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4-04-29马亚辉
马亚辉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作用。第一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升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所特有的气质、热情、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娴熟的教学技术以及教学机智,在赢得学生、感染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得以提高。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化教学呢?
一、尊重个性差异,做一个“体察民情的法官”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全人发展”,即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其个性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作为个性化教学,首先要面向全体,不但要注意优秀的个体,还要顾及大众群体。其次,教师要尊重个性差异。作为学生,他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心理实体、一个心理单位,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和独特的个性,其中包括认知、情感、意识、能力等,因此,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想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教师就必须正视尊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亮点,并及时给予激励、鼓舞。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依据个体差异而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衡量标准。不能只偏爱那些少数优秀生,要像个“体察民情”的法官,切忌传统的“一刀切”和“同一标准”,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定。只有这样,在个性化教学的语文园地中,才会有带刺仙人掌和美丽的牡丹同园,怯生的含羞草和耀眼的菊花共圃。
二、民主平等建和谐,师生互动做伙伴
新课标指出“要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实现心灵对话”,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建立一种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使其在和谐、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演说、质疑问难,愿意和教师倾心交谈。其次,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将以往教学中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并根据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示、启发、点拨学生,也即有意识、有目的而又自然地对课堂加以调控,真正做一个学生的高级伙伴。
三、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不拘泥于固定的“序”
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必须跳出“解题—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课文分析—课后训练”旧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不拘泥于固定的“序”,要根据课文内容及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学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把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我让学生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来分析。在此,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补充作者当时被贬的社会背景,同时分别在“何夜、何处”、“闲人”、“少、如吾两人”等词语下面添加着重号,让学生依据对加点词的理解,有侧重点的来探讨、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从“何夜、何处”中看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从“闲人”中叹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从“少、如吾两人”中悟自我排遣的旷达……这样环节的设置,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他们的思维,又使他们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一篇文章还可或重在让学生感悟人生,或了解文中人物形象,或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总之,个性化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做到教法灵活多变,设计不拘一格,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融生活,勇做学生的人生向导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语文、认识生活、感悟人生的活动课。如在讲到《永久的悔》时,我就进行了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自身,回想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对他们产生过一些误会、造成过一些伤害,在此,我还鼓励学生细心想、大胆说。在这节课里,我启发学生要理解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懂得:关爱父母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是一杯淡淡的清茶,一桌可口的饭菜,一次诚心的捶背,一句关心的问候……这些都是对父母关爱的体现,都会给父母带来幸福和满足。课堂上,我用这些启发性的话让学生来联系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进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时代脉搏,体验生活、品味人生。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方法,要求他们“观形而思神”“观表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果而思因”,从而使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善于思考的头脑;对于真善美,能歌之颂之;对于假恶丑,能鞭之挞之。真正做到吧语文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语文化。
五、发散思维,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如在《滥竽充数》中让学生既要懂得真才实学的重要性,又要发问南郭先生何以能充数?在《马说》中启发学生既要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坚信,又要有“不奏流水,何以遇钟期”的勇气……这些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又能激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许多新发明、新发现都源于大胆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学中,教师或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由此及彼,触发想象联想;或运用扩写、续写、改写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或借助具体物象,激发想象;或超越时空局限,自由联想。可以是一个成功者圆满的人生句号,又可以是一个宇宙体的运行轨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里,放飞想象的翅膀,驰骋思维的快车,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弘扬个性,大胆创新。
总之,要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理想化的目标,我们就要坚持走这种“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个性化教学之路。因为它“植根于现实”,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它蕴含着创新,在“自主探究,奇思妙想”中发展个性,为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