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4-04-29高玉斌
高玉斌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 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自主学习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困境,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授“地砖的铺设”时,利用一○八中学附近有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动植物公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动植物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公园里的树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二、营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数学课本中的材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例如: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四边形? 课前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课件设计了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和一个表格,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填写表格,再提示学生连接各图形的对角线,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创设上面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欲望,进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前预习设置“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对理论性强,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内容,为降低难度,教师可设计“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一,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第二,學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题,并完成一定的要求,拿出各自的见解.
第三,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教师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边阅读边做习题. 采用这种方法选编的题目要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自然形成.