多也得不到好评;而提高了对组合员的服务水平,即使盈余减少,也不会受到指责。四是农协的服务是指导性的。农协的指导分为农业经营指导和生活指导,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环节的指导,而是把所有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周密的安排和全方位指导。

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了解,有几点值得借鉴:一是重视程度高,起步早。国外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普遍采取工业反补农业政策,从政策资金扶持、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措施和手段,加快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科技现代化程度普遍非常发达。二是立法保障。通过立法形式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发达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把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公共品范围,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不断加大投入。

四、加快重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探索多元投资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切实把中央有关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政府科技投入的效用。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农业科技发展的信贷投入,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农业产业资本的融合。要加大重庆市农业对外融资的力度,积极用好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吸引跨国企业投资重庆农业科技创新,多渠道、多形式争取农业科技发展资金,推动农业科技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力。

1、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探索“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模式,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制度。加强基层农业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

2、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优、建功立业。鼓励科研、教育、推广单位科技人员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构建农科教企联合协作推广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内涵,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直通车,构建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4、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为契机,重点打造农村信息化综合云服务平台,结合“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建设,整合构建农村民生、农业生产、科技创业、市场流通4类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共享程度,通过电信、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网络,形成快速便捷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通道,为“三农”服务。

(三)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围绕产业发展导向,新建和重组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有关专项资金优先扶持企业建设创新载体。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农业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围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水产等主导产业,组建多学科跨单位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强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支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

(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效益农业。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粮油、柑橘、畜牧、蔬菜、渔业、林果、中药材、茶叶、花卉、蚕桑、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小微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经营主体,扩大农产品加工转化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注重产销衔接,拓宽流通渠道,大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区域性农产品要素市场建设和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围绕特色效益农业规划布局,加快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添发展后劲。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增長方式,重点打造柑橘、肉牛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特色产业首席专家制度。

(五)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级、市级农业园区建设。围绕柑橘、生猪、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继续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市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完善运营机制、加强技术引进和集成,提升园区的科技服务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示范推广,加速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种养植生产基地,提高生产质量,壮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切实提高重庆市农业的竞争能力。

(六)加强村镇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强化村镇建设管理领域科技支撑,以乡村社区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村镇规划、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特色资源开发、环保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构建城镇化发展的村镇建设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

(七)大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高职、中职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涉农专业。加快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星火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高质量地开展培训农民。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五、完善重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统筹联动。建立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综合解决科技创新驱动效益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多渠道聚集科技资源,为示范工程实施提供物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和政策等保障,力求取得实效。

(二)深化科技改革。着力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校与地方合作,组建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建立鼓励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成果评价体系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新格局。

(三)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环境。鼓励申请农业技术专利,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农业科技要素聚集效益农业的激励政策,改变主体间利益格局,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公共投入政策,推动效益农业风险识别、防范和预警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