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选修课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运用

2014-04-29卜小伟

大观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学类英语专业文学

卜小伟

摘要: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为文学类课程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但受众数量的猛增与外语层次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原有文学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大调整。 教学过程既要传达文学欣赏的入门知识,又要进一步在教学与教材编写中实现文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文学类选修课

一、文学类课程的处境与发展的新契机

在现代性的发展历程中,工具理性的极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式微所产生的后遗症日益明显,于是,在高等教育界里,强调通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再度高涨。在市场需求的挤压下不断萎缩的文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因此获得重新彰显的机会。可以说,文学“将五光十色的现实加以浓缩,变直接体验和独特感受为妙语恒言,让我们在娱乐之中继承无数无价的间接经验”,“思接万人之心而后充实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有学者甚至直接指出,“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脚踏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

文学类课程的受众大大增多,师资力量亟待扩充。不过,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以往“从事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都注重关于英美文学学科本身的研究,而忽视其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即使是有相关教学经验的老师,也面临着因学生性质不同而需要在教学上做出大的调整这一难题。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尚处在经验介绍与交流阶段,以问卷调查报告类为主,其探讨的对象基本是把大学英语选修课程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本文基于笔者教改以来连续四年的文学与文化类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改革实践和相关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尝试对这一类课程的建设专门进行总结与反思。

二、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介绍

在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提到最多的是要求增加音频、视频。这一点与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调查相呼应。前面提到,学生自主阅读文学文本的难度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如果先让学生接触相关的影视作品而不是文学文本,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自然容易提高。然后老师再对影视作品与原作品的关系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读原著。不过,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时量少,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大家观看完整的影视作品。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把相应资料放进去,让学生课前先找时间去看。此外,很多学生提出希望在网上开辟课程论坛,让学生交流心得,展示习作和进行评论,同时,老师把课堂上未能涵盖的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品背景放在论坛上,并定期和学生进一步交流。这个建议表达出学生希望更多交流的强烈愿望,而网上课程论坛确实可以为此搭建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值得我们认真去做。

三、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模式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希望“以历史文化为主,作品分析为辅”的学生比例排在第一位,达50%左右。综合三届学生的情况来看,虽然对文本的关注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希望先对某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再在此知识背景下观照作家作品。这反映出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与英语专业文学课的差异性。尤其是作为民办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太少,于是,他们把英语选修课看成是恶补西方历史文化知识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英语专业授课模式那样以作品分析为主,而首先要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输入与讨论。此项教学模式调查旨在学期初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定位有何种倾向或需求。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选项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只是第二个选项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有所加强;第三和第四个选项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因为学生担心以他们为中心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老师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所以在第四个选项中增添老师的课后信息输入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人数比例超过60%。由此看来,喊了这么多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口号,学生仍比较被动,难以适应真正以他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访谈了解其原因,学生反映说,在迎接本科评估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特意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以活跃课堂氛围,但他们感觉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学生占用的课堂时间太多,就学不到多少东西,每个学生只对自己负责研讨的那一块学得很好,对课程缺乏整体把握,不如听老师主讲得那么系统深入。

四、结语

首先从学生的选课原因可看出,也许是理工科类院校的整体人文氛围不够,学生对文学充满好奇,对文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我们应抓住其好奇心理,多作一些相关讲座,并在选课指南上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学生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提高其学习动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与思路上,我们应做出较大调整,不能像英语专业那样从文本出发、强调文本细读,因为受英语语言水平与人文知识储备不够的限制,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学生直接进入文本相当困难。所以,在接触文学文本之前,他们需要更多文化历史的铺垫与引导,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最后在教学方式与策略上,我们不能照搬某种理论或一成不变地使用某种理论做指导,而要在不同阶段有相应调整。乔纳森(Jonassen)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入门(introductory)、熟练(advanced)、和精通(expert) , 并且认为, 入门阶段的学习最好采用较为客观主义的学习方式(行为主义方式和认知主义方式),等学生进入熟练阶段以后,尤其是针对复杂问题时,才更适宜于运用建构主义方式。厄特玛(PeggyA. Ertmer)和纽比(Timothy J. Newby)也指出,行为主义教学方式在促进掌握专业内容知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问题上最有效;认知主义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将确定的事实与规则运用于一个不熟悉的情境中时最得心应手;而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则尤其适用于通过行动中的反思来应对复杂问题。从学生的选课原因可看出,因好奇而选课的学生占了40%左右,说明学生对文学知识知之甚少,总体上处于入门阶段。

总之,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建设既要努力借鉴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建设的已有成果,更要充分考虑因受众不同而带来的新需求,既要传达文学欣赏的入门知识,又要进一步彰显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融合,努力帮助学生克服中外文化障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常玉田.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教材与教法[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04): 52-56

[2]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探微[J].外语教学,2000(03): 52-55

[3]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01):104-107

[4]教 育 部 办 公 厅.大 学 英 语 课 程 教 学 要 求[ED/OL].2007

猜你喜欢

文学类英语专业文学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类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
我与文学三十年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