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4-29罗建华
罗建华
[摘 要] 为促进西双版纳州农机推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对西双版纳州农机推广工作现状深入研究,并对当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双版纳州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机推广体系作参考。
[关键词] 西双版纳州 农机推广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89-01
农业劳动工具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购买和使用各类农机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拥有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加大“科技兴农”和推广新型农机械的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扎扎实实抓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切实提高我州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促进我州农机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广的小型拖拉机、插秧机,快速播种机等一系列农机在推广区域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了示范点广大干部及农民群众的认可。目前西双版纳州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把封闭、低效、劳动密集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开放、高效、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作业必将大幅度提高土地出产率、劳动生产率。但我州部分地区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保留“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由于历史、观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农机推广工作的作用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但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西双版纳州农机推广工作现状
1.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全州范围内着力推广新农机、新技术运用,举办一系列专题技术学习,普及新技术、新措施。州农机学校组织相关人员上山下乡开展农机维修活动,先后到嘎洒镇、勐养镇、景哈乡等多个乡镇服务,推广农机维修使用新技术,宣传新型农机产品,先后引进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大型机械,改变了以小型农机具为主的局面。截至2013年,新建100个新农村示范村,实施3个乡镇的山区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地12.3万亩。传统产业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种植面积135万亩,产量47万吨,增长4%,优质稻占比提高到83.3 %;橡胶、甘蔗、茶产量都增长8%以上。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印奇果(星油藤)、小耳朵猪、石斛产业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西双版纳斗鸡、茶花鸡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增龙头企业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5个。实现农业总产值138.2亿元,增长7.4%。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现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大缩短了农时,减轻了劳动强度,且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成效显著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有效的引导农民购买农机装备热情,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2011年,全州共执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00万元(其中国补1528万元、省补48万元、州补24万元),带动农户购置补贴机具7167台,受益农户7103人。2012年统计,自2005年以来累计兑现购机补贴资金5046万元,带动农户投入12.862万元,受益农户达18982户,补贴各类农业机械2802台,轻型喷灌机具、高效机动喷雾器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机具通过补贴得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新农机新技术、高效农机具得到较好的发展,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调整。为下一阶段推广农机新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二、西双版纳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
1. 整体实力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在国家投入农业各项专业资金中,农机事业所占的比例不高,各级财政用于农机推广工作的经费很少,加上农民收支不平衡,部分农民缺少资金,购买农机的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是影响农机推广工作的客观因素。
此外,农机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极其简陋,特别是乡级农机推广机构基础薄弱,难以适应农业机械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机构改革使农机系统几经撤并,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加之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人、财、物长期得不到投入和补充,工作条件十分简陋,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工资经费保障,致使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当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基本结束,但上述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
2. 推广手段落后,队伍素质偏低
近年来,农机推广技术力量逐年萎缩。推广人员只出不进,新生力量没有得到补充,县市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不少县难找出一个技术全面、综合素质高的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农机推广工作缺乏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素质偏低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影响推广工作职能的正常发挥。
农机推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为进一步适应农机推广的新要求,我州在很多村镇设置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但是农机推广人员数量较少,推广手段落后,推广工作大多数停留在文书阶段,无法有效地开展实地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工作。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受基础设施、技术力量、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独立履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农机推广效果并不明显。
3. 推广技术认知程度低,民众意识落后
农机推广宣传和培训覆盖面积小,在全州范围内没有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影响力小,带动力不足。且大多数农民对农机具缺乏技术保养知识,存在着怕麻烦及新卖旧买的错误思想。不注重农机具的保养维修,不顾机械的技术状况,即使机车故障作业也不停机维修保养,严重威胁着生产安全。
三、大力推广农机工作的对策
1. 加强引导,建立健全推广机制
当前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不灵活,行政化倾向严重,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需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相适应,对农机部门的依赖性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推广工作没有随着农业产业调整而调整,推广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打破原来的框框。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发挥农机发展农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的投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导农民选择新农具、新技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配合,多方协调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作用。以带动全州农机推广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基层机构改革以来,一些农机站转制成企业性质,另一些农机站合并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或推广中心)。农机推广人员被纳入乡镇统一调配,无法做到专职专用,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老化现象严重。应将县市乡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调动乡镇农机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工作尽心、尽力、尽责,保证各项农机推广的基础工作顺利完成,保证各种农机信息能及时传送。
2. 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干部、农机推广人员素质
农民既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最终使用者,也是农机推广者,既是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受体,也是使用主体。而一些农机推广工作人员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农机技术推广实践中,推广初期农民往往抱着怀疑态度,当农民亲眼看到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时,他们才会自觉使用并宣传新技术、新机具。而且,他们对新型农机具的认可程度,往往决定了农机推广的成败。为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了解新型农机的效益,使用方法及基本维修保养知识,应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培训县、乡、村领导干部及农机技术人员,聘请有关部门专家示范讲授新技术、新措施。不定期开展农机维修上门服务,传授农机维修保养技术。
3. 加强宣传示范,提高农机推广效率
信息既是沟通上下关系的桥梁,也是服务农民的重要内容。农民需求与农机生产和科研部门之间脱节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畅或滞后。因此加大政策、技术宣传力度,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农机技术,促进农机推广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对农机春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大户进行了重点报道,即可以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能抓住有利契机,对重点推广的农机技术需要的机具进行倾斜,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大了农机推广力度。亦可借助网络向农民推广农机产品,把农民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农机生产和研究部门,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加快新产品的研制步伐,尽快研发出实用的农机产品。
建立各级农业和农机技术示范基地,按照农机使用时节,举办作业现场会,搞好农机试验示范,培育农机示范大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借助建立起来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推广大中型农机动力和先进机具,展示推广新产品,提高推广效率。
4. 加强协作配合,拓宽渠道,适应新形势要求
长期以来,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往往注重产前、产中或产后粗加工机械化,而忽略产后深加工的机械化,只重视农田作业机械化,而忽视农业工程等领域机械化,使得农机推广的产品与需求市场脱节,造成推广部门想推的推不动,农民想要的又没有。农机推广虽以推广运用新型农机具为主体,但不能独立存在。任何农机技术只有实用,才能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农机推广部门还应和农业、土肥、植保、林业等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相互配合,同步推广农机技术,加强技术指导,使农机与各个行业衔接起来,使农机化技术真正发挥高效增产的作用,积极推广先进、高效、实用的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装备发展先进农业。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十二五”中国农机化发展展望[J].中国农机化,2010,4.
[2]卢秉福,韩卫平.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5.
[3]尚丽秀,刘坪.关于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的调研[J].中国农机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