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2014-04-29刘延河刘作芝
刘延河 刘作芝
笔者认为,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安全知识,懂得一些安全防范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效果,肯定比集中学文件、听报告效果要好得多。
学科教学内容多为生活的反映,所以学科教学和学生人身安全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只要教师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备课钻研教材时就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和安全的连接点。从连接点切入,自然而巧妙地将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等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安全教育,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的同时,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问大家:“同学们,知道这个孩子之所以得救了,是因为什么呢?”同学们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坚信不论发生了什么,爸爸总会和他在一起;另一种是说因为孩子在地震时没有惊慌,而是躲在墙角,所以得救了。这时,我针对后种答案,这样问大家:“如果我们在学校里遇到地震,那该怎么办?如果在家中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非常积极,气氛非常热烈。我同时追问:“如果遇到其他的意外事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同学们有的说打报警电话;有的说找大人;有的说进行自我救护……这样一来,既使学生知道了故事中的儿子得救的原因,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
在教学生“闯”字时,我指导学生掌握字音后,理解字义:因为马在进出大门时,不管有无门槛,总是提前向前一跃,所以“闯”字的本义就是向前猛冲,兼有無所顾忌、一往无前的意思,如“闯红灯”、“闯进去”、“闯关”等。这时,我会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闯红灯”是怎么回事?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告诉大家“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一些闯了红灯的人付出的惨痛代价的事例。学生不但扎实地记住了“闯”字,不能闯红灯也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同时告诫学生——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数学课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横穿马路时的情境,让学生根据马路的宽度、小学生行走的速度,算出穿过马路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汽车行驶的一般速度和横穿马路所需时间,求出汽车和横道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在没有红绿灯的地方,横穿马路时要注意左右两侧的汽车,汽车和横穿线之间的距离通常不得少于多少米。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了横穿马路的危险,有效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音乐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是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净化与陶冶,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安全知识。儿歌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用浅显易懂的儿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课的思考练习环节,我常常收集一些有关安全的小儿歌,引导学生编创节奏读一读,拍一拍。如,《上学校》: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学生会创作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后,大家一起运用肢体进行拍手、跺脚、弹指,合上节奏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激情,又润物无声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网络资源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方便,小学生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从网上获取、管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中通过任务的完成使他们体验了学以致用的自豪感,但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他们并不知晓,涉世不深的学生们容易受到诱惑误入歧途。我们除了教授信息技术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让他们知道病毒、各种色情、反动、暴力、网上欺骗、黑客等负面信息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认清网上信息的精华与糟粕,做一名遵守网络道德的网民。
保障安全是各行各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守土有责”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每位教师,无论教学哪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及时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安全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寻找突破口,以增强学生的安全自保意识。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能指导他们在行为上如何去做。长此以往,学生心中的安全警钟才能长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